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享退休新生活
2016-11-28
离退休,对大多数中老年人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难以跨越的坎。离退休之前,或许还有工作,有事业,有地位,儿女们也还没有完全脱离自己的羽翼,但离退休之后,曾经拥有的工作、事业、地位都不在了,儿女们也生儿育女完全独立了,这样一个180度的大转弯,很多中老年都难以在短时间内接受它,适应它。
老年人离退休后常陷七大误区
有人说,离退休像一个句号,代表着最风光的日子的终结;有人说,离退休像一个逗号,后面还有更长的路要走;还有人说,离退休是一个转折号,前面的历程风光,后面的历程更精彩。不同的中老年人,对于离退休,大概都有自己的一种独特看法。有一部分老人,在离退休之后,很容易形成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走进一些误区中去。
虽然很多老人都能够坦然地面对退休生活,并很快地适应,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老人不适应退休后的生活,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心理社会学家调查显示: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的中老年人占到了85%。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是因为退休前后生活环境的巨大差异,还因为老人退休后存在很多的心理误区,心理专家总结出以下七种。
误区一:人老无用
从工作岗位退下来,很多老人就觉得自己失去了社会价值,没有多少用处了。退休后的岁月不过就是在家养老,而且很大程度上要靠儿女们来赡养。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
花有开有谢,树有荣有枯,春来自有春去时。老人们也是一样,离退休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现象。长江后浪推前浪,老人退下来了,不就给年轻人机会了吗?社会的发展需要年轻有为的一代。退休后,社会对自己的要求降低了,自己就可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好好地享受一下自己的退休生活,不必再为工作的事烦心,不再为肩上的重任而感到压抑,不能呼吸,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好好地干自己一直想干但因为没有时间而搁置的事情。所以老人们应该对自己说,“不错,我是老了,但我的心不老,我依旧能够老有所为。”不必叹老,更不必讳老。
误区二:碌碌无为
很多老人从岗位上退下来后,常常会情不自禁地悲叹,自己忙活了大半辈子,却一点成就都没有,太遗憾了!这种想法使得很多老人对晚年生活都失去了兴趣,只顾着沉浸在遗憾懊悔中。
老人们不妨这样想,自己和成功人士相比,或许确实显得碌碌无为,但是自己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扮演好了自己的角色,在学校时是个好学生,在单位是个好员工,在家庭生活中亦是好儿女、好父母,也有着很好的人缘,安安分分,勤勤恳恳,虽然一辈子平平淡淡,但平平淡淡才是真啊!所以说,不用觉得自己一辈子没有大的建树,有一个美满之家,有一群好儿好女,这就是一个老人最大的成就。
误区三:人走茶凉
即使退休了,许多老人还是会忍不住去原来的单位走一走,而走动之下,不少老人都会感慨世态炎凉,自己刚退下来没多久,就人走茶凉了,现在去了原单位,连个搭理自己的人都没有。
其实,老人们大可不必计较这些。在职时的门庭若市是因为自己的职位性质,大家找上门来是因为工作上需要帮忙,现在自己退休了,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人走茶凉、门庭冷落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与其纠结于此,倒不如洒脱一些,彻底跟过去告别,开开心心、认认真真过眼下的日子。
误区四:生活无聊
不用每天朝九晚五地上班了,彻底地退下来了,老人们有时会觉得生活相当无聊,又空虚又落寞,整天不知道该干什么好。于是不停地为此发愁。
