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有源头活水来”

2016-11-28张珏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16年9期
关键词:文言文文章作文

张珏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内容。中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就作文来说,学生望“文”色变,总是觉得无话可说或有话说不出来,怕写、懒写作文,时间一长,学生就更不愿意写了,也就越不会写了,即使硬着头皮写,也总是东拼西凑,不假思索,那么作文的质量就可想而知了。这样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写作文成了学生语文学习的一种负担。

而文言文呢,又是学生害怕的课文之一,他们觉得这些离我们甚远的文章枯燥乏味、晦涩难懂,没有学习的兴趣,甚至质疑学习文言文的必要性,学生即使有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也常常提出“学了文言文的用处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所以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性不强,也就无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我们可以直接引用文言文的美词佳句来美化作文

许多学生的作文,文笔稚嫩,即便到了初中,也只不过用一些浅显的词句来组织作文,甚至语句不通,语病百出,错字不断。这一方面与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关,另一方面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够,除非受过专门的作文语句训练或有大量的阅读经验,所以难以写出精炼、优美的句子。

文言文的语言精练典雅,言简意赅。有许多传世的名言名句,它们不仅通顺上口,而且内涵隽永,有着高度的指向性和概括性。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等等。

平时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会让学生把这些好的句子摘抄下来,到写作文时遇到相关的内容就能很好地用在自己的作文中,能增添文章的文学底蕴,显得言之凿凿,而且也能让学生更充分地掌握这些好句的含义。

二、借用文言文的内容、材料来丰厚作文

如今学生写作往往语言直白,内容空洞,思想情感却“高、大、上”,内容往往无法让人信服、感动。那么我们可以利用学过的文言文中的历史人物的生平、典故、事例等来引古论今,加强作文的可信力和说服力。

例如,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一文,诸葛亮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情真意切,忠心可鉴,目的让刘禅知道开基创业的艰难,激励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之大业,又标明自己誓死忠诚,“死而后已”的决心。这一材料就可以用在如“诚信”“执着”一类的作文中。再如《赵普》一文中,赵普为国勤奋读书,整日不休。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中阐述自己为读书而“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等,可见读书之辛苦、求学之专注。这些材料就可以用在“勤学”“励志”“奋斗”这些题材的作文中。另外还有《木兰诗》中木兰替父从军的孝心,《晏子使楚》“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智慧,《治水必躬亲》的尽职尽责,《愚公移山》的执着等等。这些无一不可用在与之相关题材的作文中。

这样的训练,不仅巩固了学过的文言文的知识,而且使自己的作文也有了“厚度”,有了论据,而且更彰显文化底蕴。

三、利用文言文的片段写作练习,“磨练”作文

文言文的语言有言简意赅的特点,但在学生的作文中,除了直接借文言文添加“色彩”外,还需要通过对文言文的仿写、扩写、补写、改写等方法来“磨练”语言,使自己的作文也能流露出文学的气息。

例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文章只有区区84个字,但作者用清新隽逸的语言写出了如诗如画的月夜美景,写出了自己复杂炽热的内心世界。借用这篇文章,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让学生进行语段扩写,可以出示一些提示:1.找出句中的景物:庭院、积水、竹柏等,还可以自己想象添加。2.给这些景物添上合适的形容词:寂静的庭院、空明的积水、婆娑的竹柏等。3.把简单的形容词用语句来描绘或烘托,可以采用多种表现手法:化静为动、拟人、比喻、想象等。如:站在院中,身边围绕着淡淡的雾气,忽近忽远,似乎还有倏忽的声音。

四、学习文言文的谋篇布局,构思作文

谋篇布局对一篇作文来说,就是“骨架”,如果没有完整、严密、合理的布局,那么作文就会显得松散、无力、游离中心。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好的作文,在一开始作者就“胸中有丘壑”了,他们能从整体上对文章有所把握,能构造出完整、有逻辑的结构,为进一步丰厚内容做准备。

以《曹刿论战》为例,文章记叙的是齐鲁长勺之战,重点是突出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所以课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把曹刿战前的取信于民、人心向背的战略思想,战中的果断谨慎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都作了详细的介绍。而那些战争的规模,战斗的情景则一概略过,详略得当。在记叙顺序上,按照战前——战中——战后的顺序,娓娓道来,思路清晰,环环紧扣,突出了中心。学生对这种布局很容易掌握,在自己的记叙文或议论文中能很好地运用,使文章增强逻辑性。

五、由文言文引发对作文主题的思考,深化作文

初中学生每天的学习生活很固定,很少有接触自然、生活的机会,所以学生普遍缺乏对事物的多角度思考,知识面狭窄,视野狭小,对生活、情感缺乏感悟。所以往往面对一些有深度的作文题,难以下笔,不知道写些什么。那么,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我们要经常训练学生去思考一些有广度、有深度的问题。让他们“拄着拐杖”走路,写出立意更深的文章。

例如,学习《马说》一文,韩愈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知识分子的愤懑和不平之情。在这里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在当今社会中,成才之路到底靠什么呢?“千里马”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同样有不识人才的领导,同样有弊端种种,有失公平的制度,这时的你如何去竞争呢?学生对这些问题颇感兴趣,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

教育大师叶圣陶说:“所谓写作,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从外面得来的见闻知识,从里面发表的意思情感,都是写作的材料……精读教材是挑选出来的,它的写作技能当然有可取之处;阅读时候看出那些可取之处,对于选剔与斟酌就渐渐增进了较深的识力;写作时候凭着那种识力来选剔与斟酌,就渐渐训练成较精的技能。”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充分、有效地利用了文言文,不仅对文言文本身的理解起到了一定的巩固作用,增加了他们的学识,而且使学生在学习之余,感受到使用文言文的好处,更能激发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另一方面,借用文言文也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热情,增加了作文的文化底蕴,可谓是“鱼”和“熊掌”“兼得”了,所以充分利用文言文这个“源头”的“活水”来浇灌、滋润我们的作文,应该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言文文章作文
文言文阅读专练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
腹中两次取出金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