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小学语文阅读审美的实践
2016-11-29李淑华
李淑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阅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小学语文阅读题材种类繁多,且内容丰富,但是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却缺乏审美判断,因此使得学生在阅读中无法得到美的享受。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及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教师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坚持融入审美教学。通过分析小学语文阅读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究构建小学语文阅读审美的实践要求。
小学语文阅读审美实践语文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基础课程,它讲解着人类的精神财富——文字,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情感,影响学生思考问题、感悟世界的能力,并最终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由于当前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在教学过程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学生的感受和需求,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美文不能被美讲,导致学生无法感悟到课文当中的美。因此,构建小学语文阅读审美教学,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感受课文之美,因此,以美怡情、以美育德,就显得十分有必要。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首先,虽然大多数的小学教师对于“学生主体”“发展个性”“发展性评价”等概念有所了解,且认为这些新的教学理念应该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然而他们的这种认识却只停留在表面,实则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多抽象的演绎而缺乏形象的表达,导致学生无法在课堂中体验到阅读的乐趣,这就使得老师引导形成审美变得异常困难。
其次,阅读最重要的在于“读”。在目前的阅读教学活动中,主要以教师讲解的形式为主。老师的讲授,可以让学生快速准确理解课文的内容,朗读能够帮助学生可以不断的品味文章,进而形成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最后,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阅读课堂的教学模式单一。很多人认为,语文课是思想的“物质外衣”,但却忽视了它的人文性,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将一篇文章分段、分解词语,这样忽视了对文章整体性的审美,更无法引导学生形成一种审美观。再者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使得教师只能依靠试卷来衡量学生对语法、对句式的掌握程度,这不仅不利于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也更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意义。
二、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在小学阶段,学生开始有目的地认识外部世界,需要教师有技巧性的引导其学习,小学生的记忆力强、想象力丰富,但他们思辨能力较弱,因此这个阶段开展审美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审美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通过对文章的反复阅读,增加学生对文字的感受能力,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听觉表象,形成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对于小学生,他们主要通过读和写来进行语言的表达。读即是阅读,写是将自己的感受及看法通过文字呈现出来。审美能力能够在阅读中得到培养,进而增强学生的书写表达能力。小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他们的纯真使得他们能够在阅读中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大量的阅读能使学生对文字、对事物形成自己的一个审美标准。审美教育对小学生的人生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构建小学语文阅读审美的实践
1.由兴趣构建阅读审美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引导学生把阅读做为习惯,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如果教师能引导小学生对语文阅读感兴趣,他们就能在语文阅读课中注意力集中,从而形成他们对于阅读的审美观念。但如果小学生对于语文阅读不感兴趣,这就减弱了学生的阅读热情,也就不益于构建学生的语文阅读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的教学目标。对于一些小学生来说,学习是一件充满困难的事情,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若教师能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并对他们加以引导,这样学生的审美构建也就更加容易了。新课改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快乐阅读,学生的阅读过程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消极被动的,这恰恰体现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兴趣。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导读,创设情境,可以利用插图录像展现美,可以用音乐渲染营造美的氛围,可以借助语言描述渲染美。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是出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因此应该使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的兴趣。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认真做好教学准备,并积极的带领学生进入到一个充满感情的阅读环境中,使学生能够设身处地感受文章的情感等,从而引导学生构建良好的阅读审美能力。
2.完善课堂教学方法
教师应充分有效地利用语文教材文本,改变在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学生被动听讲的单一模式,使得语文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教师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采取个性化的阅读教学方式,注重开发学生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对文字的魅力。教师可以对有关文章背景和作者作一个简明扼要的介绍,可以使学生对文章结构,内容和主题有个大致的了解。再由学生粗读课文然后根据自己对文章的初步了解,抓住课文中优美、生动形象的修辞以及对课文内容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唤起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的欲望。例如,在上《黄山奇石》一课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黄山的图景,有日出时的山峰,有云雾散去后的天空等,以及一些著名景点如仙桃石、仙人指路以及猴子观海等等,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阅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黄山奇石》中的“奇”字指的是什么?有学生认为奇是表示惊讶、惊异,有学生认为是奇是表示令人难以预测,很多学生都认为奇是表示“少见的、特别的”的意思。在此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采取分组讨论的方法,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他们的课堂行为也就更加富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3.审美构建要注重层次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采用有层次的教学方式来构建学生审美。我们都知道,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对学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因人而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正确引导学生构建对于阅读教学的审美。在阅读教学课堂中,学生才是教学中审美构建的主体,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这样学生能够通过这种多层次的阅读教学中来构建他们的审美能力。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毕竟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度不高。因此,教师就必须在审美构建中注重层次。
4.合理构建评价体系
当前的教学评价方法往往忽视了小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而偏重于考试分数,这就导致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变得异常艰难,也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一个合理的评价体系应从多方位、多角度来进行评价,因此教师应改善当前单一的评价模式,在考核评价要素中要考虑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等因素,并进一步丰富评价内容,同时还应拓宽考查阅读能力的范畴,建立合理全面的评价体系,以便于正确评估学生语文水平,并进一步采取措施,使得学生语文能力得到强化与发展。
四、结语
审美能力的提升,就是认知水平的提升,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在小学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教材的优势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完善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到因材施教,并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国荣.以“言语形式”为核心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J].教学与管理,2013,(12):34-36.
[2]李建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的路向及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1,(01):27-29.
[3]杨景瑜.基于审美视域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课外语文,2014,(1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