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2016-11-30张雪娟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辽宁锦州121001

中国科技纵横 2016年2期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张雪娟(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辽宁锦州 121001)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张雪娟
(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辽宁锦州 121001)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教育形式也在不断地变化。校园文化作为高校发展的核心,对学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新形势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逐渐向多样化、时代化以及特色化发展。但从当前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现状来看,各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其它管理者,依然没有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这样就会导致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充分展现,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很好地发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管理、服务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本文在结合问卷调查与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高校校园 文化建设 现状分析

1 高校校园文化的整体趋势积极向上

校园文化是在社会人文环境和大文化背景下,在学校这一特定的社会空间内,师生依据学校的特殊条件,在从事课内外的各项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规章制度、组织活动和物质形态。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前期开始,我国各大高校开始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了自发的探索;90年代中期,校园文化建设得到了大力的推进;进入21世纪,特别是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后,校园文化建设从根本上开始规范和提升,各高校的管理者对校园文化的功能和定位更加准确、其他教师对校园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也大幅度提高。主要表现在:

(1)各高校积极响应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建设方针,每月甚至是每周都会组织学生开展文体、科技创新等活动,这对于培养高校大学生尊重差异、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起了重要作用。

(2)各高校的社团活动得到了高度重视,不再是简单的在本校内开展,而是很多高校联合起来,共同为学生创造了便利的条件,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

(3)尊师重教、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乐于奉献的道德风尚得到了进一步发扬。

(4)各高校的规章制度和环境文化建设成效突出,对大学生的熏陶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从工作上讲,有利于高校的管理。

(5)各高校校园文化弘扬主旋律,马克思主义占领校园文化主阵地。如“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谁与争锋”主题演讲比赛、“学院杯、精英杯”排球比赛、“力士杯”拔河比赛等,这些活动对于培养高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责任感,具有积极的作用。

总之,高校校园文化的主流非常好,整体呈上升趋势。

2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的主要表现

为进一步了解在校大学生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情况,本人于2014年8月至2015年3月在辽宁省5所高校中进行了关于“高校校园文化生活”的调查。共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问卷1413份,有效问卷1378份,有效回收率91.9%。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学校的地理环境感到“满意和基本满意”的达到85%,在对于“您认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有待于进一步提升的问题是什么”的回答中,76.3%的大学生都认为是精神文化建设。可见,目前高校高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精神文化建设,突出地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自古以来,方向问题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原则问题,它不仅关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也关系着每所高校能否实现科学发展的现实问题。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灵魂的作用。然而不容乐观的是,近一段时间以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着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的现象。一方面,个别教师政治信念不坚定,在授课过程中,只教书不育人,只讲和书本相关的知识内容,不谈政治性和思想性,缺乏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有一些教师,从本质上反对人文科学,他们认为人文科学就好比纸上谈兵一样,不实际也无任何利益可谈,觉得只有科学技术才是真本事。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是一定思想的产物,也蕴含着共产党人所概括的思想路线,能够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过程中,传授一些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固然重要,可更重要的是要培养高校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理解上也存在着问题,他们只关心类似这样的课程是否能拿到“优秀”,是否能拿学分,不关心自己是否真正地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不懂得用心去体会这些理论中所蕴含的精髓。事实上,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结晶,是革命前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用马克思基本观点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对于指导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

长期以来,每个高校普遍存在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重与教师人数偏少的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尤其是以科研成果为硬性考核标准的学校中,很多任课教师上课之余准备自己的评职材料,都被弄得焦头烂额,更别提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问题。问卷调查中发现,88%的学生在上思想政治课时都会偷偷地玩手机,或者是看课外读物;76.5%的学生认为大学根本没有必要开设这门课程,觉得这些课在初高中时,早已经学习了。可想而知,高校大学生没有从心底里接受这门课程,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缺乏应有的兴趣和正确的认识,这无疑给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

(2)中国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被弱化。“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传承、交流、融合和发展文化等方面”。在各大高校中,很多大学生盲目地崇拜和模仿西方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他们对愚人节、情人节、圣诞节等西方的节日从来不忘,可却经常忽略清明节、中秋节等我们中国人的节日;图书馆内、自习室里,除了考研的学生,其他人手里抱的不再是《弟子规》、《三字经》,而是那是外国的武侠、言情、科幻等小说。