何必发愁呢?生活无聊,生活有太多空白,这不是好事吗?这就意味着老人们可以尽情地释放自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想做的事,来填补这些空缺。平时工作繁忙,也没有时间去学与自己的工作联系不大的东西,更没有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现在退休了,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不正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好好弄点新鲜玩意吗?无聊的时候,联系联系因为工作忙而好久不联系的老朋友,叙叙旧,聊聊天,回忆一下过去,畅想一下未来,或者是出去旅游,游览一下祖国的大好河山,既放松了身心,又增长了见闻,何乐而不为?因此,退休后才是老人们人生的又一新起点。
误区五:恐惧疾病
一台机器经过长期运转后,突然停下来时,难免会出一些小故障,人也是如此,上了几十年班,突然退休下来,身体上很可能会有一些小毛病出现,这时候,很多老人就会恐惧,我是不是有大病啊?这要是真的得了什么病,能不能治好啊?医药费找谁承担啊?这些恐惧让老人们日日惶恐。
如果身体真的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要弄清自己到底是不是有病,要相信医生,相信科学,医生经过科学的诊断说你没病,你就没病,千万不要自己吓自己。将来的事谁也不能预料,所以担心也没有用。怕生病,就要从现在开始好好锻炼身体,保持身体健康,要知道预防比治疗更重要。千万不要没事就怀疑自己有病,要知道“身体本无病,一疑百病生”。
误区六:心有余而力不足
“我也想在退休后做一些事情,可是人都老了,精力都不济了,哪里还做得来啊!”当家人们鼓励老人退休后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时,很多老人会这样想。有了这种想法的存在,老人们相当于自己被自己给困住了,本来晚年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但一句“心有余而力不足”,就会打破所有的美好愿景。
的确,老人们上了年岁,今时不比往昔,但在能力、精力范围内,能做的还是很多的。老人们不能像年轻时那样,定高远的目标,而应该定一些切实可行的目标,这样,才能达得到,而达到了,自己的自信也会增强,也就有信心向更高的目标进发。
误区七:活着无意义
没有工作,没有较高的收入来源,什么都要靠儿女,自己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少,活着没有意义——有一些较为悲观的老人常会有这样的想法。这类型的老人,在工作的时候大都是工作狂,全部精力主要用在工作上。而退休后,感觉主心骨都没了,所以才会有活着没意义的念头。如果真的是这样,那这些老人在过去一定很少有时间陪陪老伴和子女,也很少去会朋友,忽略了很多在生命中本应该很重视也很重要的东西。那么现在退休了,不用工作了,何不好好享受一下与老伴子女在一起的幸福美好时光,这样不仅能享受到天伦之乐,说不定还能找到生活的新意义与新乐趣呢。
人走茶凉,看得开才能活得好
作家李国文有这样一段话:“人老了不要怕人遗忘;不要怕受到冷落;不要不识时务地抛头露面,还要插手管事;不要怕失去讲话的机会,产生令人讨厌的指导癖;不要怕后来人否定自己,长江后浪推前浪,这是必然的真理。”这番话,对于那些因为人走茶凉而看不开的老人们来说,是很值得品读的。
人生的奋斗、拼搏,似乎总是在争取什么。其实,任何获得都是选择的结果,都需要付出代价,都是一种放弃。只不过有的人总想一直风风光光,害怕失去。什么都想要的人往往顾此失彼,甚至什么也得不到。人生本就是各领风骚几十年,除了极少数领袖人物、取得原创性成果的科学家、著名的学者、艺术家之外,谁也不可能风光永在,更不要企盼青史留名了。人老不是错误,但如果总希望保持自己巅峰时的那些荣耀与尊重的话,那么,老年会过得很累。
人从出生到成年,有许多事是值得庆贺的,如,上学、毕业、工作、结婚、生子、升官、发财等等。然而,有些人忽略了一点,退休同样值得庆贺。无论你从什么岗位退下来,退休都是有失有得的事。名利贬值,离开了工作环境和交往圈子,这是失;而使自己的生活由紧张劳作状态归复于平静、自如,可以有更多的时间随意支配,可以做许多过去想做而没时间去做的事,这显然是得。
