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发展和构建趋势
2016-11-29郜海霞
郜海霞
新课改和教学改革的实施,使得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由传统的单向活动发展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活动,教育教学过程成为为完成共同的任务而进行的课堂师生交往。我们应该倡导和谐、师生双边积极、新型的师生关系,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师生关系课堂交往师生互动情感交流和谐课堂课堂教学是一个以学生为认知、实践、发展主体的特殊认识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人际沟通、交往的过程。新课程改革使学校培养模式、师生关系、管理机制、学生学习方式等都将发生变化,良好的课堂教学师生关系是维系一切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和保证,是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着力点。新课改的实施,使得建立新型的课堂教学师生关系已经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教育问题。因为新型的课堂教学师生关系在现代课堂教育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一、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发展及其相关研究
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最直观地体现为师生互动形式下的课堂师生交往。但长期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方式,仍然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主要是权威与服从的关系。这一被动接受式的表现之一是教学以老师的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来获取知识,基本没有或者很少师生互动,经常为了动而动,使课堂中师生互动出现了形式化、功利化和随意化等一些不良问题,形式化如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虽然有互动和对话,但课堂气氛往往死气沉沉,很难完成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即使有师生互动,也是经过教师特殊“包装”过的,或者是在教师一定“控制”下的师生互动。这样,表面看来是师生在互动,实质还是教师的话语霸权在控制,或者说教师在预设的框架内无法解放。而传统的以师生不完整、无实效沟通的师生互动为特点的师生关系是有缺陷的,亟需提升和改进。
国内外对师生关系也有很多的研究。我国历史上的大教育家如孔子、韩愈、朱熹等都对师生关系有独到见解,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认为,为师要循循善诱、谆谆教导,当为谦谦君子,颜渊和季路等弟子侍奉于孔子身边,更说明师生间亲密无间,情同父子;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朱熹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从事教育实践工作四十余年,在此期间朱熹不但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而且在与学生长期的接触中,形成了独特而融洽的师生关系,即身正为范、尊师爱生、教学相长、同心同德。至近代以来,我国的教育家等对师生关系也多有精辟论述,如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爱为出发点的师生关系论,等等。传统文化中所形成的尊师重道的思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传承。国外最早对师生关系论述的专著是德拉梅特德的《教师中的互动论》,他第一次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对师生关系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之后产生了颇有影响的教师期望效应和师生关系中非言语行为方面的研究,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师生关系才得到了心理学家们的关注。目前,国内关于师生关系问题的研究大多是进行概念分析和理论建构,多停留在理论描述层面,缺乏实证性和可操作性。在研究内容上也比较抽象,对一般意义上的师生关系阐述较多,很少对实践课题进行研究。然而,和谐师生关系问题是一个贴近实践,充满个体化,而且极为具体,多变的现实问题。
二、小学课堂教学中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及其趋势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课堂教学应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合作过程。因而,革新师生关系就势在必行,而新课改的实施已然在这一方面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也代表了新时期师生关系发展的新趋势。总的来看,小学课堂教学中应该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应该共同打造一种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和谐、平等、合作、互助、有效沟通的师生关系成为未来师生关系的发展趋势和理想状态。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师以热爱学生作为从事教育事业的出发点,这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原点。教育是爱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忠诚于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才能自然而然地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并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一个期许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一句暖心的话语,一个赞许的姿态,一次诚恳的赞美都会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关心和赏识,成为其继续积极成长的动力。小学生由于其心智特点,决定了他们“喜夸不喜骂”,因此,在日常课堂教育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做到多表扬、少批评,使学生在“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作用下心理上会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愉悦与满足,促进他们积极上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添他们的勇气,鼓起他们的自信。反之,则师生之间的关系紧张,学生会由厌恶教师进而厌恶学习,即使是难度不大或者很有趣味的教学内容,也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2.教师要把真正尊重每一位学生贯穿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小学生心理相对脆弱,再加上当下多是独生子女,物质条件的相对丰裕和年龄的幼小,使得小学生在家大多较为娇宠,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尊重。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一旦学生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和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反之,他们就会获得向上向善的动力源泉。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师生关系已从陈旧的“师道尊严”的堡垒中解放出来,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显然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也是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受旧观念影响,教师往往唯我独尊,遇事不去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不注意“换位”体会学生的思想感情和心理体验,凭主观印象办事,独断专行,结果造成学生的抵触心理。因此,教师应该做好角色的转换,牢固树立“生本”思想,舞台的中心应该是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只趣,而不是学生的监督者,教师应该是学生成长的伴奏者而非独奏者。同时,在目前的教学模式中,由于大多数班级并不是小班教学,因此班级的人数比较多,教师对那些不善言谈、学习尚需努力的学生往往关注较少,这个问题会影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效果。因此,我们应该对性格内向,不善表达的学生,付出更多的关爱和鼓励,给予充分的尊重和重视,取得进步时都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上进的动力。
3.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在师生关系的建立中植入平等和民主意识。首先,要维系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就要做足学生的“功课”,教师应该详细了解每个孩子的家庭住址、家庭成员、父母及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家庭主业、经济条件、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成长经历等情况,尤其是对一些单亲家庭、离异家庭、“青少年留守”家庭更是要详细了解。只有了解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我们才有与学生更好地相处的基础。其次,民主的课堂氛围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活跃度和积极性。这种氛围的营造需要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具有正确的观念,倡导并践行师生平等基础上的民主,欢迎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发展个性特征,对学生提出的建议认真分析合理采纳,使民主性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现。
本文系甘肃省2016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师生关系的发展和构建趋势的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网络初审号:JYG20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