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体能发展敏感期相关热点问题
2016-11-29周国海尹小俭
周国海,季 浏,尹小俭
儿童青少年体能发展敏感期相关热点问题
周国海1,2,季 浏1,尹小俭1
近年来,旨在提高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研究众多,其中儿童青少年体能发展敏感期问题的研究正成为热点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对近30年来“敏感期”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研究表明:国内外“敏感期”的界定标准不统一,难以形成科学成果;“敏感期”干预方法单一,缺乏综合干预方法;“敏感期”与“非敏感期”干预效果的研究还存在争议。研究认为:“敏感期”不仅受儿童青少年生理、心理因素的影响,同时遗传、环境、社会经济等对“敏感期”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未来应深入研究“敏感期”的构成因素,重视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强化“敏感期”的综合研究。
儿童青少年;体能发展敏感期;界定标准;干预方法;干预效果
体能是反映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关键性指标,良好的体能是一切竞技运动和身体活动的基础[1-2]。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严重滑坡,尤其是体能的持续下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3]。面对困境,国家先后出台系列旨在促进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政策及措施,意图扭转当下困局,但实施现状并不乐观,依然存在较多问题,究其原因,莫衷一是。教育部长袁贵仁在谈到青少年体质健康时曾说:体质不强 何谈栋梁[4]。因此,探究一条科学而行之有效的儿童青少年体能发展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基于“敏感期”视角的儿童青少年体能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高度关注,成为热点问题。许多研究表明:在儿童青少年“敏感期”,如果训练等外因和遗传、自然生长发育等内因相互配合,势必对体能发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可为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打下坚实基础[5-7]。
1 体能及体能发展敏感期的概念
1.1体能概念
“体能”也叫“体适能”,最初源于美国体育学界,是指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在英文文献中常被表达为 Physical fitness、Physical performance、Physical capacity、Physical ability、Motor performance等。德国学者将之称为人体的工作能力;法国学者称之为身体适应性;日本学者称之为体力。我国港、澳、台地区多用“体适能”这个概念[8]。美国学者Caspersen将体适能分为健康相关的体适能(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和运动相关的体适能(Sports-related Physical Fitness)的“二分类体系”。健康体适能包括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身体成分等,运动体适能是指从事运动所需的速度、力量、灵敏性、协调性、平衡和反应时等[9]。
1.2体能发展敏感期的概念
“体能发展敏感期”源于“体能”与“敏感期”等相关理论基础之上。国内外学者对“体能发展敏感期”一词表述不一,但其研究内容大体相同。前苏联学者将“敏感期”称之为“sensitive period”或“critical period”[10];欧美等国家将敏感期称为某项素质的“加速适应窗口”(window of accelerated adapta-tion)[11];也有部分国外学者将其称为“机会之窗”(windows of opportunity)[12]。国内学者对“体能发展敏感期”表述颇多。如“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13]“身体素质增长敏感期”[14]“运动素质的发展敏感期[15-16]”“运动素质敏感期发展期[16]”“竞技能力敏感发展期”[17]“敏感优效期”[18]“体能敏感期”[19-20]等。
邢文华最早将“敏感期”应用到体育中,在对1979-1980年进行的针对全国大、中、小学生的体质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归纳分析的基础之上,进而提出“运动素质发展敏感期”的概念。《运动生理学》将“敏感期”定义为:“在不同的年龄段,各项素质增长的速度不同,把身体素质增长快的年龄阶段称之为增长敏感期。”另有研究表明:“敏感期”并不只有一个阶段,而是连续的几个时间段或时间点,即体能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显示出不同的发展状态,既有阶段性的迅速增长,又会表现出较长时期的缓慢增长趋势[21-24]。
