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明清移民对陕南文化的影响
——以商洛为例
2016-11-29范晶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范晶(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浅议明清移民对陕南文化的影响
——以商洛为例
范晶
(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80)
移民进入商洛之前,该地文化形态相对单一。随着移民的不断涌入,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民聚集在一起,与当地的本土文化相融合,使得这个原本寂静荒芜的山区一下子活跃起来,不仅给当地的经济带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且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陕南文化,使之呈现出既有巴蜀文化、又具荆楚文化、兼收三秦文化的多元文化色彩。
明清;移民;商洛;文化
陕西省商洛市地处秦岭南麓,崇山峻岭,且绵延不绝,森林资源、水资源较丰富,但耕地面积相对较少。明清以前,因战乱加之地理环境相对恶劣,人口分布较少,呈现出“十里一户,八里一家”的分布局势,过着原始森林般的生活,故生产条件相对落后,文化形态相对单一。明清之际来自两湖、安徽西部及四川的大量移民进入陕南地区,使商洛在人口数量、经济、文化、自然环境、风俗习惯等多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当地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众多民间技术,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民间艺术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一直在传承。随着外来移民的迁入而传入的民间技艺,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商洛象园茶远近闻名,茶艺事业的发展得益于安徽移民刘国正的努力。顺治初年,安徽歙州鼓城镇刘国正举家迁徙商洛,并定居于镇安县象园街。他看到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土壤肥沃且属酸性,很适合茶叶的生长,便采用南方的耕作技术及茶种开始适种,一举获得成功。后来他不断扩充种植面积,而且坚持外出学习他省的先进种植技术,使得商洛的茶叶种植逐渐发展起来。现在,商洛的象园茶已经远销海外,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商洛的漆树资源丰富,但明清以前,当地基本不知如何有效使用。乾隆年间,湖北等地的割漆技术随着移民的迁徙而被传入,“向来所湖北客民割去,量给租银,近年本地有效其术者”。割漆技术直到现在仍在传承,同时也增加了大山里人们的收入。制陶工艺的传入,产出的缸、瓮、罐等,具有良好的保鲜作用。不仅满足了当地人民的生活需求,而且陶瓷产品的售出也增加了百姓的收入。草编,刺绣工艺的传入,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编出的草帽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刺绣在服装、鞋、袜子等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使人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商洛的造纸术远近闻名,独特的制作流程,产出上好的皮纸、火纸,皮纸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火纸用于丧葬事业,减轻了对森林的砍伐,也取得了良好的效益;酿酒技术也在这个时候被传过来,商洛人民除了自家酿酒外,还对外卖酒,如今陈酿的包谷酒、甜高粱酒被作为地方土特产占据一定的市场。
二、带来开放风气
移民也为优秀文化的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一方面,客民们本身具有南方较为先进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在迁徙的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历经数省,耳濡目染了各地的风土人情,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一些较为开放的思想观念,如:在商洛的墓志铭中有12通墓志是子孙专为其女性先祖立的碑,另有28通墓志是夫妻合葬碑。在碑志的立碑人中,又大量的将女性后人的名字或姓氏镌刻于碑石上,说明在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思潮中,“重男轻女”的观念已经逐渐开始在淡化,女性的地位也在逐步提高,这与这些女性自身的努力及她们为家族迁入新地后所做的突出贡献是分不开的。
三、传承优良美德
在长期的迁移流徙中,人与人互相帮助,共历艰辛,形成了乐善好施的风尚,民俗风情厚道豪放,古朴典雅,别具一格,对陕南的民族风情有着重大的影响。据史料记载,当时的移民十分热心当地的公益事业,赈贫恤困,乐善好施,传承了中华的优秀美德。正如王家坪《杜发魁墓碑》所总结的:“设立学校,士之不疏于礼也;拯困恤孤,财帛不吝于心也;造舟为梁,行旅不苦于涉也;凿岩开道,商贾不阻于途也。”由湖北武昌府兴国州迁居商洛的艾选瑞苦练医术,达到了“妙手回春”的境界,以至患者“拜谒盈门”。他“慎医术,施药饵得生者何止千万家”,在医术上他得到了广大百姓的好评,可他并不满足于此,之后还主持修建了城东的文化设施魁星楼,在城南筑石堤以防水患,可谓“平道路以通行旅,修祖庙以联宗支,捐粟谷以备凶荒,禁赌博以正风俗,……广舟楫之利,孜孜为善数十年如一日”。还有记载回民进入该地发达之后,从来不虐待佃户的故事,在其墓志铭中写道“刻薄成家理无享,凡在佃户,我辈当善视之。遇丰年不加额外,遇凶当额减半,庶心地于此凭福田用广矣,众等商之。”这种待人厚道平等的观念是社会所需要的。
四、形成独特的陕南地域文化
各地的移民聚集在一起,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陕南文化。
建筑风格方面,清时期刘氏建筑至今被保存,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而被保护。商洛的瓦房别具一格,传统的土墙在商洛山区随处可见;多样的移民风俗也造就了多样的商洛方言,商洛方言虽然统称为“下湖话”,但是东边和西边的方言截然不同,各村镇的方言也都不同。商洛东边的方言较本土化,而西边的方言却更接近于四川、湖北等地区;移民的迁入,也使得民间音乐异彩纷呈,渔鼓、唢呐、花鼓、眉户等几十种民间音乐形式都由移民带来且被列入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使得商洛成为中国的“戏剧之乡”;南方的丧葬、婚姻习俗被传进来,与当地的习俗相融合,形成了完全不同于关中地区的风俗习惯,随着历史的发展,“陕南孝歌”被不断扩充,发展至今成为了一种文化遗产,结婚时新人闹洞房的情节,现今也有所保留,体现了商洛人民喜欢热闹,淳朴的民族感情。
总体来说,“楚文化、巴蜀文化、秦文化都深刻影响了陕南人的文化人格。秦文化具有鲜明的功劳主义特点,关心垦荒、攻伐、农事等对国计民生有利害关系的事,较少注意仁义礼乐;巴蜀文化留意饮食注重享受,在醇厚的酒香中载歌载舞;楚文化追求个体的价值和精神自由,它给予陕南人文化心理、文化人格以深刻的影响。”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陕南地域文化。
由于明清移民,带来一系列的文化变化,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商洛地区的发展。其影响延续至今,今天商洛的发展也深受其利。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一起被传入的糟粕文化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它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的发展。所以研究明清移民所带来的的文化变化,对当今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怎样在保留主流文化的情况下将外来文化很好的融合进来,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的。所以我们更需要取长补短,趋利避害,为创建一个更加美好的商洛默默贡献。
K24
A
1671-864X(2016)05-0271-01
范晶,女,黑龙江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明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