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莲花山风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2016-11-30黄芳英
黄芳英
(广西省柳州市苗圃林场,广西 柳州 545001)
柳州市莲花山风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黄芳英
(广西省柳州市苗圃林场,广西 柳州 545001)
摘要:以促进生态良性发展为目标,分析了柳州市莲花山风景区生态环境问题,初步提出了该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路和举措,以期对景区的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对策;莲花山;风景区
1莲花山风景区概况
柳州市莲花山风景区位于柳州市城中区,地处北纬24°27′,东经109°28′~109°48′之间,东、东南、北向以柳江为界,西向以新规划沿山体城市道路为界,包括三门江森林公园及其以北、以西地块,北至环江村,西至楼梯山采石场和河东村油榨屯,总面积约46.21 km2。
风景区属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交替过渡气候带,全年年均气温20.5 ℃,年降雨量1450 mm,全年日照时数1635 h,年积温6688 ℃,无霜期 310~340 d,极端高温为39.2 ℃,极端低温为-3.8 ℃,光、热、降水资源十分丰富。地形地貌以峰林谷地、石灰岩孤峰平原、矮山低丘为主,海拔大多在100~200 m之间。
风景区内有丰富的植物种类,植被类型多以人工植被和少量次生植被为主。天然次生林主要树种有青冈、荷木、栎类、枫香、泡桐、香椿、苦楝等;人工植被主要有杉木、马尾松、桉树、台湾相思、樟树、撑篙竹、板栗、荔枝林、油桐等;常见的灌木树种有桃金娘、黄荆、算盘子、野牡丹、白背桐、漆树、水杨梅、余甘子、杜鹃等;常见的草本有五节芒、黄茅草、野古草等;蕨类有铁芒箕等。景区内的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空气中负离子每1 cm3含量高达60000个,而大气污染浓度更是低于国家A级标准5~10倍,是柳州市区范围内不可多得的天然氧吧,堪称柳州市的城市“绿肺”,拥有非常重要的生态地位。
2莲花山风景区的开发建设及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2.1莲花山风景区的开发建设
2009年2月柳州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通过《关于加强莲花山地区规划保护的议案》审议立案,形成了以生态保护为前提的《柳州市莲花山地区保护发展规划(2009~2020)》。2010年9月柳州市规划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讨论确定将莲花山地区命名为“莲花山风景区”。规划建设思路主要是围绕环江滨水大道以及沿江的12处地块打造“一带多点”的沿江景观带,承担游览、休闲、度假、城市服务等多种综合功能,成为柳州新的大型会议接待、高端度假休闲的基地。设计有回龙壁观景台、望月亭、望江坡、东流村老龙眼树林景观休闲区、东流村四季谷、深水屯湿地、环江村风雨桥、环江村老龙眼树林景观休闲区、游船码头、景观桥等景观节点。在由柳东村和环江村组成的环江半岛根据不同的季节气候以种植不同的水果品种或花卉为代表,打造芭蕉谷、葵花谷、石榴谷、龙眼谷、柚子谷、百花谷、荷花谷、樱花谷、桃花谷、红枫谷、油茶谷、梨花谷等“十二谷”。总体目标是发展为优良的自然环境与特色的人文景观相融合的、风景优美、环境舒适、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的旅游服务基地。
2.2莲花山风景区的主要生态问题
2.2.1景区内村庄较多,森林植被破坏
人的活动是影响莲花山风景区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景区范围含河东、静兰两个街道的河东、环江、牛车坪、静兰等行政村,数10个自然屯,农业人口1万多人,景区也是他们的传统耕作区,土地开垦过程中原生植被受到大量破坏。研究表明在气候条件相对稳定的环境下,人为干扰是森林退化和景观破碎化的主要原因[1]。由于景区处于柳州市城市建设范围内,地缘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使该区内拥有较多的工厂。前几年因土壤中较高含量的铁锰结核引起的盗采行为也对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
2.2.2岩溶地区生态脆弱
该区域内山地以岩溶地形为主。岩溶石山区土地薄疮, 生态脆弱, 绝大部分石山上只生长有少量的石山植物, 多为藤本、小灌木、草本, 由于缺乏土壤、水分、营养, 生长极为缓慢, 因此, 岩溶石山的生态恢复非常困难,有些几乎是不可逆的[2]。景区内存在数个采石场,而这些采石场几乎都是露天开采,对石山植被造成毁灭性的破坏,也对景观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2.2.3人工林树种单一
区域内森林以人工林为主。除了农民集体林地,景区内还有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和柳州市苗圃林场河东林区两大块国有林地。森林公园以及林场的林分大都是20世纪60年代营造的马尾松纯林,已步入过熟老化阶段;大部分集体林地上的主要树种近年来已从马尾松、油茶等乡土树种变成了速生桉。然而无论是马尾松或是速生桉都存在树种单一、树木年龄和高度比较接近,树冠密集的特点,缺乏灌木层和地表植被,群落结构简单,生物多样性水平低,水土涵养能力下降,不利于生态建设。
2.2.4城市建设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根据《柳州市莲花山地区保护发展规划(2009~2020)》,沿江路沿线将开发12个地块,主要为乙类的旅游设施用地,总面积约125 hm2,这些建设将不可避免地占用林地、农用地等自然生态资源。区域位于柳州市旧城区和柳东工业新区之间,规划中连接市中心跟官塘工业开发区的莲花大道将以隧道打通莲花山山体,并以桥梁方式通过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山体受到破坏则会留下水土流失等灾害隐患,破坏自然植被的生长,破坏山体林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架空道路也会对植物生长造成不良影响。
