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论人生哲理(上)

2016-11-28

月读 2016年11期
关键词:周公论语君子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能按礼办事,做事有把握;四十岁时,已经懂得很多知识而不感到疑惑;五十岁时知道天命是什么;六十岁时,凡听到的事都能辨别清楚;到七十岁,我就可以随心所欲,但也不会超越规矩。

对于古代男子而言,十五岁左右束发,意味着从儿童步入少年,通过学习破除蒙昧状态,为日后走上社会打基础。《尚书》《礼记》等古籍均有束发入学的相关记载。三十岁为成家之龄,四十岁为事业有成之期,五十岁开始步入老年,这是人生发展的必然阶段,古今概莫能外。孔子的人生阶段,似乎与普通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圣贤因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自己有不同的要求,一步步实践,一层层积累,始终砥砺磨练,才有所收获增益。

君子不器。

——《论语·为政》

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礼记·学记》言“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孔子亦对弟子说过:“女为君子儒,勿为小人儒。”(《论语·雍也》)这里的小人,并非完全指道德败坏之人,而是指当时以儒为职业的人群。在孔子看来,真正的君子,以仁恕为根本,以弘道为己任,应成为时代的模范,胸怀大志,发挥自己最大的作用为社会服务,而不能仅仅将自己定位于依靠某种特长混饭吃的人。日语中有“不器用”一词,意为“笨拙”。“大成若缺,大智若愚”,笨拙却又是最真诚朴实善良的智慧。故而日本的国宝级演员高仓健(1931—2014)常被日本人以此词尊敬地形容。不器用,其来源正是“君子不器”。看似不像器物一样有具体的用途,然则,“无用之用,是为大用”,反而无所不能施其用。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论语·雍也》

一个人能够在世上生存是因为正直,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是由于他侥幸地躲避了灾祸。

正直,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格要求的基本标准。人生于世,唯有正道直行,才是根本方向,不问祸福,不问得失,只问自己内心的良知。邪曲之人,尽管可能在短暂的眼下获得利益,但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时间终究会作出公正的裁决。所以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愿意选择虽然艰难却光明崇高的正直之道前行,拒绝侥幸的逃避,正是着眼于更长远的未来。退一步说,宗教往往以末日审判、因果报应等等之说劝人行善积德,也是想以此告诫人们,为恶为害、不求正道,即使此时此刻能够“幸而免”,但终究无法逃脱必然的惩罚。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论语·述而》

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呀!我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再梦见周公了。

周公姬旦,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在周朝初年,辅佐年幼的周成王治理国家,建章立制,可以说是周王朝事业的真正开创者。作为周公封地的鲁国,深受周公的影响。而毕生以“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为宗旨的鲁人孔子,其思想、学术等等莫不起源于周公奠基的周文化,一生尊仰周公,奉行周礼。对孔子而言,周公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更是自己的信仰所在,精神寄托。所谓“梦见周公”,实则是孔子始终不懈追求理想的真实写照。如今世人喜欢偶像,并没有什么错,连圣人也有自己崇拜的对象,本来不必苛责;然而,偶像需要承担得起“道义”二字,传播正能量,才配称榜样、模范乃至理想,真能达到这种境界,确实堪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让人魂牵梦萦,心向往之。

子不语怪,力,乱,神。

——《论语·述而》

孔子不谈论怪异、勇力、叛乱和鬼神。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称赞中华文明具有极其伟大的“理性光辉”,这种理性,大部分正来源于儒家思想。朱熹注解《论语》说:“怪异、勇力、悖乱之事,非理之正,固圣人所不语。鬼神,造化之迹,虽非不正,然非穷理之至,有未易明者,故亦不轻以语人也。”不符合常理的,不能为自己所明确知晓的,都不轻易谈论,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这正是理性的精神。儒家的宏大理想是教化天下,实现全社会的道德与文明。教化,便是引人向善向好,而怪力乱神,从某种意义来说,无助于人向善向好,因此儒家对此持保留态度。当然,从科学的角度,探寻世界的奥秘需要好奇心,越是奇异的事物,越值得探究其原理。但在人文精神和社会层面,则应当是弘扬真善美,而非假恶丑。人要向着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方向努力,必定需要有所追求,有所舍弃。孔子的深意,正在于此。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孔子在河岸上说:“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啊!它日夜不停息地流去。”

老子曰:“上善若水。”孔子也多次称颂水的美德。《荀子·宥坐》记载孔子与子贡观水,孔子认为水具备“德、义、道、勇、法、正、察、善化、志”数种品德,因此君子看到水,便应当有所思索,有所领悟。面对滔滔奔流的河水,孔子同样也看到了光阴易逝、时光宝贵的真理。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而言,理论上时间可以倒流,科幻作品对此也有过诸多想象,不过,迄今为止,人类还不能做到,而且,即使做到,过去的历史又是否真的能够因此而改写呢?就人类目前的认知,时间的不可逆性是没有被证伪的,这也正是孔子感慨流水的根源。明白时光飞逝不可挽留的道理,就该明白人生努力进取不可懈怠的道理。唯有珍惜时光,学无止境,才能不负光阴。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论语·子罕》

年轻人是可以畏惧的,怎么知道他们的将来赶不上现在的

人呢?

《三字经》中有一句“昔仲尼,师项橐”,源于《战国策·秦策五》记载“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相传孔子周游列国,遇到年幼的项橐在地上用泥土砌城池玩耍,正好挡住了马车的去路。孔子请项橐让路,没想到项橐机智地回答,从来只听说过车给城让路的道理,没见过城给车让路的呀。孔子竟无法反驳,对项橐的话心服口服,于是驾马车绕路前行,并表示虽然项橐年幼,其聪慧善辩却足以做自己的老师。毛泽东同志对青年曾有寄语:“世界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应当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前辈老人要明白后生可畏的道理,尊重支持年轻人的发展;年轻人也不能因此而骄傲自大,更当勤勉自励,奋发有为,后来居上。

(选自《孔子语录》,中华书局)

猜你喜欢

周公论语君子
君子无所争
国风·卫风·淇奥
以老师之道还老师
有君子之道四焉
孔夫子关于“君子”究竟说了些什么
周公作礼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