体育舞蹈艺术作品编创课初探①
2016-11-30吴文君
吴文君
(南京体育学院 江苏南京 210000)
体育舞蹈艺术作品编创课初探①
吴文君
(南京体育学院 江苏南京 210000)
随着时代的发展,体育舞蹈不再是单单以竞技体育项目的形式出现。更多的是通过舞台作品的呈现让更多的观众了解、认识体育舞蹈。中国国标舞总会自1998年,首次将体育舞蹈艺术表演舞列入中国《荷花奖》中,只有获得体育舞蹈最高组别的前六名才有资格参加艺术表演舞的角逐,这一要求与国际赛事要求类同。大多数人对体育舞蹈艺术作品的概念认识是非常西化的,即高超的专业技术要求上的“表演舞”。笔者发现,针对体育舞蹈编创的研究少之又少。通过学生在编创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如作业质量低、形式单一,甚至无法完成作业的现象,结合现今体育舞蹈艺术作品发展趋势,对体育舞蹈编创课进行探索分析。该文主要以独舞、双人舞、群舞三个模块的教学进行对学生肢体动作开发、双人磨合、托举及主题框架三方面进行研究。
体育舞蹈 艺术作品 编创 分析
近几年,在各类赛事中体育舞蹈艺术作品更多的具有了情节性、抒情性及叙事功能。如今,中国体育舞蹈艺术作品发展的趋势具有其独一性。体育舞蹈编创教学该如何进行?
目前,并没有针对体育舞蹈编创系统的、完善的、专为其服务的教材。通常大多借鉴如北京舞蹈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等专业院校的现代舞编导或中国舞编导课程。
该文以南京体育学院体育舞蹈表演的学生为例,在体育艺术作品编创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梳理,提出解决方案,对体育舞蹈艺术作品的实际操作方法上进行探索。
1 现状分析
与中国舞或现代舞专业的学生相比,体舞学生对肢体表现上存在明显的固定概念;缺乏对体育舞蹈艺术表演舞的概念认识及审美经验。容易在竞技类“套路”动作基础上加入一头一尾,导致在编创中出现无舞蹈主题及结构的概念。动作编排不能为舞蹈主题服务,作品呈现杂乱无章,不能够清晰表达主题意义及画面,形成仅具备体舞元素的“白话”流水作品。
主要原因为对体育舞蹈艺术作品的概念不清。混淆了体育舞蹈竞技项目与体育舞蹈舞台化作品的规则及概念。
中国国际标准舞学会的比赛通知上对国际标准舞的艺术表演舞的界定:“即是以国际标准舞动作为载体的一种创作舞蹈”;结合近日结束的“舞蹈莲花奖”第26届CBDF国际标准舞全国锦标赛暨首届CBDF艺术表演舞锦标赛通知中“艺术表演奖”的评审标准:“作品立意清晰、舞蹈形象鲜明、作品结构严谨、国标语汇运用、表演情感真挚、音乐舞蹈相融、综合效果完美。”得出,体育舞蹈艺术表演舞即以体育舞蹈动作、风格为载体的,具有抒情性、叙事性或戏剧性艺术功能的创作型舞蹈作品。
2 肢体语汇的开发
体育舞蹈专项学生从小便接受长期的专业训练,学生在编创课程中呈现动作行为单一、固定的身体姿态;无法解放头、手、腰、脚等部位。习惯性身体语汇及动作路径阻碍了其编创空间。
2.1单一部位动作开发
根据鲁道夫·拉班1对人体动作分析的理论为基础,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分割练习。将身体分为:上段、中段、下段。再细分为头、脖子、肩、双臂、双手、胸、腰、胯、双腿双脚几部分。利用音乐及语言引导,让学生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从小关节开始根据节奏的变化进行运动再发展至全身的训练。例如:起始于手指头,通过指头运动发展至手腕、胳膊,再带动头部等。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需强调慢速运动,加强学生的自体感觉,发掘身体部位间的关系、联系,从而发展肢体动作,发挥符号美学对舞蹈定义的作用。
分割训练后进行舞蹈短句的动作编创,当出现习惯性动作,要求学生改变部分动作形态,从而产生新动作。借鉴了现代舞编创及中国舞编创课中“拆分、重组”的编创技法。通过实践表明,此方式适用于体舞编创,具有可行性。
(1)重组法:对一个动作或一组动作分类,在同类形中重新组合(动作的先后顺序变化)。(2)重叠法:一个或一组动作在同一空间下或不同空间方向重复使用。(3)折分法:留住局部折除全部(如:一个整体的动作,不要手上的只要脚上的动作)。(4)模糊法:一个对原始创作工作印迹上的保留与发展。
以基本步方形步为例:第一步,学生找出方形步的特征,如:动作线路、节奏等;第二步,使用拆分法,进行局部动作保留——脚下保留,改变手部动作;第三步,进行方位变化;第四步,进行空间变化;至此,已形成不同动作4组,遂进行重组法,动作的组合顺序变化。
在训练过程中,学生常常会问:“老师,这样行不行?”请给予其肯定,在学习编创的过程中,毋须过多框架式的灌输性教育。除技法本身的训练以外,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敢于尝试、突破身体动作的“固定性”及思维的“概念性”。编创只有合适不合适,没有对与错的界定。
2.2双人磨合与托举
双人磨合和托举为单一的动作行为,让学生发现更多的双人肢体动作、造型及托举方式。
双人磨合为双人肢体纯动作的磨合。分为:接触和非接触两种。根据男士主动及女士跟随的要求为基础进行。将“力”再细分为:推动力、抛接力、杠杆原理的力量转移三类。
推动力用于双人在肢体慢速磨合中,以男方单一的身体部位发出单一“点”的推动力至女方身体任何部位,接而形成缠绕式运动的动作;过程中可随时或顺势给予第二个发力点,从而加强双人动作发展的延续性。当动作不具备发展性时,即可暂停,寻找新的发力点进行新的肢体动作磨合。例如:头—头、指尖—膝盖、手肘—脖颈等。训练过程中,强调“顺势”,缠绕式的动作发展。
抛接力一般用于高位托举。可满足于双人在舞蹈过程中,力的拉扯瞬间形成托举造型的需要。在初次练习中,笔者要求女生完全放松进行弹跳,男生双手搭于女腰(两人面于一个方向),女生进行多次弹跳,男生在其在未知的情况下给其抛力并于空中双手环腰抱住。解决了学生对以往托举的固有概念——男为桩,硬搬硬抱的托举方式。
著名的“杠杆原理”亦可用于双人舞中。主要在于“支点”的使用和力量、重心的转移。杠杆的支点不一定要在中间,满足下列三个点的系统,基本上就是杠杆:支点、施力点、受力点。由此形成一方失重或双方互为支点的动作造型、托举。
2.3动作的意向性
动作是为舞蹈作品服务的。那么怎样通过动作凸显作品主题,加强作品情感,使整个作品完整、精彩,具有观赏性?
