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度”打造东苕溪(乾元)乡村滨河景观

2016-11-29陈思思胡小琴张崔崔黄超凡徐斌

广东园林 2016年5期
关键词:规划设计

陈思思 胡小琴 张崔崔 黄超凡 徐斌

摘要:以东苕溪(乾元)滨河公园设计为例,在分析项目概况、目标定位的基础上,提出以五“度”设计理念打造乡村滨水景观设计,将东苕溪滨河公园打造成在空间长度上具有人性化的线性景观、宽度上具有复合性的功能布局、高度上展示地域性的文化格局、深度上融入生态性的自然基底、季度上展现时序性的观赏格局。

关键词:乡村滨水景观;五度基本原则;规划设计;东苕溪(乾元)滨河公园

引言

乡村中的河流不仅满足着村民的饮食起居,记录着乡村的生活文化,而且是乡村环境中最为典型、复杂、集中、活跃的区域。与城市滨水空间相比,乡村滨水空间更具实用性、公共性、可达性,且文化丰富、景观元素多样(图1),呈现出自然、生态、质朴、人工干预少的特点。随着乡村建设及旅游的发展,一些村镇由于缺乏定位正确的前期规划,忽视地方特色及地域文化背景,导致其传统滨水景观风貌缺乏特色,景观空间缺乏场所精神,滨水文化日渐模糊、丧失了可识别性。本文以实际案例为基础,探讨符合乡村气质并能充分发挥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乡村滨水景观。

1.项目概况

1.1项目地概况

德清县乾元镇地处杭州北郊、杭嘉湖平原西部,东临上海180 km,南距杭州市中心40 km。项目地濒临东苕溪,南起德清大桥,北至枯柏树大桥,规划面积约6km2。笔者从五个方面归纳了项目地的基本概况。

1.1.1跨度长,周边环境复杂

滨水公园规划长度约3 km。由东向西景观是人工向半自然过渡的状态,沿线依次是住宅区、乾元镇幼儿园、乾元镇中学、半废弃丝厂、养猪场、民居、荷塘、农田等,周边环境复杂,景观类型杂乱。

1.1.2宽度窄,可用场地有限

项目地宽度15-20 m,整体地形较平坦,部分区域地势高差较大。依据《德清县乾元镇老城区块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项目地周边限制因素较多,可利用场地有限。

1.1.3历史久,人文景源丰富

乾元镇始建于公元691年(唐朝天授二年),有着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底蕴深厚(表1)。

1.1.4干扰大,生态基底较差

项目地北侧沿线分布有学校、住宅小区、半废弃厂房及少数民居房;西侧与东苕溪间隔一条宽6 m的柏油路,时有机动车通行,存在安全隐患;东侧为乾元镇老城区,人为干扰因素较多,生态基底较差。

1.1.5植被少,季相景观单一

项目地沿线种植有宽约15-20 m、长约百米的杨树防护林带,整个区域几乎为纯林,乔木、灌木、地被种类少,色彩单一,季相景观变化不丰富,且杨树林冬季落叶,景观萧条。

1.2项目定位

1.2.1上位规划

1)合理利用土地,充分展示乾元。

依据《德清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德清县采用“一城一区”基本结构。乾元镇作为“一区”,部分设施依托武康,为相对独立发展的综合城区。滨河公园地块介于老城区与东苕溪之间,因此,方便老城居民日常休闲并保证滨河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是打造滨河公园的重要前提。

2)融入老城文化,加强民生建设。

依据《德清县乾元镇老城区块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德清高铁站场东区块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坚持保护和挖掘历史文化,对乾元镇老城区进行有机更新、整合提升,同时合理整合资源,扩大和充实群众户外休闲空间,加快民生建设,以及开展“四边三化”“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专项行动,改善生态环境。因此,将老城文脉融入滨河公园设计,充分利用历史文化、人文资源,突出古城特色,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为居民提供有乾元特质的休闲公园。

1.2.2发展需求

1)镇区需求:乾元镇近年来深入实施“经济重镇、文化强镇、高铁新区、生活慢城”的发展战略,旨在全面打造生态便捷、宜居宜业的“美丽乾元”。滨河公园的打造应当注重实际,紧跟镇区发展战略,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千年古镇的文化资源,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让老百姓受益,提升其幸福感和满意度。

2)社会需求:通过分析可知,乾元老城区内的用地无法满足居民的日常休闲娱乐,因此迫切需要一处场所,既能满足群众日常休闲娱乐、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又能展示老城文化,提升乾元百姓归属感和自豪感。