2 理论基础
“敏感期”一词最初为荷兰生物学家德·弗里在研究动物成长时使用的名称。上世纪初期,意大利人蒙台梭利在长期与儿童的相处中,发现儿童的成长对于特殊的环境刺激有一定的敏感时期,这种敏感时期与生长现象密切相关,并和一定的年龄相匹配,儿童发展就是建立在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础之上。且敏感期有暂时性,绝大多数儿童在没有觉察和未充分利用敏感期的情况下,就已经定型了,这对于人类的发展来说是极大的遗憾和损失[25]。
运动生理学认为: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第一,生长发育的波浪性和阶段性;第二,生长发育的非等比性及非同步性。儿童青少年的形态、机能、生长发育的敏感期从骨骼、肌肉和形态特征上看,先后顺序为:先远端后近端,先四肢后躯干,先下肢后上肢。因此,在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过程中,适合于某专项的各种形态、机能是不均衡和逐渐发展的,并存在“运动素质的发展敏感期”[26]。
心理学研究认为:在某一特定的年龄时期,个体对某种知识或行为十分敏感,学起来非常容易,倘若错过此期,学习则发生困难,甚至影响一生。有些研究者甚至认为这一特定时期里一年的学习效果超过其他时期8至10年的效果。这一特定的年龄时期,称之为“敏感期”或“发展最佳年龄期”[27]。
人类动作发展观认为:“敏感期”不存在一个高度明确的时间框架或阶段,而存在一个较宽的时段,在这一时段中发展某一身体素质会最容易达到目标。这一观点既强调干预的重要性,又强调身体素质发展的阶段性和序列性[20]。
3 体能发展敏感期相关热点问题的评述
3.1敏感期界定标准的研究
3.1.1国外敏感期年龄界定标准的研究
上世纪80年代,前苏联科学院生理研究所曾对莫斯科、亚美尼亚等地11 000多名学生进行身体素质的测试,并以年增长率的均值加减一个标准差(±s)作为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的界定标准,较早地提出了儿童青少年身体素质的特点和敏感期。Loko等[28](2000)在对爱沙尼亚10-17岁普通女生生长发育与运动成绩的特征研究,以年增长率的均值加减一个标准差作为体能发展敏感期范围界定的标准。Suslov[29](2002)基于同样界定标准,对儿童青少年体能发展敏感期实施运动干预效果的实证研究。较多国外研究对于敏感期的界定标准基本一致,从统计学意义,以年增长率的均值加减一个标准差作为敏感期的界定标准[30-33]。
3.1.2国内敏感期年龄界定标准的研究
(1)年增长率的均值加减一个标准差。国内学者邢文华最早将敏感期理论应用到体育中,提出运动素质敏感期的界定标准,即以年增长率的均值加减一个标准差作为确定敏感期的界定标准。年增长率等于或大于标准值的年龄阶段为敏感期,小于标准值的为非敏感期。随着国内敏感期研究的不断深入,基于同一界定标准的研究,如谢敏豪[34]、杨世勇[35]、李鸿江[36]等从儿童青少年体能训练视角,以及支二林[37]、乔秀梅[38]等从中小学生体能教学的视角,为儿童青少年体能发展敏感期的训练与教学提供科学依据。
(2)年增长率的均值加减0.7个标准差。李文家[39]在对深圳市11-18岁中学生五项身体素质敏感期的研究,以年增长率的平均数加减0.7个标准差,作为敏感期界定标准。研究表明:五项素质年增长量呈不等量的增长,其规律表现为一年增长量大,次年增长量小,呈大、小交替增长的现象。年增长量最大年龄,男、女生都在11-14岁期间,男生在13-14岁期出现年增长高峰,而女生的高峰略提前1、2个年龄阶段。张楠[40]基于相同的敏感期界定标准,采用动态分析法对绵阳市两所中学生进行了为期四年的跟踪调查。结果认为:男女学生身体素质敏感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男生的敏感年龄分布比较均匀,随年龄不同,项目不同。女生主要分布在初中阶段,同时敏感项目减少可能有部分在小学阶段,这可能与男生、女生青春期发育早晚有关。
(3)年增长率的均值加减半个标准差。湖北省体科所邓华源[41]探讨儿童青少年速度的增长规律及较为合理的确定敏感期,在1979年湖北省青少儿五项素质测试的基础上,采用追踪研究法,以年增长率均值加减半个标准差作为临界值来确定速度素质的敏感期和非敏感期。结果表明:速度敏感期有持续的年龄阶段,也有分散的年龄点。男儿童青少年速度敏感期为8岁、13-15岁,女为8-9岁、12岁。杜海云[42]对云南省五个民族学生身体素质敏感期趋势研究;及化娟[43]对河北省城市学生青少年身体素质敏感期测定。均基于相同敏感期界定标准进行研究。
(4)年度增长在百分之九以上的年作为敏感期。李志双[44]在对省会中小学生速度素质敏感期运动处方的研究中,通过对85年、91年、95年三次体质调研大量数据的统计分析,以年度增长在百分之九以上的年作为敏感期的界定标准,确定7-22岁儿童青少年速度发展敏感期。此外,冯国群[45]对青少年速度素质敏感期运动处方的研究、周君来[46]对6-22岁学生身体素质敏感期变化特征的研究,都运用同样界定标准。
