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学院艺术创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6-11-29黎珏辰
黎珏辰
摘 要:当今时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兴未艾,但因其属于新兴跨界产业,起步晚、发展快,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现实发展速度,相关人才培养机制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本文拟以三亚学院为例,就该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培养特色和不足来谈艺术创意人才培养的问题,肯定其在基础技能培养、本土文化渗透、手作传统倡导和实践教学拓展等方面的成果,但也对其在培养目标设定、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手段改革等方面提出一定的改进意见。
关键词:三亚学院;创意产业;人才培养
三亚学院位于海南省三亚市,是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民办普通本科院校,由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沃尔沃汽车公司董事长李书福先生出资建设。学校2004年筹建之初始终致力于服务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经历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已经设有14个教学学院和1个教学部,开设59个本科专业(含专业方向),涉及法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理学、农学、教育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形成了结构合理、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三亚学院艺术创意人才的培养主要由艺术分院来承担,目前总共有视觉传达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形象、园林(城市景观规划)、雕塑七个专业方向,涉及两个学科门类(艺术学、农学)和三个专业(设计学、美术学、园艺学)。本文拟就艺术分院目前的培养现状来谈谈艺术创意人才的培养问题。
一、三亚学院艺术创意人才培养目标及基本原则
近年,三亚学院出台了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即要立足于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围绕这一目标,艺术分院制定了与之相适应的六个人才培养基本原则:一是专业设置上既努力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又要结合学校学科专业实际;二是强调德、智、体、美的综合发展,注重提高学生全面的综合素质;三是贯彻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四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五是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 合;六是课内、课外相结合,通过作业、辅导、答疑、讨论和调研、项目等实践活动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课外主动学习,巩固课内理论知识。
二、特色及亮点
1.基础课程的重视
艺术分院目前采用的是“2+2”的教学模式,前两年主要是打基础的阶段,课程安排以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为主,第三学年开始进入到专业学习领域,以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为主。以下是几个专业的课程模块配比。
除雕塑专业实践课程所占比重比较大之外,其他专业各个课程模块之间的比例基本相当,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通识课∶实践课=5∶2.5∶0.5∶2。
其中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所占比例最大,占到了百分之四十的比重。
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的是思想政治系列课程、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写作、高等数学、心理健康等。
专业基础课主要有:素描、书法、色彩、白描、专业导修、艺术概论、艺术设计史、摄影、Photoshop、构成原理、电脑辅助设计、中外美术史等。其中前四门课程针对所有的学生开设,共计13个学分,开设时间基本集中在第一、二学期,目的是在入学之初就让学生沉下心来,从最基本的艺术技法入手,练就扎实的艺术基本技能,为将来从事艺术设计和创作打好基础。
2.本土文化的渗透
三亚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人才培养应该以为地方经济提供服务为原则,因而立足本土、服务当地成为艺术分院制订培养方案时考虑的一个重点。海南是一个民族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如何将民族文化与当代设计进行结合,是分院领导和老师们一直在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分院开设的“黎族传统文化”课程就是学生了解本土文化的一扇窗口。课程分专题进行,涵盖黎族概况及历史变迁、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黎族文身、黎族纺染织绣技艺、黎族服饰、黎陶黎编等黎族传统工艺。通过讲授,学生对民族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自发去到当地黎族聚居地和展览馆去进一步搜集资料、展开调研,撰写调研报告作为课程作业。服装专业有个别学生从黎族传统服饰中寻找灵感融入自己的设计,皮具设计专业有学生考虑将黎族传统图案与自己的作品设计结合起来,创作既有民族风情又时尚靓丽的设计作品。