苏东坡说过:“士人历官一任,得外无官谤,中无所愧于心,释肩而去已足乐矣。”他还主张“贺下不贺上”,即贺退休而不贺升官,他看透了宦海沉浮多风浪,而把安然退休视为可贺之事。这是一种智慧。
现在社会发展迅速,生活节奏紧张,老年人的体力、精力难以应付,与其留下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遗憾,不如急流勇退,让年青一代去继续波澜壮阔地画卷。另外,许多老年人虽然没有为个人、为子孙挣下一大笔金钱,但几十年兢兢业业工作、老老实实做人,所做诸多好事就是自己的财富。没有那些搅得你烦心不安的事,有了这笔可以让你安然过日子的财富,退休就如同人载誉而归,当然可喜可贺。
老年人千万不能因为自己过去的辉煌就倚老卖老,或者要求他人像过去那样尊敬自己、优待自己。个人的荣辱盛衰,名利追逐,还有恩恩怨怨都成为过去,退休后就是全新的世界,全新的起点。老人们应该恢复内心的平静,实现人生的超越,有人提出忘年、忘形、忘怀和忘机的看法,这是很有蕴涵的。
“忘年”,古人云,“生也有涯”,人的寿命是有限的。老年人应忘记自己的年龄,抛开顾虑,好好生活。诗人元结有首诗:“山竹绕茅舍,庭中有寒泉。西边双石峰,引望堪忘年。”他住在竹林茅舍中,在清苦的境况中,观山赏景,竟把自己的年龄忘记了,这种活法多么惬意。
“忘形”,是指超越自我,摆脱形体的束缚。每个人,即使平常百姓,也都有过生命的鼎盛时期,但步入老年,则绚烂归于平淡,徒生感叹。聪明的老年人应自我调遣,回归自然。特别是一些稍有成就的人,到了老年就更应该放弃造作的身段,做个平易近人的长者。尤其在老年人之间,忘掉彼此的身份,不拘形骸,友谊才能自然而纯真。意随境迁,修养水平高的人,忘形并非难事。
“忘怀”,是指内心超然恬淡,不依恋身外之物,不追怀往日荣宠,不计较过去恩怨,将心中所系念的事物一手抛开,全都忘了。在人生旅程中,每个人都有过自己的追求和荣辱盛衰,谁也不能超然世外。但到了老年,很多事皆成过眼烟云,追求名利已成过去,忘掉这些曾让自己徒增烦恼的事,倒有助于你以平常心,去发掘新的乐趣。
“忘机”,指的是要涤净与他人计较的心机,要心无纷争,养成纯真的意念。李白有诗:“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老年人入世已深,阅历已多,在欢度晚年之际,心态应是返璞归真、淡然自处,遇到复杂之事,视之若单纯;遇到横逆之行,处之以泰然;遇到伪诈之徒,待之以真诚。
有的老年人退休后,觉得失去了工作,失去了权力,生活中没有了人来人往的纷繁热闹,觉得不能再在职权的舞台上做“主演”,心里便会产生萧条冷落之感,这种失落的心理像乌云一样,赶都赶不走,就像被人“打进冷宫”一样难受。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尊心过强,同时受虚荣心的驱使,对自己的“角色转换”想不通,因而产生了消极自弃情绪。从健康的角度讲,情绪消极,人的抗病能力就会下降,对生活会产生不良影响。其实,人走茶凉,犹如季节转换,是人生的必然规律。唐代诗人孟浩然有诗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位退休老人说得好:“草随风动,权随职走,退休离职,天经地义,有什么好懊恼失意的。”记住他们的话,用平常心做好“角色退场”吧。
忙起来,退休老人的另类养生经
在很多人看来,人老了,也就到了该安享清福的时候,不用再像青壮年时一样为了家庭而奔忙,如今儿女大都独立了,自己也有一定的生活保障,这种时候放松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有不少的中老年人也是抱着这样的想法,退休之后几乎每天就是吃饭、睡觉、看电视,或者再偶尔出去散散步,锻炼锻炼,更多的时候是“养”起来,“宅”起来。
按理说,这样放松的生活,应该让老人们更加健康才对,然而,闲下来的老人们很多都会出现心理、身体上的诸多问题,反而不如那些终日忙忙碌碌的老人们来得健康。这是为什么呢?
当老人们彻底闲下来的时候,用个不恰当的比喻就是,好比泄了气的皮球一样——蹦不起来了。生活懒散,度日如年,心境灰暗,常常是过去的事情不提,现在的事情不做,将来的事情不想,终日无所事事,无所作为,这样的状态非但对老人无益,还会加速衰老,催生各种心理问题。
人到老年,生活更需要充实,充实起来才有味道,才有趣味,退而不休,老有所为,人老精神不老,唯有如此,生命的乐章才会奏出强音,生命的火焰才会越燃越旺。
