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的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述评
2016-11-28郑大华
刘 平 郑大华
新世纪以来的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述评
刘 平 郑大华
新世纪以来,中国近代思想史不但在民族主义、社会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激进主义、三民主义等中国近代史上一些重要思潮的研究上取得了丰硕成果,而且在学术思想史的研究上力作迭出,从20世纪80年代以研究思想家及其思想为重点转移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研究学问家及其思想为重点。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领域的拓展还体现在观念史研究、思想文化与社会转型研究、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研究、新文化史与思想史结合研究以及报刊史研究等五个研究领域,它极大地丰富了近代中国思想史研究的新内涵,也拓展出研究领域的诸多新议题与新理念。
中国近代思想史 《史学月刊》 学术思想史
《当代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一书中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分为四个时期: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十七年间(1949~1966)为第一个时期,这是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奠基时期;“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为第二个时期,这是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困顿与挫折时期;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80年代末为第三个时期,这是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恢复与发展时期;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现在为第四个时期,这是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逐步走向繁荣的时期。①本文拟以国内历史学研究的重要刊物《史学月刊》为文本,就新世纪以来的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作一分析,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一)
近代以来,中国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思潮的风起云涌,但此前的研究对此关注不够。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思潮史研究异军突起,蔚成风尚,近代思想史著作越来越多地以社会思潮为主线。民族主义、社会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激进主义、三民主义等中国近代史上一些重要思潮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逐步走向繁荣的标志之一。②
在近代中国的各种思潮中,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是最主要的两大思潮。因为:第一,其他思潮都是半路杀出的程咬金,如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激进主义、三民主义等,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或受传入的西方相关思想的影响,或作为同一时期某一思潮的对立面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只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与中国近代历史相始终。中国古代就有民族主义,当然那是传统的民族主义,进入近代后,中国传统民族主义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挑战,并受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的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影响,开始向近代民族主义转变,清末民初的思想家们,如孙中山、章太炎、梁启超等人,其民族主义思想大都经历过从传统向近代的变化。③中国古代也有大同的社会理想,和民族主义一样,中国近代的社会主义也经历过从太平天国的农业社会主义,到康有为的大同社会主义,再到孙中山的民生社会主义,最后到五四时期各种社会主义学说传入的发展,社会主义始终是先进的中国人孜孜不倦的选择与追求。第二,其他思潮都具有排他性,一个自由主义者,就不可能是一个激进主义者或保守主义者;而一个三民主义者或激进主义者,要成为一个自由主义者也是不可想象的,但无论是自由主义者,还是保守主义者,抑或是激进主义者,或三民主义者,他们大多数与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存在着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呈现出某些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色彩或价值取向,也就是说,只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能成为中国近代各种思潮的公约数。在近代中国很难找到一个不具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色彩或价值取向的思想人物,暂且不说他人,就是被公认为中国近代自由主义大师的胡适,不仅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关怀,也和社会主义存在着一种“合离”的关系,正是在他的主持下,30年代在知识界中有着广泛影响力的刊物——《独立评论》发表了不少介绍和主张社会主义的文字。
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民族主义研究是包括《史月学刊》在内的史学类刊物的重要选题之一。《史学月刊》除发表十数篇有关的文章外,2006年还组织了一组“‘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笔谈”,先后分两期(第6和第7期)刊出李文海的《对“民族主义”要做具体的历史分析》、耿云志的《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民族主义》、郑大华的《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来源、演变及其他》、李喜所的《关于民族主义现代性的宏观思考》、宋志明的《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民族精神的觉醒》、史革新的《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特征之我见》、李翔海的《从文化认同看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复杂性》、胡伟希的《体用本末之间:中国近现代的民族主义》、王先明的《传统民族主义与近代民族主义的历史界标》、马勇的《怎样化解我们的文化民族主义情结》、张昭军的《儒学资源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观念的生成》、郭双林的《门罗主义与清末民族主义思潮》。