三亚地处热带,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热带地区的地理特征和物种特性,分院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开设了“热带园林植物辩识”“热带建筑设计初步”等课程,为园林专业的学生开设了“热带园林工程”“热带园林植物辨识”等课程。热带园林课程的任课老师是个热带植物的资深研究者与狂热爱好者,为了更好地研究热带植物,他自己筹建了一个热带植物种植园,平时里既作研究又能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教学。
环境艺术专业连续几个暑假都组织师生进行黎族、苗族民居测绘,结合科研项目进一步研究海南地域性民居文化。2008年开始对崖城骑楼、保平村、水南村进行测绘调研,2012年到昌江王下乡洪水村进行民居测绘,2016年五指山毛阳镇初保村测绘,共六届学生参与考察调研,海南日报曾3次进行环艺专业黎族、苗族民居测绘的相关报道,此举大受好评。
3.手作传统的倡导
融合了民族传统、地域文化、自然特色的手作工艺设计,这几年越来越成为全球设计的主流,手作传统的回归昭示着世人在经历工业时代的飞速发展后的一种反思和选择,这不仅仅是一种复古潮流的盛行,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更新。
服装专业的“扎染蜡染”课程上学生自己购买原料,调制色彩,按照扎花、浸染、漂除、晾干、拆花、熨平的工序完成整个扎染的设计,从中既能体会色彩变化的神奇魅力,又能从点、线、面,形、色、质中去探寻人类发展的悠远历程,体会人类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箱包设计与制作”也是深受同学喜爱的一门课程,主讲教师在课堂上既讲授理论知识,又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尝试,为了配合教学,分院还成立了一个皮具工作室,这个名为“原乡·设计”的工作室目前已经拥有不少的粉丝学员,这些来自不同院系的学生在皮具专业学生的带领下,亲自采购原料、设计打版、剪裁缝制,基本上已经掌握了完整的皮具设计制作技巧,制作出了不少款式漂亮、做工精良的皮具产品,其中大部分作品已经在微信平台上出售,受到年青人的热情追捧,此外,他们还接到不少的订单要求私人订制。
雕塑专业的“泥塑基础”“陶艺基础”课,主讲教师手把手地将泥塑、陶艺要领传授给学生,学生除了在课堂上进行实操之外,还可以在课后前往老师自己搭建的东崖柴窑继续练习创作,隔三差五都可以看到三三两两的学生在树下安静专注地拉坯制陶,每个月,老师都会挑选一些做得比较好的作品进入柴窑煅烧,最终成为真正的陶瓷作品,或收藏、或出售。
对于活泼爱动的青年人来说,手艺活是很难胜任的工作,因为它需要细致的投入、耐心地培育,还需要忍受无数次失败后的一次次重来。但正是通过这种心与手的配合,方使他们掌握到一门真正的技艺,养成了尊重手艺、珍视传统的艺术伦理观。
4.实践教学的拓展
开展实践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同时也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标准。艺术分院近年来针对高等艺术教育中专业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不断突破创新,尝试摸索出一条通过实践教学的拓展来提高专业培养成效和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服装专业以公开的作品展、课程综合联展汇报作品秀和设计大赛和毕业设计动态绣为平台,系统锻炼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在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中,他们除了把每次实训作业进行集中展评外,从2008年开始把服装大赛活动和授课内容做了大胆衔接,成功举办了5届服装设计大赛和4届毕业生的毕业设计作品秀,大大改善了教学效果,也为推送学生外出参赛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通过组织市场调研、下厂参观、实习等环节让学生深入市场、企业,缩短教学与服装市场人才需求的差距,初步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市场对接。
中国画工作室教师周伟明精通国画、书法技艺,平时里,他带领学生课内课外写作,近画校园内的一草一木,远画三亚的山川村落,一个学期下来,积累了不少的优秀写生作品。到了暑假,学生就会带上作品前往江西景德镇,将海南的椰影蓝天、村庄稻田等素材,以青花为颜料画在荡好内釉的瓷坯之上,经过一千多度的高温窑烧最终青花呈现。这些作品,成为海南地区一张独特的文化品牌,受到广泛赞誉。
三、遗憾和不足
1.物质基础薄弱,缺乏活跃的文化产业大环境
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海南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东部沿海其他地区存在较大差距,新兴创意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气候。以文化产业推广的力度和影响而言,2015年,海南才正式举办第一届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博览会,其成交量和影响力跟北上广等地区举办的博览会相去甚远。人才培育是需要土壤肥料的,文化产业大环境的先天不足是影响海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原因。
2.学科建设发展迟缓,创新型人才培养动力不足