老年人要想拥有一个真正快乐的晚年,老有所为、老有所忙是根本。老有所为可以是原有工作的延伸、继续,但更多的是有益于社会、有益于身心健康的闲暇娱乐活动。老年人是无所事事,还是充满情趣地去不断开拓新的生活领域,这取决于他们如何调整确定自己的生活位置。一个原本身体很健康的人,如果完全停止了工作、思考、忙碌,那么,他很难脱离灰色情绪,并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衰老,甚至垮掉。因为,空虚本身就是一种病。人只有在不断地有所作为的过程中,才能感受到欢乐和自己的价值。只有有所作为才能帮助人去除那种灰色的不健康情绪。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自幼体弱多病,但始终坚持上山采药、看书,活了101岁。法国作家雨果,40岁便患了心脏病,但他一边服药,一边笔耕不辍,留下了不朽的世界名著,终年83岁。写书、出版、留传于世是其工作的长期效果,但创作本身所带来的快乐,所产生的精神动力,这种短期效果对人身心的积极影响不可估量。老年人退休后,保持适度的忙碌,哪怕去从事一些最琐碎的事情,也有助于克服退休后的无力、无用和无助感。
对于年轻人来讲,时间比黄金还贵,然而对于退休老人来讲,时间是需要消磨的,如果不想出更多的休闲方式来“消费”这些时间,那么生活就会显得没有乐趣。忙起来,也是一种另类的养生术,在忙中找到快乐,在忙中找到自我的价值。
爱好,是一味保健良药
清朝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曾说:“素常乐为之事可以当药。”就是说,平常喜欢做的事,或者说爱好可以当药使。从养生角度说,爱好确实是一味药,是一味养心之药。
工作了几十年,退休了,有的人高兴,有的人失落。之所以形成这种反差,与往日有无爱好有关。退休后,有爱好的人,自由度大了,时间也充裕了,可以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爱好。无爱好的人,则会感到心里空空的,很是沮丧。
有的老人退休之后,除了正常的作息之外,找不到可以做的事情,很多人每天就是守着一台电视机,从早看到晚。这样枯燥单一的生活,会让老人的心理越来越封闭,对生活也越来越失望,甚至是绝望。
其实,离退休老人要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是不难的,像养花、集邮、书画、摄影、垂钓、旅游、看电影电视、欣赏音乐戏剧、读报纸杂志、下棋打牌、开展适当的体育活动、烹调、编织、裁缝、制作手工艺品等都可以成为一种兴趣爱好。如果老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发展一项爱好,那更是容易上手,也容易从中获得成就感与快乐。
爱好,是一个很简单的东西。步入晚年后,兴趣爱好往往与老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晚年生活的精神寄托,也是健康身体的重要支撑和原动力。人有爱好,活得也就充实。爱好并非仅仅是琴棋书画,虫鸟花卉;并非仅仅是发明创造,鉴定收藏,也并非仅仅是练功习武,旅游探险。只要能让自己来劲的,都可以作为一种爱好。像有的老人,他的爱好就是捡瓶子,这看起来似乎很没有品位,但他喜欢,这就足够了。
退休之后,一定要学会适度放松
很多老人在退休之后,原本在职时常常绷着的那根弦往往还是松不下来,老人们还是为各种各样的事情忧心忙碌。现实中,就有不少老人的晚年是牢牢地被儿女、被儿孙套住了,每天忙得不可开交。这样的过度忙碌,即使是精力充沛的年轻人,也未必能吃得消,更不用说年迈的老人了。人到老年,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无论是从情或理的角度,还是从老人身体现状出发,老人们都有权利也应该适度地放松自己,给自己创造一个闲适的晚年。
如今,不少老人懂得放松自己,注重精神调节,修身养性,并根据个人条件,找到了许多方便可行的办法,如种花养鸟、挥毫泼墨、拉琴唱曲等。然而,也有些老人的放松方法很不科学。如有的人整天吃了睡,睡了吃,萎靡不振,无精打采,也有人沉湎于牌桌之上、电视机前,不分昼夜,忘却三餐,仿佛要以此来补回大半辈子的损失似的。其实,这并不是放松,而是放纵、放任,如此下去,等于无形中又将自己转移到另一种紧张、疲劳中去,这对身心的健康是极为不利的。
放松,应该是一种精神上、心理上的放松,是心态上的平静,目的是为了减轻生活中的压力所造成的劳累感,以求达到身心的平衡。那种无所事事、萎靡不振,或过度消耗精力、体力的做法,又怎能起到保养身心的作用呢?