2.2.5旅游开发带来的生态破坏
莲花山风景区是柳州市建成区内不可多得的休闲旅游目的地,游客的大量涌入直接导致垃圾的大量增加,同时大量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将破坏景区植被,影响土壤结构并降低土壤水分渗透力,造成土壤侵蚀和水体污染[4]。季节性波动下游客有可能会在短期内超过环境容量,造成森林生态系统失衡,生态系统的安全和健康将会受到极大的威胁。
3莲花山风景区生态环境保护主要对策
3.1加强管理性保护措施
为保护莲花山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维持生态环境质量等级,必须尽早制定《莲花山风景区生态保护条例》,建立统一、有效的管理机制,协调沟通林业、国土、环保、园林、农业、水利等各部门,理清权责,公开透明。必须强化森林资源的动态监测,加强防火宣传,实施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必要时可实行景区轮休,在某些时间段实行部分封山,以利于植被的恢复和生长。
3.2建立科学、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
景区内的林地大部分为农民所有的集体林地。村民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必然地会产生砍伐树木、建设养殖场等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行为。林木采伐会导致林地短期内出现“天窗”,对景观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养殖场也会对景区内的空气质量、水质等产生一定影响。因此,有必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解决以上问题。补偿途径有:①通过政府赎买的方式逐步征收,把集体林地变成国有林地,由政府指定机构统一管理;②把景区内的林地全部区划为重点公益林,每年给予补偿,但是不应让农民收入有明显减少,而目前我们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仅为15元/亩·年,显然太低;③政府租用,既可保证农民收入又不必在短时间内支出巨额资金,但从长远来看还不如第一种。如何制定科学、完善的补偿机制应成为政府研究的主要问题。
3.3禁止开发石山,实施重点生态修复工程,保护天然林
景区内的石山植被为天然灌木林。石山必须严格保护,禁止开发,已经存在的采石场应全部关停,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对于即将建设的莲花大道,要完善隧道后的山体修复方案和预算。通过边坡绿化和生境修复,以及选择生态学特性强的乡土树种,多树种搭配种植,并结合封山育林等措施恢复岩溶石山自然生态系统[3]。必须严格遵循天然林形成规律,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的原则,对郁闭度较好的石山灌木林可以进行封山育林,对已遭到破坏但不严重的灌木残次林要以提升生态功能为目的进行生态恢复和重建,加强创面修复,开展石漠化治理。严禁在石山和天然林内采挖树蔸树木。
3.4逐步开展人工林林种结构改造工作
在合理补偿的基础上逐步对现有人工林林种结构进行改造。首先是全面停止马尾松林和杉木林的主伐,停止松树采脂,加强管理和抚育,促进树种的自然演替。其次尽量减少桉树的种植,现有速生桉应逐步采伐利用,更替为乡土树种。考虑到景观的要求和生态效益,树种的选择上应优先考虑阔叶树,采取阔阔混交或是针阔混交,营造人工复层林。对于原有的乡土阔叶树,应加强保护,改善林内环境,以利于其他物种的生长。人工林林种结构改造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协调不同林层、树种与立地的关系,形成多树种混交,乔、灌、草结合的复层林分结构,提高林分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保持林地连续覆盖,防止水土流失,以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
4结语
莲花山是大自然留给柳州市民的宝贵财富,不必远行便可离开闹市的喧嚣,享受天然氧吧的清新空气和满眼的绿意。因此,莲花山景区的开发必须满足休闲旅游和生态旅游的要求,实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随着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新高度,做好景区的生态保护工作,是每一个林业工作者的任务。笔者以促进莲花山景区生态良性发展为目标,初步探讨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希望能对景区的开发提供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王健铭,张天汉. 基于生态保护格局的长白山北部森林景观特征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5,37(5):70~80.
[2]李军朝, 罗亚平.桂林市岩溶石山开发利用现状问题及对策[C]∥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华南青年地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56~59.
[3]苏金明,朱松.海南三亚生态问题及其生态保护路径研究[J].规划师,2014,30(5):109~113.
[4]刘春新. 生态旅游发展研究[J]. 中国林业产业, 2012(3): 41.
[5]刘甜田,叶喜.美丽乡村生态景观建设研究[J].绿以科技,2016(6).
收稿日期:2016-04-06
作者简介:黄芳英(1976—),女,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生产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0-016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