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摒弃“无效暗示”,还原高效课堂

2016-11-28姚天栋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16年9期
关键词:非常态预设心理

姚天栋

【摘 要】

“暗示”是一种策略,有效的应用能激发、唤醒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发掘其潜能。当然,“教学暗示”包含有效性和无效性两类。从而正确应用“教学暗示”,成为搭建综合效益课堂的重要支柱。本文结合教学实际,着重剖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无效暗示行为,同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

教学暗示 问题与成因 优化策略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暗示”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同时,合理地使用教学暗示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潜能,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综合效益。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不安地发现:也存在“无效暗示”现象。非但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效益,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一、何为“教学暗示”

教学暗示则是指教师为了达成某种教学目标,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学生的心理或行为施加影响,在认知主体在对某一问题未能形成正确认识的情况下,教师借助音乐、问卷、朗诵、背景、目光、手势等教学手段,给其以恰当的提示、引导和鼓励,从而使之顺利地越过思维的“瓶颈”,形成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它巧妙地利用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充分挖掘心理潜力,营造出安全、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无效教学暗示”现象及成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现象

由于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僵化,教师的课堂主导性地位丧失;或者教师在使用暗示时由于多种暗示手段相互抵触,从而使暗示显得无效,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也无法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力。

(二)成因分析

在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暗示”在具体的使用中仍然存在着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制约着课堂综合效益的提高和学生的有效发展,究其原因,笔者分析如下:

1.“教学暗示”环境的特异性

在优质课、观摩课、评比课、调研课等非常态化的课堂教学中,由于与教师的个人利益密切相关,也由于听课老师众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习”的成分更多地让位于“展示”。这种“非常态化”的教学氛围,以及教师的高重视度、听课教师的高关注度构成了一种特异性的“教学暗示”环境,使得学生的表现失真。

2.权威关系中学生的应激性反应

由于在课堂教学的环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绪、思维、感、知觉是有机地交互在一起,情绪能够发生交互感染、思维能够发生碰撞,感、知觉能够相互传达。教师的眼神、语态、手势都能够明确地对学生施加明显的心理影响。当学生接受到来自于教师的暗示时,会自觉调整自己的状态,自觉地把握教师的要求,从而选择言说或者沉默。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呈现出“权威”的姿态时,学生会从这种“权威暗示”中更容易选择顺从,从而造成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丧失。

3.教师课堂教学的“功利化”诉求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面临着两个层次的任务:(1)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追求教学过程的流畅性和完整性;(2)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在体验与感悟中获得道德境界的升华。这两次层次的任务原本是可以而且应当有机地统一起来的。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却往往被割裂开了。“非常态化”的特异环境不仅对学生造成不良的暗示,也往往使得教师呈现出“功利化”的诉求,从而造成了教师对学生施与不良暗示现象。

“课堂镜头”——

在我县小学语文优课评比中,一位教师在上《狐假虎威》,为了引导学生理解课题中“假”字的意思,设置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教师在幻灯片上出示课文最后一段:原来,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其中的“借”字用红色突出显示。教师随后安排学生朗读这段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课题中“假”字的意思,学生不假思索,异口同声的回答:“借”。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无效暗示”较为明显。 “优课评比”,(这种“非常态化”的教学氛围已然对学生施加了明显的特异性环境暗示),其中的“借”字用红色突出显示,(这种突出的文本暗示也有了重点强调的意味),结果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预设非常吻合,由于这样的暗示和预设,难点被顺利突破了,教学环节也顺利结束。但我们发现,对于这样一个原本应该存有争议的个例,学生没有争议,课堂教学没有生成,这样的教学显然是消极无效的,是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的。

三、优化“教学暗示”的策略

(一)正确把握教学目标,坚持正面引导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暗示”时,需要以小学语文学科的设置目的,以及具体内容的教学目标为价值导向,坚持对学生进行正面的、积极的暗示。譬如,在学生沮丧、失落时,教师可以通过眼神和肢体暗示给予学生正面的、积极的激励。

(二)处理好“主体”与“主导”之间的关系

教师在运用教学暗示时应当树立这样的观念:暗示的使用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学效益,而不仅仅是为了顺利、完整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理想的课堂教学能够兼顾“学生的发展”与“教学流程的完整、流畅”,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学生的发展”应优先于“教学流程的完整、流畅”。

(三)处理好教学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

没有预设的教学是不负责任的,而没有生成的课堂则是没有生命力的。由于小学生所处的生、心理发展阶段的特殊性以及不同学生特殊的生活经历,他们有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情感诉求,有自己思考问题的特殊方式。由此,对于教学预设中的开放性情境,他们会产生特殊的乃至怪异的看法,而课堂正是这些不同的价值、观念、看法交融、碰撞的场所,学生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形成正确价值观念的。在教师运用“教学暗示”时应该正确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在预设中把握教学整体的脉络,在“生成”中为学生的思维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

教学的艺术主要是启发的艺术。而“教学暗示”就是启发、唤醒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的暗示,教师需要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理论和心理暗示技巧。教师要能针对不同的教学情境,在师生的心理博弈间,寻求有效的暗示时机,恰当地运用“教学暗示”,使启发性原则得到很好地贯彻。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会呈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暗示教学的艺术

【2】社会建构论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2)

【3】现代学习理论评析.开明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非常态预设心理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形成机制
论德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预设触发语
非常态下的信仰展现:一个豫东北村落的节日禁忌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心理小测试
谈非常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机制建构的动力解析及指导原则
浅析预设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