真正放松的人,应该是精神愉快、心态良好,没有思想负担的。放松是一种积极的调节,而不是消极的失控;是生气勃勃,而不是倦怠无力;是轻松自在,而不是发狠赌气。只有这样,老人才能心安气爽,益寿延年。
中老年人辛苦了一辈子,退休后该卸掉工作的重担,过过轻松的日子,但是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学会放松,学会放下,对老人们而言是一个长远甚至可以说是很艰辛的过程。
首先,在精神上要放松。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人人都有自己的烦恼账,老年人的心理比较脆弱,更容易精神紧张。有的人成天为儿女的工作、婚姻操心,有的人为自己的身体健康操心,有的人为夫妻之间的感情忧心,还有的人为晚年的生计操心。每天都在忙碌,负担沉重,身心疲惫,这会给老人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心理上也会有阴影。因此,老年人要放松自己,首先就要从精神上给自己解套,常给自己松松心,别给自己太大压力,别和自己过不去。
其次,老人们要学会在生活中放松。很多老年人退休以后仍然闲不下来,不仅在家包揽所有的家务,还“全职”帮子女们照看孙子孙女,每天都忙不过来,有的甚至累垮了自己的身体。这样是不科学,也是不合情理的。老年人退休后还是要以“休”为主,科学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要学会放松,做事量力而行,无论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千万不要超负荷运转。
老年人从工作中抽身后,可以尝试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完成自己在年轻时候未完成的梦想。只要是自己有兴趣的事情,都不妨学一学,试一试,这样能让老年人身心得到锻炼,还能陶冶情操,使老年人处于一种放松和自由的状态,感到快乐和愉悦。
最后,老人们要舍得享受,学会享受。
曾经有位老人,他中年丧妻,自己独自养育了四个子女成人。晚年可以说是苦尽甘来,子女们都各自事业有成,对他也很孝顺,几乎是有求必应。但老人仍然独自过着清苦的日子,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出门舍不得坐车,晚年生活质量不高。后来,老人逝世了,子女们在整理遗物的时候,惊奇地发现,老父亲居然留下了十几万元的存款。
人活着,当然不能完全为了物质享受,但如果像这位老人一样,不舍得享受,不舍得花费,明明可以把日子过得舒畅些,却偏偏过得紧巴巴的,这样的活法,就有点亏待自己了。
在经济能力允许的前提下,老人们应该尽量将生活安排得宽松、舒适、丰富一点,要舍得享受,更要学会享受。
有句歌词写得好,“何不潇洒走一回”,老人们为家庭拼了大半辈子,晚年能享受到的本就不多,所以老人们应该“自私”一把,“潇洒”一回,让自己轻松、愉悦地安享晚年。
给离退休生活来一个充实规划
人生规划,这并不仅仅是年轻人需要考虑的事情,对中老年人而言,同样也是值得思考的。很多老人过日子的方法实在太过于单一,大事干不了,小事不用干,整日在“吃、睡、坐”中轮回周转。这样日复一日,心理上就会产生枯燥无聊之感,生活也会变得无趣、无味。
退休后怎么过?这个问题不应该等到退休后才去思考。中老年人在退休之前,就应该有意识地思考这个问题,为自己的离退休生活做一些谋划,甚至形成一个充实而细致的规划。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国外的老人们是如何规划晚年的。
方案一:回归田园。土耳其的很多老人在退休后比较偏爱郊区或乡村生活,他们会在退休前就把养老的地点选好,通常会选在远离城市的温暖、湿润之处,这些地方不仅适宜养老,而且老人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栽种蔬菜,饲养牲畜,自给自足。在选好地方后,等到退休一到来,他们就可以立刻回归田园。
方案二:众乐过晚年。近几年来,德国开始流行一种新的养老方式,那就是单身的老人们结伴居住在一起,不同于养老院,这是一种自发的组合。他们互相照顾,定期会一起出游,一起去看戏剧,一起去吃大餐。有老人形容说:“在晚上,每个人都有宁静的空间。如果我想和人谈话,我总能找到谈话的人。在养老院,我们常会老得很快,但在这里,我觉得自己越来越年轻了。”
方案三:再就业。这在日本、英国、美国比较常见,日本政府鼓励老人“再就业”或“发挥余热”,“高龄雇用保险法”特别加强了对大量雇用高龄者的企业进行奖励的制度,引导老人们重新选择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再度上岗。在英国,很多老人退休后会选择开一家小咖啡馆或小饭店,或者参加一些志愿性质的慈善机构等来丰富晚年生活。在美国,老人们除了做社区义工外,很多人还喜欢旅行,带着冒险精神满世界地跑,在旅途中开始自己的老年生涯。
