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语文课堂怎样优化教学结构
2016-11-28张宏运
张宏运
众所周知,而今的语文教学在一个怪圈中苦苦挣扎,学生要么失去了学语文的兴趣,恹恹欲睡;要么课上积极表现,课下一无所得,笔者以为固然有学生本身的原因,但其中老师的一些做法也值得我们认真研讨:
做法一:孤立课文
有些教师未能做到统览整个教材体系,明确本册、本课在母系统中的地位与具体目标,教学不能“有的放矢”。
做法二:肢解课文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把文质优美的课文肢解成单独的段落、句子、词语。更有甚者,撇开课文的整体艺术不谈,只挑选其中语段作练习,练习题目却跳不出结构、词汇、语法。老师只是给学生注入了一些零散的知识点,说不上培养能力,更谈不上阅读欣赏。
做法三:题海战术
许多应试有方的教师,把题目内容系列化,教学内容题目化,答案要点规范化。“题海战术”式的语文教学,应付眼前的考试或许会有短暂的效益,但学生根本无法理解课文的整体艺术美。
做法四:追求时髦
一些老师发现多媒体技术很流行,优点很多,学生课上活跃,积极性高,于是不分课文内容,不分文体,不分课型,整节课没有一点板书,大屏幕一打,万事大吉。课上热热闹闹,课下一无所有。
以上几种教法,使语文教学走进了一个死胡同。学生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无兴趣可谈,或者流于形式,失去了语文本质能力的培养。
笔者认为语文教师教学要敢于追求个性,要敢于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语文教学是一台戏,教师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这台戏的质量。
一、语文教师应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扮演桥的角色
教师这座桥就是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在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理解教材,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不要让学生感到阅读就是为了回答问题和做“条块”式的分析。其次,我们要设计好教材这个诱饵,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最后我们在教学中重点是教给学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获取知识。
二、明确身份,优化结构,设计好板书,突出教学重点
教师要放下权威,师长的架子,由权威者向参与者,激励者转变,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使学生勇于挑战课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实现生命的超越。课堂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提问、讨论、读书、作业的时间。学生读懂的问题,教师不需要讲解;学生似懂非懂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读书领悟,让学生试讲;学生有问题可随时发问,有不同见解可随时发表;学生实在弄不懂产问题,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播、评、导或精湛的讲解,设计优秀适当的板书,强化重点。
三、充分发挥教学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活”的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学艺术的支撑。
要有一定的教学机智,教师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这需要教师以独特的风格,创造性的个性,创设情境,开启学生思路,使学生在求“新”猎“奇”中获得知识的能力。
要讲究语言艺术,很好地运用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或富有美感,巧妙组合,口若悬河,出口成章;或抑扬顿挫,寓教于乐。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便是幽默。”幽默能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知识和教益。 无声语言是指教学中,教师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带着鲜明的感情色彩,学生置身于情感氛围中,不自觉地就会受到熏陶和感染。如讲“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时,教师加以手臂舒缓起伏动作和远视的眼神,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中,使之意会到草原的无边无垠。
四、因文而异,因时而异,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教师教的方法,在于示范、启发、训练和辅导;学生学的方法,在于观察、仿效、运用和创造。大致有三个系统:
第一,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系统。
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语言为媒体,传递知识信息,靠教师的讲述和讲解,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
1.讲授法。它主要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语文知识的一种基本教法。主要用于导语、指示语、结束语、介绍作家作品和时代背景,叙述教材基本事实,分析课文,提示重点,阐明事物和事理,评述 写作范文和习作例文等。
运用讲授法能使知识系统化,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该讲则讲,而且要讲到位,不要因为担心背上“满堂灌”的嫌疑而忽视对知识的系统传授。
2.串讲法。它是文言文教学中有“讲”有“串”的传统教学方法。“讲”即讲解,“串”即串连,就是把上下文串通起来。串讲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翻译式串讲,一种是概括式串讲。翻译式串讲,就是以今语释古语,有选择的今译,只把那些较难理解的句子或段落译成现代语言,只要能通顺、准确地解释出全句的意思,就基本上算达到了目的;概括式串讲,是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对其意义加以概括,用自己的话解释出来,而不用语词对译的方式 。
串讲法的应用有利于发挥教师“讲”的主导作用,保持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变单方面的教师讲为师生双边活动,而有利于提高讲的艺术性,抓住重点,以保持学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系统。
1.讨论法。在教师指导下, 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互学形式,进行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民主教学思想。
2.研究法。它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学研究的方式,借以掌握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它突破了传统教法重教轻学的局限,体现了现代教学思想的转变。
第三,教、学兼重的教学方法系统。
1.问答法。以问题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通过教师提问,学生答问,或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引导学生解疑辩难的对话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充分发掘语文课的教育功能。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感情,交融互渗于作品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之中,形成主观情思和客观景物相统一的审美境界,突出了语文教学的审美特性。
上述三类系统中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究竟如何运用,要视学生、课文等具体情况而定,但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说来,对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要向学生示范的方向发展,把这些方法最终变为学生的学习方法。对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 ,要注意发挥这些方法的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得纯熟而有成效。对教、学兼重的教学方法,注意发挥教与学 相结合的教学威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