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案例
2016-11-28徐露诗
徐露诗
摘 要:互联网成为学生的主要社交媒介工具,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把双刃剑。“互联网+”时代下,借助网络更好地推进思政工作,是每一个辅导员应该深刻思考与践行的。本文通过学生案例分析关于网络与思政工作的关系,以期为今后的学生教育工作带来一些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互联网+;思政教育;案例
李克强总理将“互联网+”列入全国人大十二届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 “互联网+”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而95后的大学生依赖网络,甚至是沉迷网络,QQ空间、微信朋友圈、微博成为他们主要的社交工具。网络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网络凭借其所特有的匿名性、公开性以及高速的传播,成为现阶段高职院校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刃剑。以下介绍的案例即以网络为触发点的关于大一学生专业认同感不强、学习目标不明确所导致的学业类案例。
一、案例背景
适逢学院中外合作专业进入紧锣密鼓的宣传招生阶段,学院网站、贴吧、微博等的访问量都一直呈上涨态势,这些网络平台成为考生了解学校主要的途径与方法。某一天,学院的百度贴吧里出现了一则帖子,帖主小吴“痛陈”了某学院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不靠谱”之处,包括以下两点:1.中外合作办学的英语课程负担很重,没有想象中的“自由”;2.出国留学纯粹是“痴人说梦”。最后,还附上了一张较模糊的照片。
这则帖子在一晚就达到了上百的浏览量,底下有数十条留言,大多数来自于准备报名的考生,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帖子的浏览量在不断地增加,在贴吧里的影响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
二、案例分析
对于案例中所反映问题,本质为大一学生对自身的专业认可度不高,缺少正确的学习目标以及学习规划的学业类案例。而案例的关键点在于,发帖子的学生小吴不仅没有意识到自身的错误,将一直以来学业不佳的原因归咎到学校和教师身上,并且借由网络散播不实谣言,给学院的招生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通过对小吴的了解,以及与其班主任的进一步沟通,小吴的行为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学生自身学习态度较差,行为习惯懒散
学生吴某家庭条件优渥,父母对其学业要求低,自身思想较为松懈。吴某以自我为中心,骄纵,抗压能力较差,爱出风头。入学之后,面对英语、专业课学习负担骤然加重,自感与 “自由”的大学生活相距甚远,于是心中产生怨怼情绪,一时找不到发泄的地方,因此决定通过在网络上发帖子,寻找存在感以宣泄情绪。
2.入学之前对专业了解欠缺
吴某进入学校之前,对所学专业并不是出于兴趣或者了解,完全是由其父母一手包办决定的。但是专业对学生的学业要求较高,课业负担也较为沉重,吴某一入学就感觉学业难以应付。随着时间的推移,吴某学习专业课困难加大,越来越力不从心。虽然产生过转专业的念头,但是不符合学校规定,不具备资格条件。因此,心理压力不断增大,急需一个通道发泄。
三、解决思路及实施办法
针对吴某的具体情况与性格特点,解决思路及实施办法如下:
1.删帖
第一时间让吴某删除帖子,阻止负面影响进一步扩大。具体实施办法为辅导员在该帖子下留言,针对原贴的内容予以回击,并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吴某的真实相关信息却并未予以揭穿。这个做法不仅威慑吴某,也使浏览帖子的新报考的考生注意到吴某发布的内容的虚假性,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学院的声誉。回帖十五分钟后,吴某迅速地删除了帖子。
2.谈话
与其班主任共同找吴某谈话,向他分析在招生阶段发布不利于学院帖子的后果,指出若对学院有意见或者建议,要选择正确的渠道表达,而不是通过在网络上散布虚假信息来中伤污蔑学校。
3.帮扶
找到吴某的专业任课教师与同寝室的同学,对吴某进行学业帮扶,使吴某尽快进入学习的正常轨道,消除学业上的畏难情绪,树立起对专业的正确认识与兴趣,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四、启示
1.辅导员的信息素质亟待提高
网络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而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网络已成为情感倾诉主要渠道。这让所有的辅导员清醒地意识到,网络成为思政教育工具是大势所趋。
2.大学新生适应教育必不可少
对专业认同感低、难以适应大学生活,成为了许多学生学业困难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新生入学阶段,合理地开展新生适应教育,有助于加强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树立正确的学业目标,并且进一步对大学生活进行科学的规划以及合理的安排。
3.构建一套完善的家校联动系统
有助于更加深刻地了解学生,及早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从而有效地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并且能够形成一股合力,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成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刘丁慧. “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若干思考[J]. 特区实践与理论,2015(6):112-114.
[2]高华波.论互联网时代下的学生工作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5):17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