1.2.3规划定位

基于对上位规划的解读及对乾元镇发展需求的分析,乾元滨河公园承载着滨河生态以及老城区居民休闲娱乐的功能。因此建议避免大规模开发建设,而是通过深入挖掘特有的场所精神和文化内涵,并以景观生态理念为指导,力求创建集生态、休闲娱乐、教育于一体的,体现乾元古镇历史风貌人情的滨河公园。

2.五“度”设计理念

本项目旨在实现改善与修复生态环境、保护与挖掘人文资源、凝炼与展示地区形象及提供休闲娱乐场地等多重目标,营造出历史悠久、自然生态、耐人寻味的乾元滨水公园。规划设计提出五“度”(长度、宽度、高度、深度、季度)设计理念,五“度”之间相互渗透、交叉、结合(图2)。

2.1长度

滨水景观以拥有一定长度的线性空间为特征,引导人们沿着轴线方向进行各种活动,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引导性和运动性。乡村滨水空间相较于城市滨水空间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开放性及公共性。因此,在进行滨水区的景观规划设计时应尊重乡村滨水空间特点。同时,根据滨水区的规划长度,结合不同年龄段游人的生活、生产需求和项目地的景观资源价值,科学合理地设置景观分区、节点等,通过巧妙布置观景路线把各个景观节点有机地联系起来。

2.2宽度

滨水地带是水域与陆地交汇的特殊地带,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及更强的开放性、跨越性、渗透性,可初步将其划分为对实际用地宽度的规划和数公里尺度可视范围内景观的规划。实际宽度的规划以保障生态廊道功能为前提,主要满足休闲游憩功能,合理优化、利用空间。对于可视范围内的景观,参照《园冶》“借景无由,触情俱是”。乡村独具景观特质,周边环境视野开阔,可用地较窄,应充分利用借景原则,对可视范围内的景观“嘉则收之、俗则屏之”,丰富游人的视觉感受,使有界的滨水景观变成无界。endprint

2.3高度

乡村滨水区的文化丰富多样,它是时间在空间中的积淀,是在人与水的相处中赋予的滨水区文化意义,包括物质文化(水埠头、洗衣台、石凳、水车、水碓、桥梁等)与非物质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等)。因此,在进行乡村滨水区的景观设计时,应以地域文化为蓝本,继承并发展场所精神、场地特征、哲学意蕴等,并结合现代审美构建特色乡村滨水区的人文环境。

2.4深度

生态学中认为景观是基于人类尺度上的一个具体区域翻。具有数公里尺度的生态系统综合体,包括水、田野、灌木、村落等可视要素。生态设计的前提是控制和治理水体及周边的环境污染,再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从整体上保护和恢复原有的自然生态结构和天然景观,避免过多的人工化,保持自然状态下的岸线及水系统,模拟植物自然群落,营造生态滨水景观。

2.5季度

景观规划在季度上的体现便是植物的“时序”变化,滨水地带作为特殊的景观带,植物景观具有多样化特点,在规划植物景观时必须使其科学性和艺术性两方面达到统一。规划中,以保留原有植物和利用乡土植物为基本原则,强化水中、水岸、陆地三个地带的自然群落结构模式在景观中的应用,注重植物的多样性,并根据其在景观表现上有很强的自然规律性和“静中有动”的特点,充分利用植物在四季中的表现型,结合滨水景观营造意境,考虑整体季相效果,展现规划设计理念。

3.景观设计

东苕溪滨河公园地块东侧为乾元老城,西侧紧邻东苕溪,长久以来充当着古镇滨河绿化以及老城区居民休闲健身场所的重要角色。在此次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在维持、强化及完善地块原有物质功能的基础上,挖掘并加载乾元古镇的历史文化,提出五“度”设计理念,旨在将滨河公园打造成体现人文关怀、地域性、生态性以及时序性的多元乡村滨河公园。