(3)大学生社团活动质量下降明显。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而自发组织起来并经学校有关部门批准和认可并且成立的群众组织。随着社会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大学生社团的规模不断扩大,成员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社团活动质量却有所下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大学生没有认识到社团活动的重要性。在回答“你是否愿意参加大学生社团活动”这一问题中,73.3%的大学生都回答“不愿意”,在回答“你是否参加过大学生社团活动”这一问题时,有88.9%的同学答案是“参加过”,从这两个数据不难发现,其中有一部分同学是参加过社团活动,可却都是被逼迫的结果。试想,如果每个学生在没有充分的了解某个活动之前,要带着什么样的情绪去参加和支持这项活动呢?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学生社团这种志愿型的群体组织,完全是在自发性需要的基础上建立的个性和爱好的团体。第二,社团活动的品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许多大学生忽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中国传统文化不甚了解,甚至还抱有偏见,在许多社团活动中,只是简单的娱乐性内容,予以人心灵启迪的少,他们没有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来陶冶学生们的情操,也没有利用社团活动提高学生们的创新实践能力。

(4)大学生的“三观”产生了扭曲。高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状况如何,直接能够从这所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反映出来。衡量一所高校大学生是否具有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是看这所高校内的大学生如何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否具有了良好的道德情操。当前,一些大学生对祖国、对人民的观念淡漠,他们对个人利益无比看重,做什么事情都是“利”字当头,损人利己、见利忘义的事情比比皆是;还有一些大学生,虽已是成年,可是仍然善恶、好坏不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现象泛滥。

3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缺失的具体原因分析

当前各大高校内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归结起来有如下几点:

(1)社会转型的影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出现了社会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组织形式和就业方式等等多样化的形式,导致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和人们精神需求的多样化,同时产生了价值标准的多样化。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和评价标准的合理性以及权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也接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社会多元化延伸到大学校园的这种现象,使得校园主体不得不在各种文化和价值评价标准中进行选择。而这些对于阅历尚浅、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说,很容易陷入到价值观的困惑和迷茫之中不能解脱,有的甚至还会走上不归路。

(2)科技发展的两面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兴起,思想文化呈现出分散性、便捷性,甚至是跨国界的特点。网络文化在给高校师生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着实地冲击着大学生的头脑。很多大学生不顾自己的书本知识,无论是哪门课程,都不感兴趣,只是一头扎进网络游戏中;还有的学生,不顾现实生活的特点,谈起网恋,肆意地在网络上说一些不符合大学生身份的言语,一旦网恋告终,自己心理上又承受不了,导致心理不健康。

(3)社会思潮的多样性。西方思潮的袭来,扰乱了在校大学生宁静的校园生活。在大规模的东西文化比较中,有的大学生容易以西方思想作为“批判的武器”,或者用西方的现代性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相对比,认为我们的文化没有开放性,导致了思想上的认识偏差。譬如新自由主义的反马克思主义倾向对部分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消极的作用;新自由主义的“经济人”假设,不利于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和全面发展;新自由主义片面的“程序正义”观扭曲了部分大学生的公平、公正观念,使他们变得唯利是图。

(4)市场经济的冲击力所带来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校园文化主体平等意识、独立意识、竞争意识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也带来负面的影响,类似急功近利、浮躁、消极等风气也随之助长起来。此等现象不仅在学生身上发生,有个别老师也陷入了市场经济的漩涡中。

(5)大众传媒的渗透性。诸如微博、微信、陌陌等新媒体,对各大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渗透作用,例如色情聊天、假冒他人、欺诈行业等现象屡见不鲜,熊猫烧香病毒的出现,就是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最好证明。大学生这些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出现,不但恶化了网络环境,而且不利于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大学生自身的负面影响,从而制约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6)人们认识的滞后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一直盛传,从未改变过。高校的党政领导是学校教育的决策者和组织者,要改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要改变每个高校的领导,要让领导从思想中改变他们的教育观念和价值取向,从而去指引每个教师。设想,若是一个高校的最高领导也不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那么无论基层人员做多大的努力,到头来也是有始无终。领导的办学风格和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物质文化的创造、教育教学制度的形成以及学校精神的培育。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能否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与学校的直接领导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

面对众多的挑战,高校在未来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更要积极应对,把握机遇,努力开创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EB/OL].[2009-09-15].http://www.china.com.cn/chinese/pi-c/743112.htm.

[2]杜红芳.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发挥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8(4):74-75.

[3]杨艳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分析及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策略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10).

[4]赵秀国,杨实俊.对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6,(2).

[5]杨新生,侯红霞.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J].教育评论, 2007,(6).

[6]杨立华.弘扬大学精神,构建和谐校园[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6):103-104.

[7]中共中央宣传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21-22.

[8]陈辉刚,肖飞,田丰伟.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分析[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5).

[9]熊焱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三点思考[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27(6).

[10]孙庆珠.高校校园文化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 197.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研究部分成果项目,编号是:W2014355。

猜你喜欢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高校校园幸福文化模式构建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