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与武德相同之处研究

2016-11-30汪燕马宇洁竹荷

当代体育科技 2016年31期
关键词:武之人武德志向

汪燕马宇洁竹荷

(1.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体育部 四川广汉 618307;2.云南民族大学在读研究生 云南昆明 650031; 3.沈阳体育学院在读研究生 辽宁沈阳 110102)

中国传统文化与武德相同之处研究

汪燕1马宇洁2竹荷3

(1.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体育部 四川广汉 618307;2.云南民族大学在读研究生 云南昆明 650031; 3.沈阳体育学院在读研究生 辽宁沈阳 110102)

该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法进行研究,以武德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志,心,身,德”这4个方面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这4个方面找出武德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相同之处进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武德文化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武德文化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促进武德文化地传播与发展,武德文化中融入传统文化可以让习武之人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传递中国传统文化,对今后的武德文化教育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 传承 武德文化

该文采用文献综述法来进行论文的撰写,为更好地推进传统文化和武德文化齐驱并进,共同发展。国内有许多的期刊也对此进行了发表,每个人对传统文化和武德文化的不同理解才会形成百家争鸣的良好现象,百家取长补短各抒己见,对武德、武术和传统文化会有更好的发展。

1 何为武德

武德一词最早在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中记载,有“武德有七”的论述。后随着时代的发展,武德的涵义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过去,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助人为乐”为武德,如今1987年全国武术学术研讨会,将武德规范概括为“尚武崇德,修身养性”。武德随着不同时代发生着不同的变化,烽烟四起的年代,武德的含义大多为保家卫国,而在今朝,我们所推崇的武德是文武双优,德才兼备,更多是以强身健体修身养性为主体。习武之人,在学习武术之前,“习武先习德”这个德是指我们的品德也是武德的大体轮廓。

2 武德的传承

武德的传承最开始为简单的口述相传,师傅领进门,传授其武艺,同时也将本门本派的教义和规矩口述给徒弟,这就是最早的武德传承。随着时代的变迁,更多的文字资料可以使用,也就变成了书本与口述相结合传承,但是这样的传承过于单调,于是,体育类大学中有了武术学院,在各个地方有了武校,以一个大的整体传承着武德的培养与发展,也就是文武结合。有了文化作为载体,武德的发展也就被更多的习武之人所了解,对于传承也有了更大的保障。

3 传统文化与武德的相似

传统文化的形成要比武德更为早,早在黄帝时期便有了,但是那时的传统文化并不像现在这样准确。

黄帝当时所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是禅让制度,这样的制度在中国流传千年,但事实证明这种存在缺陷,武德的传承也是如此,从不完善到改良,再到修缮才有了今天的武德。传统文化的范畴甚为广泛,老子传承的道教思想,孔子传承着儒家思想,墨子传承着兼爱非攻,诸子百家各有千秋。经过时代的变迁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地与武德思想相为融合。传统文化中的不恃强凛弱,尊敬师长,怜爱同门在武德中都有体现。

3.1 一志

3.1.1 志,当存高远

人,应当有远大的志向,有了志向才会有目标,进而才会努力去实现,从习武第一天开始,师傅问我们为何习武,师傅的这个问就是问志。《颜子家训·勉学》中说:“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意思是说,有志向的人,不断地用自己的志向勉励自己不断地前行,面对困难毫不气馁。习武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非一朝一夕可练就,所以,我们用远大的志向去勉励自己,才会前行的更快。

3.1.2 坚持不懈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在习武的时候难免遇到困难和瓶颈,《滕王阁序》中的这句话是说:人,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要坚持住,越是困难越不能放弃自己的志向。以此自我勉励,所以,远大的志向是习武之人必须要有的。远大的志向并不是嘴上说说就可以算是立志了,这需要在习武之时慢慢地去实践。《三国志·吴书·陆逊传》说:“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人们立下了远大的志向在实现的过程中因为困难阻扰而“中道辍足”使之半途而废的等于没有立下志向,所以,要实现自己的志向要用自己的志向勉励自己还需要自己的坚持不懈。

3.1.3 惜时铭志

人们常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不仅仅是在这个时间段中习武会有更好的技艺上的磨练更好的是对于人的意志是一种磨练,也能说明习武之人对时间的珍惜。《颜氏家训》中有一句话阐述了时间的重要性,“光阴可惜,譬诸逝水,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想要实现自己的志向,就要抓紧每一分时间,时间如水,转瞬即逝,我们要不断地拓展自己的思维从而达到“博览”,当知识和认知越来越充足的时候,这对我们的实现自己远大的志向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3.1.4 励志勉行