导致学科建设进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师资力量不足,艺术分院目前教职工当中,以年轻硕士毕业生为主,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极缺,了解文化产业运行规律、熟悉创意人才培养规律、实操能力强的老师更是缺乏,这是导致教育迟缓的主要原因;二是课程设置老套,教学模式单一,目前艺术分院所开设的课程当中,传统史论性课程所占比重较大,专业课程也以传统理论课程为主,教师课堂教学也基本上以单向灌输式居多,缺少创意思维训练方面的课程,整个课程设置平稳有余,活力不足。
3.市场衔接不够,与企业间的合作不够深入
目前艺术分院所开设的课程当中,还是以传授专业基本知识与技能为主,很少涉及市场调查、市场分析等内容。与企业间的合作也仅是以调研获取直观感受为主,还谈不上合作。类似服装专业与海南黎响服饰的合作形式,即专业教师在企业内担任设计总监,每年为他们设计开发新的布料样式与服装样式,公司负责制作和销售,这种合作形式在艺术分院还没得到进一步地推广。
四、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措施。
第一,调整教学目标,建立交叉人才培养机制。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是设计师,而不是纯艺术家,其核心目标是创意型、开放型、复合型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纯艺术不同,设计师应具体较强的创新意识、敏锐洞察、综合判断、准确分析、果断执行的能力。“他们既应具有丰富的多元的知识结构,同时又应具有较高的理论与研究素质,既具有良好的人文品质,同时也要具有宏观视野,既具有较高的管理运用水平,又具有一定的实践与操作能力,既善于理性思维,又富于创造性想象。”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的智慧产业,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文化等学科都有关联,建立以艺术学科为中心辐射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学科平台,加强知识整合度,是解决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中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第二,优化课程体系,建立模块课程群。基于艺术创意人才的复合性与交叉性,应该制订出旨在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拓宽专业口径,完善知识结构的课程群设置。利用模块教学法,摆脱“以学科为中心”模式,按照产业需要,突出以“能力为中心”课程教学模式,以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为主,在原有公共基础课平台、学科专业基础课平台、专业课平台、选修课平台及实践教学课平台上建构一个渗透型课程群平台。在专业课模块群中增加创意想象类课程,遵循专业培养目标,开展创意思维训练。
为了保证课程群模块的实施,可以设置相应的工作室制度。工作室与传统的班级教学相比,更灵活、方向更明确,个性更鲜明,师生交流更随意,效果更容易实现。另外,可以借鉴国外知名大学的导师制经验,安排一位导师指导若干学生,每位导师定期要对学生进行专门辅导,辅导一般按照教学进度进行,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至少有一次要单独去见导师,提交读书报告,听取导师意见。
第三,改进教学方法、加强产学研合作办学。艺术类学生的特点是思维活跃,形象思维长于逻辑思维,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知。因此,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来吸引其关注、激发其学习兴趣,如课件设置上多增加些形象直观的图片、视频,也可以设置实物展示来加强其直观印象;加强课堂互动,事先可以布置一些课程任务,课堂上挑选出任务完成出色的学生当众展示;适当引入案例教学,将一个案例讲深、讲透,让学生对原本模糊的知识有一个清晰全面的了解;现场观摩法,可针对不同的专业对象和课程性质安排不同的现场观摩,比如讲授黎族传统文化课程时可以推荐学生前往黎族文化主题公园或文化馆观摩实物;讲授热带建筑设计课程时可以学生前往特色民居或特色建筑参观考察等;更多搭建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平台,让学生走出课堂,与设计公司或企业进行互动,以企业项目作为主题,开展设计讨论或相关设计竞赛。此外,可以引进企业中的优秀人士作为学校师资力量的一个补充,请他们定期给学生授课或带领学生参与实践。
中国目前面临着由“中国制造”到 “中国创造”的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大量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对我们而言,这是一个大好的机会,高校应该各级推进教学改革,调整培养目标和优化课程设置,实行开放性交叉学科办学的方式,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为创意产业培养具有创意精神、国际视野、丰富实践经验和多学科积累的应用型复合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伟东.艺术管理学研究(第2卷)[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2]田川流.艺术与创意[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9.
[3]皇甫晓涛.文化产业新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4]厉无畏,王慧敏.创意产业新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