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社保治理能力离不开创新
2016-11-29陈仰东
■文/陈仰东
提高社保治理能力离不开创新
■文/陈仰东
陈仰东
曾任大连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人、大连市社会保险学会会长,现任大连理工大学兼职教授、东北财经大学客座教授、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特聘资深研究员。
据了解,上海医保有近一半的服务工作量是在社区平台完成的,不仅减轻了医保机构的增人压力,也顺应了公共服务“一门式”改革,更满足了人们在家门口办事的诉求。在实践中因地制宜通过管理创新提升经办能力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天津的医保智能化监管、长春的大病低自付管理,苏州的医保救助一体化、青岛的精确化大病救助等等。
随着医疗保险覆盖全民,城乡居民养老、医保制度整合和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如何保持全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计划和管理服务量最大的社保管理服务网络高效安全运转,是政府面临的巨大挑战。而创新是迈向社保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全面落实制度改革成果需要创新。我们虽然已经建立了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但距离成熟定型还有不小差距。制度变革需要创新,方案落地也需要创新。比如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真正要在短时间内摸清底数,分类施策,将改革方案落地远比预想要复杂。众所周知,政策越明确越完善,经办管理越规范。凡事开头难,起步阶段不可能完全按部就班,只能一边完善政策,一边健全管理,一边培训干部。如果没有创新,没有统筹学系统论思维,没有大胆推进、不断完善、立体作业的魄力和作风,就不可能确保新制度顺利实施。
补齐经办能力不足“短板”需要创新。就全国而言,分散各地的经办机构经办能力明显不足,但不可能仅靠传统的增人添员办法去补足。近年,各地通过理顺体制、优化统筹、整合资源、提升手段等种种途径,使管理服务能力得到了改善。实践说明,体制、机制、方式、工具的创新大有作为。要解决能力问题只能靠创新,越是问题突出的地区越要依靠创新来谋求发展。
满足多元化诉求需要创新。与上世纪“两个确保”年代不同,现在参保人不仅要求办事过程公开透明,还要简单便捷,明亮的服务大厅对距离较远的居民和年轻一代已经没有吸引力,能在一个窗口办的不去多个单位多个窗口办,能在家门口办的不去远处办,能在网上办的不去服务大厅办。减少交易成本已经成为普遍诉求,不仅表现在减少等待时间,而且表现在减少个人资金垫付,异地就医结算就是典型代表。面对多元化诉求,相关部门必须以全新的观念写好“互联网+社保”这篇大文章,把服务终端延伸到乡村、社区。
破解管理难题需要创新。扩面征收、关系转续、三医联动、分级诊疗、团购谈判、付费改革,都是十分重要又难解的课题,且没有现成答案,只能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创新。青岛市精确化大病救助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青岛对使用目录外昂贵的特药特材患者进行救助,资金以财政为主,经过保、药协商谈判准入的26种特药特材价格低于市场20%以上,有的高达70%,经医生确认符合条件使用的患者可按70%比例予以救助,不设最高支付额。不仅患者负担大幅下降,而且促进了医、药、保全面发展,特药特材成了三医联动的结合点。
组织群众参与社会保险管理是当前管理创新的迫切课题。必须充分认识到,老龄化背景下的许多改革都是两难选择,延迟退休、退休缴费、控制待遇等,比的不是智商是情商。看上去很好的政策设计为什么不被理解?说到底因为缺少人民群众的参与。俗话说,当家方知柴米贵。因此,社会保险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学会做群众工作,学会用社会治理方法化解社会矛盾。通过创新组织群众参与形式,吸纳参保人参与监督和管理,从而形成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治理局面,才能得到最广泛的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