3.1尺度合理,巧布节点

陈从周《说园》中描绘园路为“园林中两侧有风景,随直曲折一下,使行者左右顾盼有景,信步其间使距程延长,趣味加深”。这极大启发了地块相对狭长的滨水公园的布局设置。公园沿东苕溪布置,全长约3 km,约为乾元镇区的三分之一,宽度仅为15-20 m。在深入分析苕溪、项目地块以及城区三者关系的基础上,依据东苕溪滨水公园的规划长度、景观资源并结合功能布局,同时满足游人的行为需求,将公园的结构规划为“一带二脉三段四步道六景点”(图3),旨在打造尺度舒适、景观宜人的乡村滨河公园。“一带”即为东苕溪滨河公园景观绿带,并以原有柏油路作为主观景脉络,林中游步道作为辅观景脉络;依据场地现状及景观元素,由东到西依次规划为休闲段、人文段、生态段;为了让人们更好地感受滨河公园,规划了四种不同类型游步道来拓展空间。同时,结合现状景观资源,规划六个景观景点:苕溪唱晚、古木香风、乾元印象、荷田胧月、古柏溪影、颜翁泊舟。

3.2打破界限,拓展空间

由于实际可规划的地块较窄,在宽度上项目地景观元素不够丰富,设计师决定将原有宽6 m的柏油路纳入景观,作为观景主脉络,争取更多有效活动空间。柏油路将公园绿地和东苕溪紧密联系起来,在保证安全及符合规划依据的前提下,临苕溪设立亲水平台,增强了滨河公园的亲水性。地块西邻大片农田,合理规划林下游步道及节点位置,借助荷塘、农田、桑田形成大地景观(图4)。总之,把周边一切可利用的景观要素纳入设计场地,为游人提供更丰富的乡村观景感受,充分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景观关系。

3.3挖掘历史,融入特色

在充分了解当地历史、文化、风俗的基础上,营造出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历史脉络的景观。因此,通过充分挖掘提炼乾元古镇的文化内容,采用“时间轴”的方式,并借景项目周围的农田景观展现农耕文化,利用废弃老城墙展示老城特色(图5),提炼半废弃丝厂的景观元素打造工业景观(图6)。作为脉络的乾元历史文化为景观注入灵魂,并融合地域文化特色,呈现一个鲜活的文化景观带,游人漫步在滨河公园中,能体悟到乾元古镇的前世今生。

3.4生态建设,自然野趣

依据东苕溪现状制定规划方案,以生态保护为前提,调整、恢复生态环境。通过搬迁原有养猪场,减少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对苕溪的污染;在水岸边浅滩种植芦苇、荻等水生植物以净化水质。基于现状条件下,通过模拟当地植物群落,为公园绿地的动植物繁育、生长创造条件,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自然循环,打造野趣浓重、悠闲自得的绿色长廊,复现“百里溪流见底清,苕花蒴叶雨新晴”(图7)的美景。

3.5尊重现状,凸显特色

乡土树种成活率高、抗性强、易管理、价格低。结合规划目标,本着建设节约型园林和保护植物多样性的原则,详细调查场地现状,在几个重要区段或节点,选择性地通过植物的内部迁移来营造疏密有致的空间,以最大限度保护和利用场地原有的杨树Populus tomentosa防风林。有重点、分区块酌量增加常绿树种、色叶树种及开花亚乔,如: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银杏Ginkgo biloba、乌桕Sapium sebiferum、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日本樱花Cerasus yedoensis、垂丝海棠Malus halliana、紫薇Lagerstroemia indiea等,营造丰富的季相景观。在原有林下地被二月兰Oryehophragmus violaeeus、麦冬Ophiopogon japonieus等的基础上,梳理植物空间,增加富有野趣的植被,如毛鹃Rhododendron pulehrum、金丝桃Hyperieum monogynum、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大花金鸡菊Coreopsis grandiflora等自播草花,凸显东苕溪“乡野质朴”的气质。模拟当地植物群落的配置方式形成乔、灌、草比例适宜,落叶、常绿树种搭配恰当的自然式植物群落景观。保护与利用古樟树、古柏树Platyeladus orientalis等古木,并结合乾元镇的人文历史、民俗传说布置节点,将植物景观与地域文化融合,使人们能够感受滨水公园的四季变迁之美。

4.结语

乡村滨水景观的设计要充分考虑人、地、景的现状关系,同时要认识到滨水区景观是乡村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缩影,需要深入调查项目,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凝练文化,打造特色景观。同时,要合理地进行设计,把握乡村滨水景观的特点,将河流、景观、地脉、文脉以及生态融合在该类型公园的实体景观打造中,使民生建设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在满足居民休闲游憩的同时,充分展示乡村特色。endprint

猜你喜欢

规划设计
电信管线资源管理系统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数字化电网技术在电网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城市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规划的设计与实现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研究
城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与解决
提升榆林地区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水平实现林业健康稳定生产
农村配电网升级改造规划原则及方法研究
论配网自动化的规划设计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