当树立了远大志向,我们就要用实际行动去勉行。勉行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自己立下了志向就要认真去做;二是勉励自己的行为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志向。孔明先生曾告诫他的外甥“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凝,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获。”孔明先生说了3点:一是仰慕先贤,向贤人学习,引用至今也就是我们要向好的同学学习,不单单是学习在武术上的造诣,也是学习同学身上的优点;二是孔明先生谈到了早恋的问题,孔明先生认为一个人如果达不到一个成熟的境界去恋爱,这是一种对自己志向的一个羁绊,是不利于自身发展的;三是孔明先生提出了为人做事不要拖拖拉拉,当机立断而不是武断,当确立的志向是正确的时候,就该毫不犹豫的向自己的志向去努力,不要拖拖拉拉。

3.2 二心

3.2.1 心正则行正

心从生理上来看是给全身供给血液,这是他的生理特征。从哲学的角度上来看,心属于唯心主义,通俗点来说就是心里想着什么事我再去做什么事,当然这不是错误的思想,但也不是最为正确的思想。我们今天站在传统文化和武德的基础上来看待心。

“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心,外正其容”欧阳修是说作为一个人要端正自己,内在要端正心,外在则要端正他的容貌。习武时师傅经常的教导我们学习武术不是恃强凌弱也不是为了争强好胜,要端正自己学武的心态。心术正,则行正,行正则身正,无论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还是我们的武德中,对心的教导无疑是最多的,心理上的教育对于人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我们日常接触的事物,再到我们所接触的课本都是对于我们心理的一种教育和思想上的充实。

3.2.2 端正心术,善待他人

《茅蓬语录》中有一句话:“心术不正,其为材也必劣:学问不深,其为器也必浅。”没有善良的心,即便你再有才华也是劣材,你学习了武术,最初的目的就不是为了强身健体,而是为了去打架不吃亏,或者说是打架能比别人厉害,用自己所学的武术去欺负弱小,甚至用自己所学的武术去犯罪,笔者认为这都是侮辱了武术也侮辱了你的师傅对你进行的武德教育。我们从一开始没有接触武德,没有接触武术的时候,我们的家长对于我们的教育就是你要做一个善良的人,要有一颗善心,这个大道理不仅在传统文学上有许许多多的记载,在佛经中也有记录,甚至在道教中也有记载,可见心术端正重要性。

3.2.3 静心

“多静坐以收心,寡酒色以清心,去嗜欲以养心,诵古训以警心,悟至理以明心。”短短的五句话告诉了我们应该如何修心,我们常说“静坐常思己过”当我们静下心来的时候许许多多的事情我们会去思考,渐渐地也就会思考明白,武术中,太极在静心这方面是尤为的突出的,太极的一张一弛,一动一静都体现了静心,通过静心来调节自己使之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也是从太极中所悟到的武德中的一种——静。

3.2.4 心静则武成

在太平的时间,许多武林世家都选择在安静的地方传授武艺,一则无人打扰,二则培养徒弟们的良好心态,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安静的环境中人们所学习到的技能或者是知识都要比在嘈杂的环境中所学的要多,再则,安静的环境也适合培养人的良好情操,所以,许多的练武之地都需要安静,可见静在传统武术中所拥有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

3.2.5 武德的“心”传递

武德的传递大多都是以语言和文字相传,这种相传方式也正是师傅徒弟心与心的交流,武德中许许多多的条例与警示都与心术有关,诸子百家无不把“心”作为思想的中心出发点,武德的传承和传统文化的密不可分的。

3.3 三身

3.3.1 静以修身

修身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指调理身体的好坏;另一个是对自己的体性进行调修。诸葛孔明在《诫子书》中曾经说过:“静以修身”这个静有两种意思:一个是指身体上的静,也就是静养;另一个是从体性上来说的,是说一个人为人处事冷静,体性沉稳,从这两个方面来阐述了“静以修身”这句话。