综上所述,对于体能发展敏感期的界定标准。国外学者对于敏感期界定标准的研究基本一致,即以年增长率的均值加减一个标准差作为敏感期的界定标准。而反观国内学者对敏感期界定标准的研究尚不完全统一。而标准的不同,必然会导致“敏感期”衍生结果出现多种解释,以致难以形成科学的研究成果。由此可见,敏感期界定标准的研究国内外有待进一步统一。
3.2敏感期干预方法的研究
Javier[47-48](2013,2014)研究在小学阶段学生生长发育敏感期挖掘灵敏素质科学训练的手段,通过影响灵敏素质关键因素(预判决策能力、变换动作和快速变向能力)设置5种不同情境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实验发现:与直线冲刺跑、折返跑等单一练习情境相比,传统的有标志物的游戏或比赛的干预效果更好。Fjortoft等[49](2010)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体能训练有效结合,利用GPS定位功能监测中小学生身体活动状况,及时反馈儿童青少年在运动中负荷量,依据儿童青少年身体素质个体差异有的放矢安排运动量,科学有效地促进儿童青少年体能发展。Sekulic[50](2014)用其他运动项目成绩的变化预测灵敏素质发展的趋势,运用统计学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揭示动作速度与反应时与灵敏素质成绩的提高高度相关。
由此可知,现代体能训练的理念和方法、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GPS等)、科学的数理统计分析软件等科学化的干预手段正在发挥积极作用。相比国外体能发展敏感期科学干预方法的研究,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在积极探索。李志双[44]对省会中小学生速度素质敏感期中,首次提出在敏感期运动处方干预的研究,通过运动负荷调节,也就是运动强度和运动量的不同组合,探索适合儿童青少年不同时期速度素质发展的最佳运动处方。及化娟等[51-52]根据速度素质发展敏感期11岁男生各项身体素质测验结果,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及权重比较得出:11岁男生身体素质各个代表因素对速度素质的代表指标50 m跑的影响程度,并指出在速度素质敏感期发展速度素质首先考虑与其关联度较强的素质练习手段。乔秀梅[38]对现代体能训练理念和方法的引进和改造,制定了小学生灵敏素质促进的实践方案,采用准实验设计法,以敏感期为主线组织中小学体能相关的教学内容,并将美国spark体能课程教学模式引入中小学课堂,采用“一举多得”的功能性练习动作,和运用运动素质迁移,有效地提高灵敏素质,改善学生的体能状况。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体能训练理念、体能教学模式等不断涌现,为儿童青少年敏感期体能促进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统计学原理应用等使得敏感期体能干预方法更加科学。由此可见,通过科学干预方法能更有效地提高儿童青少年体能发展水平,起到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不过,最新国内外对于儿童青少年体能发展趋向,建议运动负荷从关注大强度、中等强度到“量的累积效应”(量剂效应)的演变,而提高心肺机能和肌肉力量是儿童青少年体能发展建议的主要目标[53-54]。
3.3敏感期干预效果是否“敏感”的研究
3.3.1干预效果“敏感”的研究
较多研究表明,在儿童青少年生长高峰阶段,他们的体能和技能也同步发展,这个时期儿童青少年对环境影响非常敏感,此时给予确当地干预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5-56]。Loko[6,28](2000,2003)在对爱沙尼亚10-17岁普通女生与训练女生生长发育与运动成绩的特征的实验研究,冲刺能力、肌肉爆发力、肌肉耐力、心肺耐力等研究指标。结果显示:除了立定跳远(爆发力指标),在11-12和14 -15岁不显著。实验组(训练女生)与对照组(普通女生)各年龄段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组的运动成绩提高明显。Fjortoft等[31](2011)对挪威5-12岁195名学生体能促进研究中,选取一组包含9项测试指标(立定跳远、7米双脚跳,7米单脚跳、单手掷网球、双手推健身球、5×10m往返跑、20m冲刺、Cooper测试)用来评价力量、耐力、灵敏、协调和平衡等运动素质。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加,所有运动成绩均呈现线性增长。近期国外一些研究分别从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视角进一步验证上述观点。
刘怡麟[57]采用个案追踪研究法,对跳高运动员采用传统训练与敏感期干预训练对比研究。结果显示:经过素质敏感期训练计划训练的运动员成才率高,其后期的发展潜力较大。而传统训练计划忽略青少年心身发育特点,其训练结果不理想,运动员的技术粗糙、伤病率较高。齐景宇[58]对北京市中小学男女生通过八周力量素质干预练习。结果显示:男生提高最快的为初中二年级,然后是初中一年级,其次就是小学六年级和五年级,对应11-14岁;女生四年级到初一年级阶段为力量素质快速增长的阶段,对应10-13岁。通过八周力量干预练习发现男女生敏感期干预获得效果量较非敏感期显著。
