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机构新闻到公民新闻
——论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的转变

2016-11-30

科技传播 2016年18期
关键词:公民

李 琦

安阳工学院文法学院,河南安阳 455000

从机构新闻到公民新闻
——论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的转变

李 琦

安阳工学院文法学院,河南安阳 455000

通过论述公民新闻的定义、传播特点与表现形式、与公共新闻的区别,探讨全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主体从机构新闻转向公民新闻的原因、意义,强调对公民新闻的发展进行引导与完善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全媒体;传播主体;公民新闻

2008年是全媒体在中国发展的元年,什么是全媒体?这个概念并没有在学界被正式提出,它来自于传媒界的应用层面。杜威的主要观点成为了公民新闻的理论渊源。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在媒介规制相对宽松的环境下,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凭借其“亲民”本色、自由性、开放性特征,影响并渗入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考方式,改变着公共社会生活。公民新闻应运而生,新闻的传播主体也随之发生了革新,由专业机构逐渐转向个人。

1 公民新闻概述

1.1公民新闻的定义

公民新闻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公民新闻在全世界范围内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那么何谓公民新闻?关于公民新闻,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各实践机构也有不同的解读。如公民新闻网站的先驱、在韩国本土和世界各国发展了4万多名公民记者的韩国公民新闻网站OhMyNews的口号是“人人都是记者”,它强调普通公众对于新闻信息报道的参与。研究新媒体的美国专栏作家马克·格拉泽(Mark Glaser)就认为,“公民新闻就是让没有经过专业新闻训练的普通公众,通过运用新的传播技术来发布新闻信息”。总之,简单说来,公民新闻就是来自公民的非专业新闻报道。

1.2公民新闻与公共新闻的区别

要准确理解公民新闻的概念,就要把它和公共新闻区别开来。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民们在事件报道和传播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在公共新闻中,媒介处于主导地位,虽然公众参与媒体讨论的机会增多,但仍然处于被动地位。而在公民新闻中,公民们处在事件报道和传播的主导位置,他们主动就其关注或经历的事件,通过网络及其他方式进行公开报道或传播,或对已经公开报道的事件主动进行评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二是报道的领域发生了变化。在公共新闻中,报道主要集中于公共事务领域,而在公民新闻中,公民们可就任何新闻事件进行公开的报道和传播。它既可以关注公共领城的问题或事件,也可以表达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琐事或感受,即所谓的“草根新闻”。

1.3公民新闻的传播特点与表现形式

概括来说,公民新闻这种新兴的传播方式,具有如下3个特点。第一,新闻主体的草根性。“每个公民都是记者”是对公民新闻报道主体的最佳诠释。第二,新闻视角的自下而上。相对于以往新闻报道以一种自上而下的视角审视社会行为,这种视角的好处是,新闻内容更加关乎普通民众的利益,思考问题的角度也是从普通群众的社会心理出发。第三,新闻载体的技术性。公民新闻的兴起,是以互联网、手机等各种新媒体的使用为前提的,普通民众借助现代个人传播技术,以文字、照片和录像等形式记录下了大量重要的新闻讯息,被各大电视台及网络视频反复呈现。

2 从机构新闻转向公民新闻的原因

为什么会出现新闻传播主体从机构新闻向公民新闻的转变?

第一是由于网络技术的原因。普通民众不需要经过任何技术培训和专业训练,就可以将身边发生的事拍摄下来、书写下来,同时不需要经过任何组织媒介,就可以将自己拍摄、撰写的内容通过网络进行传播。

第二是公民民主参与意识的提高。公民意识的觉醒使传统的受众以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传播姿态参与到全媒体时代的信息生产中,从单向的接受者转变为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双向互动,并且由普通民众采写的新闻,因为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广泛性,又有贴近生活的亲和力。而由突发事件亲历者发布的新闻,则具有超强实效性。这也是公民新闻被称作“参与式新闻”的原因。

3 从机构新闻转向公民新闻的具体表现

3.1生产模式的转变

在传统的新闻生产中,新闻机构在新闻的采写、编辑、传播等各个环节起着主导作用。这也造成了信息流通具有单向性。作为受众的公民无法当面提问、要求解释,整个传播过程缺乏及时而广泛的反馈。而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公民新闻使得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传统界限被打破。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接受者如今可以利用互联网方便快捷地发布信息,以往的信息发布者因浏览网络信息而成为信息的接受者。

以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为例,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当地震发生时,媒体职业记者并不总能出现在事发现场。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媒体鼓励公众利用现代网络科技提交所有原创和未经删减的新闻信息,忠实记录历史。所以在汶川地震中,不仅有媒体记者采写的灾情报道,各大网站也开始刊载网民抒发悲情、纪念亡灵的帖子,每天数十万个,寻找朋友、战友、亲人的信息,也都小心地被收集起来。各大论坛还开辟了报料专区,搜索震区盲区。此外,公民的参与还打破了以往陈旧的突发事件报道模式,冲破了新闻披露的“单一化”“单渠道”“单音讯”的任务模式。

这从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受众媒介接近权的增加。何谓媒介接近权?1967年由美国学者J.A.巴隆首次提出的这一权利明确指出,一般社会成员可以也应该拥有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媒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