3.3.2 静的传承

静这种品德体现在武德中比较到,也可以说许多武术家都将“静”作为自己传承武德中的一点,也可以在许多武术世家中看到家中悬挂“静”字来警示自己和弟子。在众多武术套路中太极是对于静的理解是最为深刻的,太极主张动静结合,张弛有度,一动一静,动静相互的武术理念,也是太极门派对于武德的所理解与传承,至今,太极依旧是动静结合,而且太极多以突出“静”字。

3.3.3 赛场上“静”体现

沉着冷静也是传统武术所继承的良好品德,遇人处事沉着,这一点在散打比赛中也颇为重要,沉着冷静在赛场上一个是对选手的心理素质的一个考验,在比赛开始的时候是否能够冷静的面对对手。在赛场上“静”也体现了一个人的素质和道德修养。

3.3.4 八风不动

佛家中讲述的“八风吹不动”就是对于一个人体性的调修有了最为警戒的八项。“八风”是指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这八件事。为人修身做到无论喜怒哀乐,还是听到了毁谤辱骂都依然能做到心静如水的境界,可见能做到这样的境界可谓是人上之人,或许我们现在还做不到,但是我们可以努力去做,从平时为人处事开始,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喜怒不形于色开始,慢慢地去改变自己,用这些小事来修身,使之达到为人君子。

3.3.5 八风与武德

从佛家的这八风中我们可以联系到日常所接触到的武德,崇文尚武,不畏强权,不畏威逼利诱则行事做人要正,不畏他人言语诋毁,讽刺讥笑做到克制住自己不利用自己所学的武术去加以报复,在赛场上喜怒不形于色,不为获得名誉而使用违反规定的动作。这些形形色色无不体现了我们的武德修养,武德高尚而人品历练必然高尚。

3.3.6 正身而治国平天下

《礼记·大学》中有一段话:“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站在齐家修身的观点来看,这是确立了伟大的志向之后所应具备的,若把文中的治国平天下换成我们的志向同样也是能看通的,所以,传统文化和我们每日所接触到的武德都是有所相关,武德是更适合武术文化传承的文化,而传统文化则是在一个更大的层面去传播文化,二者有相互变通之处也有相同之处。

3.4 四德

3.4.1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德的意义较为广大,品德、道德、德行等。而我们武术则将这种德发展成为我们武术人所传承的文化——武德。郑灵公曰:“天下之事成于大度之君子,而败于私智之小人。”为人者大度切不拘小节可成大事,费尽心机小聪明之举往往大事办不好。从古至今,身为君子的第一准则就是为人大度,直至今日为人大度依然能得到大家的青睐。生活如此,武德亦如此。大多数人形容武术之人都以豪放豁达来为之形容,武术之人的心思没有太过细腻,行侠仗义是存在骨子里的,所以,在古代就有许多的英雄豪杰受他人蒙蔽而走歪路,也是当时的武德文化传承并不像现在这样细腻和受教育。

3.4.2 武德——豁达

如今的武德都是以积极向上,行路端正为主要。习武之人,待人大度,性格豪迈,这一点在赛场上体现的更加淋漓尽致,赛场上,你来我往,输赢乃兵家常事,许多人能够很看得开这一点,认为输赢并无妨,最重要的是能够接触比赛接触新的对手,从而充实自己,场上为对手,场下为朋友这才是真正怀揣武德之人所应该想的。《庄子·田子方》中也有一段话是说为人要有胸怀开阔的德“行小变而不失其大常也,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

3.4.3 怀德习德

形容一个人品行端正而且富有才华我们会说德才兼备,在武术中也不例外。赛场上你来我往拼搏武艺,交流技术,在场下选手之间都是彼此的良师益友,互相指教,这样的场景是每个人都希望看到的,所以,师傅们也会让我们向好的方向去发展去教育,所谓“习武先习德”一直是每个师傅心中的第一要义。

3.4.4 敏而好学,共同进步

《礼记·学记》中记载:“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意思是自己埋头的学习是很难进步的,多于自己的同学交流从未获得更多的信息,学习才会有更大的进步,学习如此习武亦如此。我们在同一所学校读书则为同窗,在一个师傅的教育则为同门,同门同窗之情最为真切。从习武开始我们就知道要尊敬师长,礼待同门,在古代这样的关系是师兄弟,到如今这样的称呼慢慢变少了,但这也不影响武术人之间相互爱戴。