首要解决的是意向性。关于意向性的存在问题现在仍是众说纷纭而尚无定论。但有证据表明,意向性是后天形成的,是经由感知—动作协调过程结合学习—联想—回忆机制而形成,实为一种整体觉知效应。故意向性不能为心理的本质特性,心理的本质应是“知”(觉知),因为“知”乃是一切心理现象性命攸关的共性,有之则是,无之则否。应用于舞蹈中,则可解释为:通过动作快慢、幅度、指向或特征性语汇,辅以音乐,达到表达意图、解释剧情、呈现情感整体觉知的实际画面。
在教学中,学生在进行无意识编创动作中,随着音乐的变化便出现了最简单且显而易见的动作意向性。这种意向性是舞者在舞动过程中由音乐感知而顺势产生的心理意向接而通过动作外化了的。于是,在编创中至关重要的“我到底要表现什么?” 的这个问题就要丢给学生,让其进行思考。
3 作品主题的选择
体育舞蹈在中国以发展了30多年,一直崇尚“西化”的发展方式。而现在许多创新作品都讲究“接地气”,才能够被在除业内人士外的广大人民群众接受。
如南京体育学院2013级毕业课程汇报的群舞作品:《秦淮景》《陪伴》等。《陪伴》为拉丁双人舞,讲述的是人犬角色互换的故事,在拉丁步伐不变的基础上进行上肢动作的改变,再通过道具、服装的辅佐,达到人物形象的准确刻画及剧情交代,巧妙利用伦巴、牛仔、恰恰等将故事情节发展的起承转合进行无缝衔接,具有极强的叙事功能及生活趣味。舞台表演观赏性极佳。而《秦淮景》选材为南京本土故事“金陵十三钗”进行改编,融合了诸多元素:古典舞、现代舞等创作而成。严格来说它并不是一个合格的体育舞蹈作品,但就其观赏性而言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此类作品的出现正符合大众审美。
在编创过程中,可要求学生提前进行案头工作。包括:作品主题、形式、道具、调度(呈现的画面)等进行笔述(也可进行画图)。一来教师可针对题材可行性进行评判;再者,笔头的书写可让学生在作品实际编创前进行一度思考,提前构思,为实际操作打下基础,自己先发现问题;其次,教师对其案头可进行有效的、有针对性解答及帮助。
4 结语
任何一个舞种都需要文化的润泽,融入当地的风俗人文、宗教生活,才能在本土发扬光大,健康成长。“西化”的舶来品根据当地文化及社会喜好等进行自身不同的发展。造就了富有自身特色的叙事性“中国式”的体育舞蹈表演舞。编创没有标准答案,做自己想做的,其他的交给观众。
鼓励学生进行原创体育舞蹈艺术作品,积极参与各类体育艺术表演舞演出及比赛。除了引导学生进行实践编创,更多的是时刻提醒学生学会发现生活、感知生活,多进行将生活舞蹈艺术化的思考。
引用玛莎·格莱姆的一句话:想要编出一个好作品,那么先编出100个差的吧。
体育舞蹈艺术作品编创仍处于一个探索阶段,引用上海体育学院杨珏教授在其文章中的话:“体育院校舞蹈专业针对的教学对象以及教学培养方向与艺术类院校有很大不同,根据体育院校特点开发适应于其发展目标的舞蹈编导专业课群势在必行。”
[1]金秋.舞蹈高等教育的未来之路[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5(1):23-25.
[2]张婷.从竞技项目到殿堂艺术[N].中国文化报,2014-12-23(6).
[3]李锐.普通高等院校舞蹈编导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研究[D].山东大学,2011.
[4]侯骁.舞蹈的基础理论与编舞技法——评《舞蹈编导学》[J].当代教育科学,2015(22):77.
[5]梁婷.“启发式”教学在舞蹈编导专业教学中的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9.
G8
A
2095-2813(2016)09(b)-0167-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26.167
吴文君(1991—),女,回族,浙江宁波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舞蹈表演与编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