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教学改革
2016-11-29陈国平余红兵
陈国平 余红兵
摘要:针对目前学生课程设计中“懂而不会”的现象,以设计理论课程教学模式为切入点,提出了“说设计”的教学理念,即由教学生“设计方法知识”转向教学生“说”出设计问题解决的程序、途径和方法等;以培养学生具备“设计方案理论评价加制定工作计划的能力”为教学目标,试图培养学生掌握元学习能力、养成专业设计思维方式和掌握设计方法等;利用智慧技能培养的3个阶段理论,构建出了“3阶段5环节”课程教学模式。
关键词:元学习能力;教学模式;景观设计;教学方法;思维方式
1.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及主要问题
1.1课程教学改革概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坚持能力为重”的教育改革主题,为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和目标。《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是风景园林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理论课程;旨在为后续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等实践课程做好理论知识准备。课程开设与教学改革始于2001年,至今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1)早期阶段,关注知识的传递效率,注重知识的呈现方式和顺序的改变;2)中期阶段,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3)现阶段,回归育人本位,关注能力的培养,注重知识的应用。
湖南城市学院风景园林专业本科主要以培养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为目标。在以“基本技能课程+专业能力基础课程+专业能力核心课程”为结构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能力培养分为《园林绿地规划原理》《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2门理论课程和《风景园林规划设计》1门实践课程。《园林绿地规划原理》关注“设计原理”方面的知识,即“设计是什么,一个好的设计应该怎么样”。《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关注“设计方法”方面的知识,即“设计应该怎么做”。
1.2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与实践探索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课程教学传承知识而培养能力,教学思路明确,关键是找到有效的途径与方法,因此需要明晰3个基本问题。
1.2.1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大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导学
从知识体系上来说,任何一门课程的知识都是永无止境的,但学生的学习时间及教师的教学时间有限。在以能力为重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课程教学的课时被不断缩减,有限的教学时间不可能讲完本课程所涵盖的全部知识,故须对课程学习内容有所选择,确定重点、要点和需要熟悉的知识,构建课程的教学内容。从这个层面说,大学教师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导学,即按照教学目标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指导学生学习。
一般来说,现阶段的大学教材,是在知识本位思想指导下,强调知识本身的逻辑而组织起来的。这种教材的知识组织顺序,强调知识的输入,不适宜以能力为重的课程教学,因为能力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以能力为主的课程教学内容,应当取材职业活动的工作任务与内容;完成任务过程中所必备知识,便是学生应掌握与了解的专业知识;以任务而非“知识”为核心进行教学材料的组织,依据问题解决的需要,选取必要的知识点,构建为不同的教学单元,以够用为度组织学习。
1.2.2理论课程教学与能力形成之间的矛盾
理论课程的教学性质决定了课程难以安排大量的实践活动,而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又离不开实践活动,这是理论课程教学与能力形成之间的矛盾。
1.2.3设计方法能力的核心——制定工作计划
方法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以及独立、有意识地计划工作,找到解决途径。对于设计学习而言,由现状到设计方案的产生与完成,有3个根本层次值得探讨,即“设计原则、设计方法及设计思考过程”。从形式上来说,设计是行动,更是其过程;设计方法是设计过程中的方法,脱离设计过程谈方法是没有意义的。设计方法是通过对特定专业设计程序、过程和设计思维方式的掌握,寻求最优解决方案并独立作出决策的过程。
基于上述认识,在能力目标“设计方案理论评价能力加设计问题解决方法的能力即能够制定设计工作计划”的指引下,为了解决两者矛盾,课程教学针对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案例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示范模仿式教学”等。这些探索在学生知识获取、理解上初见成效,为后续实践课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知识准备上实现了预期的计划。但随后的实践课程教学,学生的表现并没有出现预期的结果——学生前期掌握的设计方法理论知识,并不能被有意识地用于实际的课程设计中,没有转化为实际能力。这种“课上听得懂,课下不会做”的现象可称为“懂而不会”,普遍存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原因大抵如下:1)课堂成为教师表演的场所,阻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大学的理论课程教学时间少,内容多,不得不追求知识传递的效率,教师备课充分,讲解华丽,学生却是被动地听,没有理性的学习活动;2)设计方法知识属于程序性知识,美国学者史密斯提出学习过程可分为初高级获得阶段、熟练阶段、保持阶段、迁移阶段和调整阶段五个阶段。“听懂”只是程序性知识的获得阶段,还要通过练习进行知识的应用,才能使学生“会做”。学生在理论课程教学的课堂上没有过多的动手练习,课下少有自行练习,“懂而不会”不可避免。3)学生探究能力欠缺。面对学习中的问题或疑惑时,学生没有信心和勇气独立解答,久之便养成依赖心理,不愿亲自动手解决困难,归纳提炼,探究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4)对设计教学重点把握的偏差。目前的教学方法,是在课程设计中指导学生如何做出并完善设计方案,更关注设计结果而忽视了设计过程,学生掌握的是设计程序与思维方式(教师预设),应是学生自己教会自己学习,教师注重学生的设计逻辑,而非设计结果。