普通公众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实质是将表达权归还于公众,使每一个公民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利。言论出版自由指的是任何人都有运用出版机构自由出版、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形成“意见的公开市场”,而不仅仅是某一组织机构从事新闻出版的自由。

3.2公民新闻实现了“议程设置”传播模式的反设置

1972年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有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在传统的新闻传播中,议程设置的主体是媒体组织,这些议程多数是比较重大的事件或导向。而在全媒体时代下发展的公民新闻,则是网络技术催生下形成的“人人都是记者”“未经过滤的”新闻,它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议程设置”传播模式的反设置。受众不再被大众传媒所设的议题牵着鼻子走,对于重要的新闻信息可以有自己的判断。

3.3公民新闻使意见的性质多元化

观点和意见性质的多元化也是从机构新闻转向公民新闻的一个重要表征。公民新闻的报道主体——普通公民被称作“新舆论主体”,相对于受过正规新闻训练的传统主流媒体专业新闻人员来说,他们扮演的是一个业余的新闻记者的角色。由于基数大,而且都没有接受过标准的专业化训练,所以每个公民新闻的报道者自身的个性和特征都得以充分体现,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体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此外,公民新闻还改变了“舆论一律”的格局。有了身处事发第一现场的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将会变得更加理性、客观与真实。

4 从机构新闻转向公民新闻存在的问题

公民新闻作为一种新事物,在看到这种积极意义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公民新闻目前存在的问题。

首先,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缺乏致使新闻的发布主体难以获得信任。由于公民媒介素养的偏低,隐私披露、色情文化、虚假信息的泛滥,公民新闻所提倡的全民参与公正报道新闻的理念受到威胁。部分公民不具备基本的新闻素养,更缺乏专业主义的新闻精神,大多从自己关心的、感兴趣的、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事件出发,缺乏责任意识,特别是在目前非实名制的网络体制下,恶意炒作、攻击的行为就更难以避免。虽然提供这些新闻的公民也可能经过媒体筛选,但这种新闻模式是不成熟的,公民新闻强调的自由与公信力必须要靠法律和技术上的规范。

其次,公民新闻虽然开始于技术的廉价与简便,但要成为一个独立的常规的报道载体,仅靠个人资助、没有稳定的资金是不行的。设备、交通、充足的时间也是制约公民新闻发展的因素。

最后,从影响力来看,虽然公民新闻在迅速地发展,但是公民新闻目前仍难以与传统媒体相抗衡。在重大新闻事件中,公民信息挖掘的层次较浅,比较常见的是公民向媒体提供新闻线索等一些有公民参与但不起主导作用的形式。就网络媒体而言,由于新闻采访权受到限制,大多数公民新闻只出现在网络新闻评论领域;以新闻博客、原创性公民新闻报道为主要内容的网站或者维基新闻还难见踪影。就拿博客来说,中国的博客数量在2008年已接近1亿,但是《全球中文博客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80%以上的博客写作的内容是感性生活方面的,多为网民的心灵交流和信息共享,新闻博客很少。虽然将偶然遇到的新闻事件写在自己的博客里也有,但很多人的此举多是出于无意识的,并不具有新闻责任感。也就是说,博客并没有体现出多少新闻事件报道和传播的功能。

总之,在全媒体发展进程中,随着真正属于大众的、自产自销的共享媒体的出现,公民新闻提倡的这种全民参与新闻报道的精神具有着积极的巨大的潜在的力量。借由技术保障下无限发展的可能,公民新闻为我们憧憬的自由表达提供了一种接近性,甚至是现实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全媒体时代,实现由机构新闻向公民新闻的转变,是实现普通公民媒介接近权、获得新闻自由的一条有效途径。但目前公民新闻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如因为公民媒介素养的偏低,公民新闻的公信力受到质疑;公民新闻的发展仍然比较薄弱,难以同传统媒介的影响力相抗衡。要实现新闻传播主体由机构新闻向公民新闻的彻底转变,至少需要3个必要条件,即公民社会的形成、全民素养的提高、新闻体制的保障。而中国的公民新闻还处于初级阶段,特别是在网络媒体上,公民新闻的本土发展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努力。

[1]王艳玲,杨静.“公民新闻”初探[J].传媒观察,2009(2):30-31.

[2]范建斌.开启全媒体传播时代[J].国际公关,2009(1):71-72.

[3]周丽,谭云明.“公民新闻”时代网络编辑面临的挑战[J].青年记者,2010(11):45-46.

[4]邓青,牛静.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业的变革与发展[J].新闻爱好者,2010(1):31-32.

[5]车永波.全媒体探索:全新的媒体传播模式[J].新闻战线,2010(3):79-81.

G2

A

1674-6708(2016)171-0033-02

李琦,安阳工学院文法学院。

猜你喜欢

公民
《公民凯恩》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公民作为专利申请人的创造性自我初评
论公民美育
欢迎订阅《公民与法治》
培养世界小公民从旅游开始
亚里士多德论“好人”与“好公民”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延迟退休政策下我国公民退休权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