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基础课课程融合的教学改革探索①

2016-11-29刘秀娟

当代体育科技 2016年32期
关键词:人体科学基础课融合

刘秀娟

(南京体育学院 江苏南京 210014)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基础课课程融合的教学改革探索①

刘秀娟

(南京体育学院 江苏南京 210014)

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基础课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及融会贯通的能力,在现有的教学环境下,改变教师的教学策略,发挥教师的主动性进行课程改革,思考适宜于具体授课对象的教学方法、教学计划及教学难度,使学生在掌握现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知识构架,对培养其创新能力尤为重要。该文拟对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如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教学中,探讨如何进行课程融合,以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及系统运用能力。

运动人体科学 专业基础课 课程融合

在当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互联网+的社会大环境下,教育教学手段千变万化,以及慕课(MOCC)等大量网络课程的迅猛发展,人们对高等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及融会贯通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特别重要并亟待解决的问题[1]。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造就体育科学建设和未来全民健身的高素质体育人才,将是体育类院校的重要任务,其中,专业基础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重在夯实专业基础,为后续专业知识的学习及专业技能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传统的运动人体科学的专业基础课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等,这些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后续各专业课教学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作为运动人体科学的专业基础课,课程改革也经历了多次。从教学内容的补充完善到实验课时与理论授课课时比例的调整,目标始终放在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上,但改革效果仍然不很理想。该文拟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如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进行初步探索,讨论如何进行课程融合,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及系统运用能力。

1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基础课的现状

南京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开设于1998年,当时该院运动健康科学系只有运动人体科学一个专业,随着学科的发展,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又派生出运动康复专业,从而使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涵盖面变窄了许多,并且培养方案也进行了相应调整,以便更好地与运动康复专业进行区分。2012年,该系又开设了康复治疗学专业,在这种情况下,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就要更注重专业基础,否则跟另外两个专业相比不具优势。

目前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中,专业基础课的课时比例占26.18%。专业基础课包括系统解剖学、运动解剖学、人体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化学等重要基础理论课。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学生不但要学习医学院学生的部分专业基础课,还要掌握运动相关的专业基础课,课务量大,学习任务重。而这些专业基础课理论性强,专业术语多,相对来讲比较抽象,学生反映难学。以往的教学强调知识点的讲解,课程之间缺乏联系,学生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容易“陷入”各个孤立的知识点,无法将各门课程有机地连接成一个整体,缺乏系统性思维能力,这样不利于学生知识构架的形成[2]。

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这学期上运动生理,而上学期讲的人体生理的内容有很大一部分已经遗忘,甚至没有印象,致使教学效果差,学生学得也吃力。作为专业基础课,有部分内容有重合或叠加,对学生及老师都是一种严重的资源浪费。概括来讲,在目前的课程设置及授课效果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多、内容多、难理解。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多、术语多、联系紧密、理论性强、概念抽象、难理解,学生不易掌握[3]。(2)知识呈碎片式、难成体系。每门课程独立开设,虽然每门课程呈现出一定的系统性、逻辑性、条理性,但相对于整个专业基础来讲,呈现在学生脑海中的是碎片式知识,难成体系。(3)学习周期长、内容衔接困难。课程的学时多、学习周期长,导致学生在知识的衔接上更困难,以至于针对单独的课程问题,学生可以理解并掌握,一旦需要知识综合运用并分析时,学生就不知所措、不知从何入手,根本不能联系及运用各学科知识来分析并解决问题。(4)实践动手能力差、理论与实践联系性差。虽然开设实验课程,但是学生的积极性不高,通常是依葫芦画瓢,加之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根本不能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更谈不上联系实际。如何提高这部分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学生理解透、掌握好是教改的关键所在。

2 改革途径——进行课程融合

根据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基础课程的特点,分析并挖掘它们之间的深层关系,进行课程融合,将其融合成一门大课程或课程群,按照一定的逻辑认知顺序进行授课,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知识构架的形成,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基于此,依据人才培养的目标,考虑进行课程融合,合理安排各个课程之间的比例,加强各门基础课程间的沟通交流,将重合的部分删掉,然后按照学习的逻辑顺序将这些课程进行横向整合、纵向打通,将这些课程以全新的面目呈现在学生面前,相信学生们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1)打破原有按专业分教研室研讨的做法,实行专业基础课教师集体研讨教学方案、集体备课的方法,使教学内容实现无缝对接。