2.新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目标与约束条件
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是找到一个高效、合理、符合实际情况的课程教学模式,促进设计方法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进程,以解决课程教学中“懂而不会”的问题。因此,新的课程教学模式应满足以下条件。endprint
2.1关注思维教学,培养思维能力
学习与思维不可分离,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能力实质上是思维能力的体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首要任务是将其培养成思维高手。
斯腾伯格在《思维教学》一书中强调:“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强化理解运用,强调学以致用。思维不可教;思维教学并不是教思维,而是促进、引导思维。教师所能做的全部事情,只不过是提供每一个可能的方法,使得学生可以自己教自己”。
2.2关注过程,兼顾结果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生学,教会学生学,教学生会学。
从学习角度讲,重结果也即重学会,重过程也即重会学。学会,重在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学习;会学,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新信息以及提出、解决新问题,是一种创新性学习。
教学活动的重点,应从关注结果转向过程。从知识本身来看,应从知识“是什么”转向知识是“怎么形成的”;从问题解决来看,应从“答案”转向问题解决的“途径与方法”;从任务完成来看,应从结果转向“工作计划”。
2.3注重培养探究能力,以知识教学培养元学习能力
根据能力的结构层次,人的能力可划分为基本能力、特殊能力和技能。基本能力是能力结构的核心部分或最高层次,特殊能力如专业能力是中间层次,技能如图纸表达能力是能力结构的最低层次。所谓的探究能力,实质上就是一种基本能力的提升,或是多种基本能力的组合。探究能力的形成,离不开以基本能力作为基础。人们要在某些特殊领域进行探究活动,固然需要以特殊能力作强有力的支撑。但是,无论是在哪个领域进行探究活动,更多需要的是基本能力的支撑。
基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基本能力寓于特殊能力之中,特殊能力反映和体现着基本能力。因此,基本能力愈发展,特殊能力愈易得到发展反过来,特殊能力的发展也积极地影响基本能力的发展。
按照安德森认知目标分类,知识可以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元认知知识是关于一般的认知知识和自我认知的知识,主要有:1)策略的知识;2)关于认知任务的知识,包括适当的情境性和条件性知识;3)自我的知识。知识的有效获取要求学生不仅要知道“是什么”或“为什么”,而是能知道“有什么用”和“如何用”,就是说,只有学到的知识能够有效地用来解决新的问题,才能算是“有效”获取。当代研究证明,元认知能够促进知识的有效获取。传统的学习理论研究人学到了什么和如何去学习,而元学习则研究人是如何意识和控制自己学习的。
元学习理论认为:人是积极主动的有机体,能够计划未来,监视现在,有效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因此,要提高学习效率,必须重视培养元学习能力。元学习能力实际是一种复合的自我监控能力,由提问、计划、调控、审核、矫正、自检5个因素构成,对学生掌握知识、开发智力、学会学习具有巨大的作用。研究表明:元学习能力主要靠后天习得,在学习中培养出来其中,结合学科教学进行元学习能力训练是最现实、更有效的方法。
3.课程教学新模式建构——“3阶段5环节”课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通常由“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组成。本课程教学模式分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3个阶段和导入、示范、练习、反馈、应用5个环节。
3.1理论依据
说到底,设计能力本质上是一种智慧技能。教育家加里培林将智慧技能的形成分成“活动的定向、物质化活动、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内部言语”5个阶段。我国学者冯忠良在长期的教学实验过程中将其简化,并提出了积极影响我国大中小学教育的“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3阶段论。
所谓原型,一般是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智力技能样本。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动作构成要素、动作执行次序和动作的执行要求),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这是主体掌握程序性知识的阶段。原型操作,指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通过原型操作,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程序性知识,而且能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完备的动觉映象,为原型内化奠定基础。原型内化,指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学习者开始借助于言语来对观念性对象进行加工,这也是原型在学习者头脑中转化为心理结构内容的过程。
只有一个人脑,就只有一套思维技巧;尽管因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而形成能力多样,但是背后的思维技能却是共同的。思维的发生离不开语言和逻辑;为了解决理论教学与能力培养之间的矛盾,采用“说”中学的教学方法。以“说”代“做”,发展思维和能力;由教学生“做”设计转向教学生“说”设计,即先根据任务书的要求,说出任务完成的结果及其形式;然后说出得到结果的过程、操作步骤以及阶段成果,即工作计划。
3.2操作程序(表1~2)
3.3实现条件
1)教师及时呈现“原型”,并说明其理论依据、操作程序及关键环节,并做出示范。
2)教师及时点评与反馈学生的练习作业。
3)学生认真完成练习作业,且相互交流和观摩。
3.4教学评价
目前,该教学模式还处在试用阶段。从初期效果看,对部分优秀学生的思维训练确实有益,但也有相当部分学生不适应。因为需要学生多动手动脑,教师的讲课时间减少,不再“满堂灌”了。
4.结语
“3阶段5环节”课程教学模式,强调思维教学和学生在“说”中学,关注学生任务完成由“结果导向过程”的心智操作程序和步骤,无论对学生还是老师都是一种挑战。学生需要适应思维方式的转变,并养成新的思维方式;老师需要准确辩识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合理安排循序渐进的学习任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