3.4.5 同门之情,相互成长

敬爱同门是一种德的体现,懂得去关爱别人,才能更好地善待自己,我们爱戴别人,别人也会去爱戴你,相辅相成流传至今。同门师兄弟在一起不仅仅是生活在一起,更多的是学问和武艺上的交流,正如《礼记》中所记载的那样,自己一个人学习到了精炼的技艺而不去与别人交流取长补短,最终大家都会孤立他,从而大家的学识慢慢会有长进,而他则会慢慢下降,所以,大家在一起学习生活,互相之间取长补短,同门之间相互爱戴这样我们才会有更好发展。德才兼备是许许多多习武之人所具备的,因为有了良好的武德,我们才会有更好的技艺,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我们的发展才会有更好的方向,从而取得更好成绩。

4 结论

4.1 武德与传统文化齐头并进

武德的发展时至今日也在不断地进步,纵观整个中国的历史长河,文化起到了绝对性的作用,从古至今,所有的东西都在演变,而文化却能更加完整地被保留了了下来,因为文化是一个时代的总结,是一个时代内所体现的现象,武德的发展和产生基于道德之上,是将道德中的一些部分加深了从而更适合我们习武之人所学习,笔者用了志、心、身、德这4个方面阐述了武德和传统文化的相同之处,不难看出,武德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4.2 武术的传播

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深受国外的喜爱,而纵观近代,能引起国外武术的热潮的人物少之又少,武德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更能让外国人接受我们的武术,再看今朝,武术文化的传播有了好的现象,许多国家的学子都愿意来学习武术,无论是传统套路还是散打搏击。同样在传授技艺的同时也将武德文化传递给他们,这样文化的传播才会更加的广泛和悠远,笔者的母校中也有许多外国人正在接受武术技艺的学习和武德文化的教育。

4.3 武德教育

武德文化教育从我们接触武术的第一天师傅就教导我们,在武校中学习文化的第一天,老师就叮嘱我们,老师们的口口相传,师傅们的殷切教导,让我们在学习武术技艺和接受武德文化的道路上更好的前行,“习武先习德,德高艺方立”短短的十个字是习武之人入学前最先知道的,这也包含了武德对于学习武术的重要性,古人对于德的理解要更加深刻,只有品德高尚之人方可为君子,古人对君子这里概念是非常深刻的,其中孔子对于君子之说有更为深刻而且著有《君子论》一篇。

4.4 武德的发展

无论是武德文化也好,传统文化也好,两者之间相互依存,武德文化更多是基于传统文化,从而演变成我们而今所学习到的武德文化,武德文化业也在与时俱进正在不断地变化以适应现如今的文化环境。

[1]左丘明,陈才俊.左传[M].北京:海潮出版社,2012.

[2]颜之推,喻学诗,舒怀.颜子家训·勉学[M].北京: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

[3]王勃.滕王阁序[M].香港:中国书画出版社,2003.

[4]陈寿.三国志·吴书·陆逊传[M].湖北:崇文书局,2010.

[5]颜之推,喻学诗,舒怀.颜子家训[M].北京: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

[6]欧阳修.左氏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7]释慧律.茅蓬语录[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

[8]诸葛亮.诫子书[M].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14.

[9]戴圣.礼记·大学[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2.

[10]庄周,著.庄子[M].孙通海,译.北京:中华书局,2007.

[11]戴圣.礼记·学记[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2.

China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rality in Common Research

Wang Yan1Ma Yujie2Zhu He3
(1.Civil Aviation Flight University of China,Guanghan Sichuan,618307,China;2.Yunnan Minzu University,Kunming Yunnan,650500, China;3.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110102,China)

In this paper,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logical reasoning to wushu morality culture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mbition, heart, body, character" these four aspects as the main object of study, to find out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wushu morality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cultural similarities research.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and wushu morality exists necessarily linke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wushu morality cultural studies together can better promote the dissemination of culture and development of wushu morality, Wushu morality culture into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martial arts person can make it easier to understand and accept, but can also deliver better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future of morality and cultural education has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 Wushu morality culture

G853/G857

A

2095-2813(2016)11(a)-0171-04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31.171

猜你喜欢

武之人武德志向
有志向就一定就能成功吗
武德文化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研究
蒸馏仪
武术课堂核心素养之武德教学探讨
脑洞超市 志向高远的猕猴桃归来
论散打教学中武德教育的有效渗透
天鹅de志向
终身不遇
麻辣鲜香“海底捞”②
麻辣鲜香“海底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