有养老规划的专家建议,老人们可以尝试为自己提前编写一部完全属于自己的退休生活剧本。在这个剧本里,需要对退休后的生活进行编排、计划,把自己具体想要做的事情一一写下来,描出一幅清晰的退休蓝图,在这个蓝图里,老人们可以按照这样八大类去归类自己的计划:家庭生活,社交生活,居住环境,运动保健,兴趣爱好,旅游娱乐,进修扩展,义工服务。每一大类下面,老人们最好都能列上几个小计划,这样,晚年生活就会比较丰富多彩,不会过于枯燥。
如何调整心态战胜离退休综合征
离退休综合征指的是中老年人由于离退休后不能适应新的社会角色、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出现的焦虑、抑郁、悲哀、恐惧等消极情绪,或因此产生偏离常态的行为的一种适应性的心理障碍,这种心理障碍往往还会引发其他生理疾病,影响身体健康。
对大多数老人来说,离退休都是生活中的一次重大变动,退休之后,老年人从群体生活的大天地转向家庭小天地,从忙人变成闲人,如果一下子转不过这个弯,很容易使人萎靡不振、意志消沉和情绪低下。具体可表现为坐卧不安,行为反复,往返犹豫不决,整日不知干什么好,有的人觉得自己没事可做,还会有严重的失落感。由于注意力不能集中,还可能常做错事,性格变化很明显,特别容易急躁和发脾气;事事都不满意;有的老年人还表现出多疑,当听到他人议论工作时常会烦躁不安,猜疑其有意刺激自己、小看自己。以前涵养很好的人,有时候也会一反常态而不能客观地评价外界事物,常有偏见。很多老人还会有失眠、多梦、心悸、阵发性全身躁动等。
被这种离退休综合征困扰着的老人甚至会怀念起退休前那种单位家庭两点一线,匆匆忙忙往返其间的日子。其实,离退休并没有这么可怕,如果换一个角度、换一种心态去过,那会是另一番美好。
退休之后,有了更多的时间,更多的自由,可以尽情去做一些自己热爱的事情。有一位老人这样形容自己退休后的惬意——“静时捧一本喜爱的书读上半天,心随文动;品着香茗,窗外青山绿水尽收眼底,心旷神怡。动时和着优美的旋律翩翩起舞,神采飞扬,快活似神仙。闲时学学电脑,有朝一日也能十指翻飞,敲击键盘打出心中的话儿,重拾舞文弄墨的爱好。在属于自己的自由天地里,我能宽松自在,爱邋遢就邋遢,我能过一把老来俏的瘾,爱招展就招展,我想跟着韩剧的感觉走,就尽情笑、尽情哭,不用担心会影响第二天的工作,我想在春光明媚或秋高气爽的季节去旅游,还要掐着指头眼巴巴地等待黄金周么?对我来说,天天都是黄金周,天天都可潇洒过。”这样的一种状态与生活,才是离退休老人们应该享受的生活。要做到这样,中老年人需要从下面这几点去调整自己的心态,战胜离退休综合征。
1.调整心态,顺应规律。
衰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离退休也是不可避免的,老年人必须在心理上认识和接受这个事实。而且,离退休后,要消除“树老根枯”、“人走茶凉”的悲观思想和消极情绪,保持信心和信念,将离退休生活视为另一种绚丽人生的开始,重新安排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2.发挥余热,重归社会。
离退休老人如果身体硬朗、精力旺盛,又有特殊才能的,可以积极寻找机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一方面发挥余热,为社会继续作贡献;另一方面实现自我价值,使自己精神上有所寄托,使生活充实起来,增进身体健康。当然,发挥余热必须量力而为,不可勉强,要讲求实效,不图虚名。
3.善于学习,渴求新知。
就像西汉刘向所说的那样:“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出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一方面,学习能让大脑充分“动”起来,使大脑越用越灵活,延缓智力的衰退;另一方面,中老年人通过学习能更新知识,社会变迁风起云涌,老人要避免变成孤家寡人,就要加强学习,树立新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
4.培养爱好,寄托精神。
退休后大把大把的空闲时间,如果老人不为自己找一些有意思、感兴趣的事情做,那么退休确实就好比进了坟墓,难有丝毫乐趣。
5.多交朋友,排解寂寞。
中老年人最怕的就是孤独和空虚,而要想让自己离这类“情绪杀手”远一些,最可行的方法就是多交一些朋友,不管是同龄的,还是忘年交,只要彼此能聊得开,就值得交往。平时多与这些朋友们聚聚,随便聊聊,都能让老人离寂寞远一些。
6.生活自律,保健身体。
老年人的生活起居要有规律,离退休后也可以给自己制订切实可行的作息时间表,早睡早起,按时休息,适时活动,建立、适应一种新的生活节奏。同时要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戒除有害健康的不良嗜好,采取适合自己的休息、运动和娱乐的形式,建立起以保健为目的的生活方式。
7.必要的药物和心理治疗。
老年人出现身体不适、心情不佳、情绪低落时,应该主动寻求帮助,不要讳疾忌医。对于患有严重的焦躁不安和睡眠障碍的离退休综合征老人,必要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服用药物,以及接受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