3.3.2干预效果“不敏感”的研究
卓金源等[59]通过实验验证“敏感期是否对训练敏感”,选取处于力量素质敏感期(初中组和高中组)和非力量素质敏感期(大学组)的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进行相对等量负荷的力量干预训练,对比三组受试者力量素质增长情况,结果显示:力量训练对处于力量素质敏感期的初中组和高中组的力量水平有显著性提高。力量训练对处于非力量素质敏感期的大学组的力量水平有显著性的提高,并且提高的幅度与初中组和高中组相似。说明对处于身体素质敏感期的青少年进行相应素质训练并不会使这项素质相比于成年人获得额外的提高,即所谓“敏感期”对训练并不敏感。说明在敏感期内进行相应的素质训练不会使这项素质取得额外的提高或使训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苏士强[60]基于相同研究方法,通过“敏感期”与“非敏感期”实验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国内外较多研究表明对体能发展敏感期的儿童青少年施加针对性的干预,对体能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类结论得到了生理学、心理学、人类动作发展等已有研究成果的证实[61,62]。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学者通过对敏感期与非敏感期的青少年进行力量素质的对比研究,得出敏感期干预效果并不“敏感”的实验结果,值得研究者在敏感期后续研究中进一步验证。
4 总结
4.1标准不一,体能发展敏感期年龄界定模糊
对比国外敏感期界定标准的一致性,国内对敏感期界定标准尚不统一。而标准的不同,必然导致“体能发展敏感期”界定结果出现多种解释。一定程度说明国内学者对体能发展敏感期内涵、理论基础等研究尚不够深入,许多研究还处于零散研究,难以形成全面、客观、科学的研究成果。未来研究应在国际大背景下,明确敏感期的界定标准,国内外研究成果方能具有可比性,才能有据可循。
4.2“是否敏感”,有待实证研究进一步验证
国内外较多研究表明对处于体能发展敏感期的儿童青少年施加针对性的干预训练,对体能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与儿童青少年生理学、心理学、人类动作发展等已有理论成果相一致。不过,一些学者等对于敏感期干预效果并不“敏感”实验结果说明,尽管在儿童青少年体能发展敏感期,绝大多数身体素质和能力提高很快,也不应忽视在非敏感期发展这些身体素质和能力。同时,“敏感期”与“非敏感期”存在可能只是相对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段,这一争论值得国内外学者在敏感期后续研究中进一步的验证。
4.3研究单一,多视角综合性研究有待加强
体能发展敏感期是儿童青少年生长过程中一段特殊的时期,生理特征(身体形态、身体成分等)的变化只是其外在表现形式,还受心理、遗传、环境等内在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分子遗传学通过孪生子分析、过继亲属分析、同胞兄妹分析、父子母子分析等研究,揭示了遗传对人类的健康和体能有重要影响[63-65]。亦有诸多研究表明,大气污染(颗粒物、PM10和PM2.5、气态SO2、NO2和O3等)明显损害儿童心肺功能等的健康,进而影响儿童的体能发展水平[66]。因此,体能发展敏感期未来研究应考虑从单一因素研究范式向多视角综合性研究范式的转变。
5 研究展望
5.1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近年来随着认知心理学、体质人类学等学科快速发展,其研究范式和方法在体育领域中运用日趋广泛。但是,目前来看这些研究成果并没有在体育运动中得到很好地应用,儿童青少年体能发展途径还主要依靠传统体育教学及锻炼的方法。相关研究表明:运动员强化目标注意、改变运动情境等,这是一种有效发展体能的方式。体质人类学中遗传、形态特征、环境、社会经济等都对儿童青少年体能发展存在影响[67-70]。因此,有必要将其它学科优秀的研究成果与“敏感期”实证研究相结合,继而使“敏感期”的相关研究更加科学。
5.2加强对体能发展敏感期综合研究
体能发展敏感期涉及多学科知识,不同学术层面给出多种解释,单纯地认为在“敏感期”干预就一定取得“事半功倍”效果论断尚显得不够严谨,对“敏感期”干预效果进行测量评价时应采用多维度多层次的方法,以便较为客观地反映儿童青少年体能发展状况。新世纪以来,在一些体育发达国家,体能训练已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体能教练员已成为竞技体育训练中的一种职业,体能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已成为体育教育中的一门分支学科领域[71]。因此未来应加强儿童青少年体能发展敏感期的综合研究。
5.3探讨敏感期构成因素,促进儿童青少年全面发展
由于“敏感期”影响因素较多,研究较为复杂,我们更应该深入地探讨其结构,分析其构成要素,只有较为准确地掌握“敏感期”的内涵和外延,根据其构成要素分门别类地进行有效干预,才能有效地提高儿童青少年的体能发展水平。