以往教学教研室的划分都是按专业进行的,老师主要按照承担某一专业的课程来划分教研室,每位教师负责相应专业的课程讲授,这样便于每个专业教研活动的开展,但不利于学生知识的衔接以及融会贯通。因为专业课不仅仅是专业基础课,还有很多专业必修课、主干课,如果专业基础课都学不好,更何谈其他的专业课的学习。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为了学生的更好发展”原则,经考察与慎重思考,实行按专业基础课划分进行教研活动,尤其是联系特别紧密的几门专业基础课(如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化学)的教师集中进行教研活动,探讨教学方案、教学方法,集体备课,使课程按照结构-功能的顺序进行讲授,相信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打破原有教学格局,以知识构架为主体,建立课程群教学。

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即一门课程一个教师讲授,将课程打散,按一定的逻辑发展顺序(即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顺序)将课程内容呈现给学生,可以实行一门课程多名老师讲授,或将多门课程柔和,不同章节不同的专业教师讲授的模式。如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化学这三门专业基础课,可以将三门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分系统进行讲解,形成一个课程群,多名教师一同授课,解剖老师先讲形态,然后生理老师讲功能,解剖老师继续讲运动中的动作分析及运动类型,生理老师讲运动中的功能及不同环境下对运动的影响,生化老师讲其运动过程中的供能方式及其生化机制,这样不仅课堂新颖,而且学生的知识会成体系,学习效果将以指数级增长。同时可以使学生弱化对每门课程的区分,强化对知识联系及知识结构的重视,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及学习效果。

(3)根据群课程教学进度,穿插安排学科交叉综合性实验,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往的实验课都是单个实验单独进行,最后进行一个综合性实验,并且都是针对一门课程来安排的,这样虽然有利于学生对具体知识的巩固应用,但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进行课程群授课方式,可以按照课程的进度,安排一些多门课程交叉的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解剖学上讲完呼吸系统的结构之后紧接着生理上的呼吸系统的功能来安排一个肺活量测定实验,这样学生们对呼吸系统不仅有结构功能上的整体认识,而且能够结合实际,理解并分析肺泡通气量等形成的原因。又如在讲完运动生理学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和运动生物化学的血乳酸及乳酸阈之后,就可以安排一个结合运动实践的小型综合性实验,让同学们在实践中体会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及代谢的关系,既便于学科间知识的紧密联系,又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4)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在课程考察上突出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传统的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独立,实践活动除了实验教学、教学实习以及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跟相关教师组成的课题研究小组之外,其他跟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较少。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在平时应该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学校的教学及实验实践资源,这样他们有什么想法或在毕业论文设计时有好的主意,教师可以鼓励并给予支持,培养其由理论到实践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侧重学生实践能力及专业技能的培养,增加实验课的比重,注重学生求知探索欲的培养。在课程考核上加大实践技能所占的比重,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到专业基础课的社会或教学实践中来。在培养方案中要始终贯彻理论及技能考试并行,并在以后紧抓执行,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5)考核方式改革,实行厚基础,重能力的学科交叉式考核。

以往我们的学科交叉或基础理论与技能考核都集中在第三学年的下半学期进行,并且考核的内容相对简单,题目也较单一。学生往往在考核前进行突击复习就能过关。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专业基础知识及实践技能的创新型人才。结合当今信息网络平台的迅猛发展,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考核[5]。专业基础课各课程教师按一定题型建立试题库,由后台将几门专业基础课的内容随机打散并重新组合,这样就相当于基础课的小综合考试;抑或试题由几个专业基础课教师一起讨论命题,将知识点柔和在一起进行考察,这样更能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与运用能力。

3 结语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甚为重要,一旦一门课程没有学好,会影响其他几门课程的学习。该文结合教学实践,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研活动、教学内容、教学实践及考核等方面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进行大胆地探索和设想,推行更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方法及手段,理论结合实践、循序渐进、自成体系。特别在教学内容与实践方面进行大胆地设想,形成课程融合、实践融合、考核融合一体式的融合教学模式,探索融合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思路,为培养“厚基础、重能力”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做了大胆的探索研究。

[1]葛孚章,亓建洪.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专业课模块化设计探索[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24-125.

[2]卢起,肖才坤,李涛.高职体院运动人体科学基础课程改革研讨——以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运动,2013(6):122-119.

[3]余晓慧,熊伟,周璐.新时期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1(4):39-41.

[4]张佑琏,吴明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设置独立综合实验课的思考与实践[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3):68-69.

[5]邸力争.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基础课教学策略探析[J].体育科学研究,2007(4):75-76.

G807.4

A

2095-2813(2016)11(b)-0009-03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32.009

刘秀娟(1984—),女,山东诸城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运动生物化学。

猜你喜欢

人体科学基础课融合
渗透式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中的开展及探讨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群教学初探
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策略的探究
探究基础课与专业课互动教学改革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原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