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研究存在的问题与解决路径探究
2016-11-28吴吕兴
吴吕兴
摘 要:网络文学自进入市民生活以来,被广泛接纳。同时,对市民的精神生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相对网络文学如火如荼的发展现状,网络文学研究显得相对滞后。本文主要在网络文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就网络文学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追述,并就解决路径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网络文学;研究问题;解决路径
如果以1991年4月5日创刊的全球第一家中文电子周刊《华厦文摘》第4期首发留学生马奇的小说《奋斗与平等》算起,网络文学已走过二十余年的旅程。与之相比,网络文学研究的速度显然慢于网络文学创作。最早的网络文学研究专著是1997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严峰和卜卫合著的《生活在网络中》,最早的网络文学研究学术论文是1998年《粤海风》杂志第5期发表的《后现代文学的斑马线——从一部网络小说谈起》。
目前网络文学学术界有两个领军人物:中南大学的欧阳友权、厦门大学的黄鸣奋。中南大学文学院网络文学研究团队以欧阳友权教授为主要倡导者,早在1999年便率先在学术界开展汉语网络文学与数字文化方面的研究,并依托所在高校,建立了湖南省网络文学研究基地,进而成立著名的网络文学研究所。而黄鸣奋教授则注重网络科学技术,在网络科学技术的依托下对网络与艺术的关系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并就网络文学的发展前景做了积极展望,做出了积极贡献,由此申报了多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的专门课题,在学界影响力大。除上述在网络文学研究领域取得杰出成果的团体和个人外,还有不少学者在这一领域积极研究,并出版了相关理论著作:如东北师大金振邦的《新媒体视野中的网络文学》、学者马季的《读屏时代的写作:网络文学十年史》、山东师大周志雄的《网络空间的文学风景》、杭州师大刘克敌的《网络文学新论》等。此外,专门研究网络文学的学术论文也层出不穷。截至2013年12月22日,在“知网空间”上搜索以“网络文学”为关键词的学术论文,共搜索论文893篇,其中核心期刊225篇。学术界的研究热潮也影响到在校学生,不少学子把网络文学作为自己学位论文的选题。目前,在“知网空间”里已能查到博士论文6篇、硕士论文106篇。
网络文学的蓬勃发展,不仅吸引了普通民众,也吸引了高校学者。这种吸引多少带有无奈。网络文学的无序化、粗俗化成为众人皆知的不良倾向,文学研究者必须扩大视野,树立对网络文学的引导和规约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网络文学健康发展。
网络文学研究虽日渐兴盛,但众多研究专著背后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重宏观泛化的讨论、对代表作家作品挖掘的有限性、批评理论嫁接法、文学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与必然性等同等,这些问题反映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深度欠缺,重视理论和技术性概念的解读,与研究者的学院派研究背景有关。基于上述种种,本文展开如下反思探讨。
一、研究路径偏执、忽视网络文学多样性
部分研究者撇开传播方式的不同,单去分析文本文字语言的特点,忽视现代传媒的独特性,对多媒体文本的关注和研究还不够,或者从计算机技术层面的分析多过理性的艺术阐释,忽视了美学、文学审美层面,网络文学被肢解为自然科学的技术成品,不再是人文性的审美艺术对象。研究论文通篇充斥的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专业术语和专有名词,对网络文学的学理建构毫无益处。
二、细读文本才是批评的王道
就现阶段而言,做好网络文学研究,最重要的一步是解读好具体的文本。“文学批评,作为思想和文化的活动,必须直接面对作品,即解读作品是批评的第一步,作家作品具有第一性地位。解读作品永远是批评的神圣法则。解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体验、感悟、欣赏、思想的过程,也是与作家作品交流的过程,更是面对读者的批评——文学批评的主导功能,能够给予作品真正的价值定位,使读者心中有所依靠”。就中国古代文论的建设道路来看,它们在文学评论过程中,很少用抽象性、纯理论性的文字说明,而是将理论批评熔铸在实际的批评活动中,以此指导文学创作活动,并不断总结文学创作经验,最终实现纠正不良文风的创作目的。中国古代文论家注重作家作品分析的创作传统应该被网络文学研究继承。如果当代网络文学研究者不注重文本细读,必然导致研究成果呈现浮泛化、雷同化的发展趋向,无法与网络文学发展同呼吸、共命运。
三、重视理论本质,勿将现象作真相
学理式网络批评稀薄,以现象代替本质,对网络文学类型的概括缺乏规范性,把出现的网络小说文本罗列,以举例说明的方式替代网络文学研究,忽视了网络文学的本质。对网络这一载体形式的研究,忽略了价值本体性。
网络文学发展的车轮还在快速滚动,网络文学研究的脚步也在紧跟。网络文学研究已经走过了理论实验期,收获期很快来临。研究者要在新媒体技术的武装下,合理利用传统理论知识,建立合理的网络文学批评标准,用积极正确的心态融入网络文学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