[1] Ortega F B,Ruiz J R,Castillo M J,et al.Physical fitness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a powerful marker of health[J].Int J Obes(Lond),2008,32(1):1-11.
[2] Ruiz J R,Castro-Pinero J,Artero E G,et al.Predictive validity of health-related fitness in youth:a systematic review[J].Br J Sports Med,2009,43(12):909-923.
[3] 邢文华.中国青少年体质的现状及加强青少年体育的紧迫性[J].青少年体育,2012(01):5-6.
[4] 李涵.中美中小学体能教育之现状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0(04):72-74.
[5] Bornstein M H.Sensitive periods in development: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al interpretations[J].Psychol Bull,1989,105(2):179-197.
[6] Loko J,Aule R,Sikkut T,et al.Age differences in growth and physical abilities in trained and untrained girls 10-17 years of age[J].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Biology,2003,15(1):72 -77.
[7] Malina R M,Woynarowska B,Bielicki T,et al.Prospective and retrospective longitudinal studies of the growth,maturation,and fitness of Polish youth active in sport[J].Int J Sports Med,1997,18 Suppl 3:S179-S185.
[8] 刘浩,杨伟军.逻辑学视角下体能概念研究的整合[J].体育学刊,2008(09):79-83.
[9] 季成叶.儿童少年卫生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10] Loko J,Aule R Sikkut T.Sensitive periods in physical development[J].University of Tartu,1994.
[11] Balyi I,Hamilton A.Long-term athlete development trainability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J].Olympic Coach,2004.
[12] Maia J A,Lefevre J,Claessens A L,et al.A growth curve to model changes in sport participation in adolescent boys[J]. Scand J Med Sci Sports,2010,20(4):679-685.
[13] 邢文华,曲宗湖.研究少年儿童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对改进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启示[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82(01):45-52.
[14] 邓树励,王健,乔德才.运动生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5] 过家兴.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1986.
[16] 徐本力.早期训练科学化的提出及系统化训练理论——对早期训练科学化中几个理论问题的再认识(之一)[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02):1-6.
[17] 董国珍.儿童少年身体训练特点[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88(04):60-65.
[18] 茅鹏.运动训练新思路[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111.
[19] 季浏,胡增荦.体育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0] Grey Payne,耿培新,梁国立.人类动作发展概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3-29.
[21] Group W M G R.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growth and motor development in the WHO Child Growth Standards[J].Acta Paediatr Suppl,2006,450:96-101.
[22] Nariyama K,Hauspie R C,Mino T.Longitudinal growth study of male Japanese junior high school athletes[J].Am J Hum Biol,2001,13(3):356-364.
[23] Ferrandez A,Carrascosa A,Audi L,et al.Longitudinal pubertal growth according to age at pubertal growth spurt onset:data from a Spanish study including 458 children(223 boys and 235 girls)[J].J Pediatr Endocrinol Metab,2009,22(8):715-726.
[24] Malina R M,Rogol A D,Cumming S P,et al.Biological maturation of youth athletes:assessment and implications[J].Br J Sports Med,2015,49(13):852-859.
[25] Edwards C P.Montessori education and its scientific basis[J].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6,27(2):183-187.
[26] 李世昌.运动解剖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7] 董奇,陶沙.动作与心理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8] Loko J,Aule R,Sikkut T,et al.Motor performance status in 10 to 17-year-old Estonian girls[J].Scand J Med Sci Sports,2000,10(2):109-113.
[29] Suslov F.For school and beginers-About the sensitive a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capaities[J].Modern Athlete and Coach,2002,40(3):31-33.
[30] Group W M G R.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growth and motor development in the WHO Child Growth Standards[J].Acta Paediatr Suppl,2006,450:96-101.
[31] Fjortoft I,Pedersen A V,Sigmundsson H,et al.Measuring physical fitness in children who are 5 to 12 years old with a test battery that is functional and easy to administer[J].Phys Ther,2011,91(7):1087-1095.
[32] Saar M,Jurimae T.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nthropometry,physical activity and motor ability in 10-17-year-olds[J].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2004,47(1):1-12.
[33] Vescovi J D,Rupf R,Brown T D,et al.Physical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level female soccer players 12-21 years of age[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edicine& Science in Sports,2011,21(5):670-678.
[34] 谢敏豪.运动员基础训练的人体科学原理[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20-24.
[35] 杨世勇.体能训练学[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6] 李鸿江.青少年体能锻炼[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7] 支二林,郭宏伟.7-21岁城市男学生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的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2(03):50-52.
[38] 乔秀梅,张秀枝,赵焕彬,等.敏感期小学生灵敏素质促进的干预实验研究[J].体育学刊,2013(05):89-92.
[39] 李文家.深圳市中学生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初探[J].体育师友,1997(03):13-14.
[40] 张楠.对中学生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的研究[J].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5):66-69.
[41] 邓华源.少年儿童速度素质的增长敏感期[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82(02):61-65.
[42] 杜海云,郎佳麟,吕慧.云南省五个民族学生身体素质敏感期趋势研究[J].中国校医,1997(05):328-329.
[43] 及化娟,梁月红.青少年身体素质敏感期测定及其体育课程设置探析[J].河北工业科技,2011(02):112-114.
[44] 李志双.省会中小学生速度素质敏感期运动处方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2.
[45] 冯国群.青少年速度素质敏感期运动处方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4.
[46] 周君来,李爱春.6-22岁学生身体素质敏感期变化特征研究:浙江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Z].浙江嘉兴,2010,244-248.
[47] Yanci J,Reina R,Los A A,et al.Effects of different contextual interference training programs on straight sprinting and agility performance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J].J Sports Sci Med, 2013,12(3):601-607.
[48] Yanci J,Los A A,Grande I,et al.Correlation between agility and sprinting according to student age[J].Coll Antropol,2014,38(2):533-538.
[49] Fjortoft I,Lofman O,Halvorsen T K.Schoolyard physical activity in 14-year-old adolescents assessed by mobile GPS and heart rate monitoring analysed by GIS[J].Scand J Public Health,2010,38(5 Suppl):28-37.
[50] Sekulic D,Spasic M,Esco M R.Predicting agility performance with other performance variables in pubescent boys:a multipleregression approach[J].Percept Mot Skills,2014,118(2):447-461.
[51] 及化娟,梁月红,魏孟田,等.对速度素质敏感期11岁男生身体素质灰色关联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06):804-806.
[52] 及化娟,刘建敏.敏感期女生身体素质灰色关联分析[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03):106-111.
[53] 李文川.身体活动建议演变:范式转换与量的积累[J].体育科学,2014(05):56-65.
[54] 武海潭,季浏.体育课不同累积中-大强度体力活动时间对初中生健康体适能及情绪状态影响的实验研究[J].体育科学,2015(01):13-23.
[55] Ali M A,Lestrel P E,Ohtsuki F.Adolescent growth events in eight decades of Japanese cohort data:sex differences[J].Am J Hum Biol.2001,13(3):390-397.
[56] Armstrong N,Mcmanus A M.Physiology of elite young male athletes[J].Med Sport Sci,2011,56:1-22.
[57] 刘怡麟.山东青少年跳高运动员素质敏感期训练的研究[D].济南:山东体育学院,2012.
[58] 齐景宇.力量干预练习对北京市中小学男生力量素质发展影响的实验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4.
[59] 卓金源,米靖.“敏感期”是否对训练敏感-青少年力量训练的实验研究[C].沈阳,2013.
[60] 苏士强.力量素质训练敏感期的实验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3.
[61] Eather N,Morgan P J,Lubans D R.Improving the fitness and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 of primary school children:Results of the Fit-4-Fun group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Preventive Medicine.2013,56(1):12-19.
[62] Fransen J,Deprez D,Pion J,et al.Changes in physical fitness and sports participation among children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motor competence:a 2-year longitudinal study[J].Pediatr Exerc Sci.2014,26(1):11-21.
[63] 张传芳,王沥,张涛.人类的体能与遗传[J].遗传学报,2004,31(3):317-324.
[64] 张涛,张传芳,金锋.体能相关基因研究的新进展[J].遗传,2004,26(2):219-226.
[65] 何子红,胡扬.体能训练个性化新指标——基因标记[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0(05):597-606.
[66] 尹小俭,邓玉强,饶坤.加强大气污染对儿童心肺功能影响的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5(06):805-808.
[67] Chen C,Chan C,Chen B,et al.Effects of particulate air pollu-tion and ozone on lung function in non-asthmatic children[J]. Environmental Research,2015,137:40-48.
[68] Fuertes E,Bracher J,Flexeder C,et al.Long-term air pollution exposure and lung function in 15 year-old adolescents living in an urban and rural area in Germany:The GINIplus and LISAplus cohor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giene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2015,218(7):656-665.
[69] Ierodiakonou D,Zanobetti A,Coull B A,et al.Ambient air pollution,lung function,and airway responsiveness in asthmatic children[J].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2015.
[70] Gauderman W J,Avol E,Gilliland F,et al.The effect of air pollution on lung development from10 to 18 years of age[J].N Engl J Med,2004,351(11):1057-1067.
[71] 陈小平,褚云芳,纪晓楠.竞技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热点及启示[J].体育科学,2014(02):3-10.
In recent years,much research has been done on improving the physical health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and research on the sensitive period in child and adolescent physical development is becoming a hot issue.By way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the present paper investigates the“sensitive period”-related literature in recent 30 years.The findings show that no standards defining“sensitive period”are universally accepted at home and abroad,therefore,it is hard to make scientific achievements;the intervention method for“sensitive period”is simple and no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approaches have been developed.Research findings on“sensitive period”and“non-sensitive period”are controversial.The author proposes that:“sensitive period”is influenced not only by child and adolescent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but also by genetic,environmental,socio-economic factors.Therefore,in-depth studies on composition of“sensitive period”are expected in the future,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etical studies and practice,and comprehensive studies on“sensitive period”should be strengthened.
(编辑 孙君志)
Hot Issues Related to the Sensitive Period in Child and Adolescent Physical Fitness Development
ZHOU Guohai1,2,JI Liu1,YIN Xiaojian1
Child and Adolescent;Sensitive Period in Physical Fitness Development;Defining Standards;Intervention Methods;Intervention Effect
G804.26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1-9154(2016)06-0114-07
G804.26
A
1001-9154(2016)06-0114-07
10.15942/j.jcsu.2016.06.0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0ZD&052);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重点资助课题(T-a/2015/009)。
周国海,博士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学习与身心健康,E-mail:zhouguohai929@163.com。
季浏,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体育课程与教学,E-mail:lji@tyxx.ecnu.edu.cn。
1.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200241;2.金陵科技学院基础部,江苏南京211169
2016-03-25
2016-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