这些文章发表后对推动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2007年初,《光明日报》和上海《学术月刊》合作,在征求全国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意见的基础上,评选出2006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十大热点问题,历史学只有“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入选,其入选的理由是,中国社科院中国近代思想研究中心先后举办了两次以“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思潮”为主题的国内和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以这两次会议为契机,发表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学术文章,这其中包括《史学月刊》组织的两期“‘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笔谈”。比如,李文海不同意《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关于“民族主义”是“资产阶级思想在民族关系上的反映,是资产阶级观察和处理民族问题、民族关系的指导原则”的定义,认为它与我国的历史实际不相符合,他主张把民族主义定义为:“民族主义是以民族权益和民族感情为核心内容的一种政治观念、政治目标和政治追求。”④耿云志认为,近代民族必须具有以下几个因素,即:(1)长期共同活动的地域;(2)历史上形成的共同文化;(3)长期紧密联系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所造成的国家认同。据此,则凡是维护这些东西,使之不受其他民族之侵害;同时,也不去侵害其他民族这些东西的思想原则,就是近代的民族主义。⑤李喜所强调现代性是民族主义的与生俱来的特征,民族主义本身就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现代性就不存在完整意义上的民族主义。中国近代的民族主义也不例外,其发芽、生根的历史过程与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客观进程是紧密相连的,中国现代化的深度决定着民族主义普及的广度,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并不构成悖论。只要中国的现代化没有完结,现代性就永远是民族主义的灵魂。⑥郑大华对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和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作了区分,认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内容是实现民族独立,建立近代的民族国家;而要实现民族独立,建立近代的民族国家,就必须实现社会进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综观近代以来有关民族主义的一切主张、讨论和斗争,实际上都是围绕这一内容展开的。所以就性质而言,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一种进步的社会思潮,在其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增进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凝聚力和自信心,动员和鼓舞广大中华儿女投身于“振兴中华”的伟大斗争起过积极的历史作用。而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则比较复杂,除近代民族主义外,还有传统民族主义,而传统民族主义往往表现出狭隘的民族意识,其作用与近代民族主义不可相提并论。所以我们在评价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⑦上述这些观点在反思和检讨此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新界定了“民族主义”,探讨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内涵、思想来源及其特征,并对中国近代民族主义进行了新的评价。这些见解无疑是对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研究的细化和深化,提出后产生过广泛的学术影响。
除民族主义外,《史学月刊》还先后发表过一些研究中国近代史上其他思潮的文章,仅以自由主义为列,就有2002年第1期岳谦厚的《十字路口的顾维钧——对两难境遇中的自由主义者的考察》和第5期张太原的《20世纪30年代自由主义者对中国共产党的批评与指责——以〈独立评论〉为例》,2003年第9期丁三青的《一个自由主义者的痛苦抉择——1946年张君劢同意民社党出席“国大”动因探微》,2012年第10期冯夏根的《论罗家伦的理性抗日观——兼谈近代中国自由主义者的理性民族主义》,2014年第9期王毅的《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为例的分析》等。这些文章选题新颖,视角独特,在众多研究自由主义的文章中自成一系,发表后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影响。
(二)
(三)
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研究方面,《史学月刊》发表的文章可以归为两类:第一类是对同一时期或同一类别知识分子的整体性研究,如2005年第1期小田的《知识人的社会呈现及其意义———关于江南民间社会中南社的考察》、章征科的《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地方意识勃兴的原因及其特点》和《民初知识分子对议会政治的反思与建构》(作者:刘伟),2010年第8期姜萌的《中国近代知识阶层的开明专制思想》等。第二类是对知识份子的个体研究,尤其是对此前学术界研究不多的所谓反面人物、保守人物和温和人物的研究,如2002年第3期郭双林的《革命与立宪之间——试论武昌前后章士钊的政治思想》、第4期张卫波的《论民国初年陈焕章的尊孔思想》和第6期陈奇的《信仰支撑的崩坍——刘师培堕落原因再探讨》、2003年第10期高海林、杨芳的《试论晚年梁启超的文化观》、2004年第1期杨念群的《梁启超〈过渡时代论〉与当代“过渡时代观”的构造》和张宝明的《“调和”与“独行”:李大钊从保守与激进的逻辑依据》、2005年第1期赵立彬的《东西视野中之南北差异:陈序经南方文化观论述》和田彤的《陈序经的文化学与其社会问题研究的关系》、2005年第8期李健的《从张謇佚札看其对〈学衡〉及新文化运动的态度》、2007年第6期郭华清的《论章士钊的调和史观》、2008年第6期翁贺凯的《战后张君劢的社会主义新思考》、2010年第9期马丽的《五四时期高一涵的个人主义思想》、2011年第3期高秀昌的《梁漱溟的自由民主思想》、2013年第7期张少鹏的《常燕生东西文化观的激进化及其演变》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中国近代史上思想人物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向,便是在革命史观下倍受重视的革命人物、激进人物和领袖人物的研究逐渐退潮,而此前研究不多的所谓反面人物、保守人物和温和人物的研究迅速升温,同时,对思想人物的研究越来越深化和细化。
除中国近代思潮史研究、学术思想史研究和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新领域与新进展外,20世纪90代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包括《史学月刊》在内的史学刊物在重大历史事件(如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史解读方面,在思想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的探讨方面,在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成果的评论与总结方面,以及其他一些方面,也都组织了系列“笔谈”,发表了大量文章,这些“笔谈”和文章推进了相关问题的研究,产生了很好的学术影响。
①参见郑大华主编:《当代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
③参见郑大华:《论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和形成》,杭州:《浙江学刊》,2007年第1期,第5~15页。
④李文海:《对“民族主义”要做具体的历史分析》,开封:《史学月刊》,2006年第6期,第5~6页。
⑤耿云志:《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民族主义》,开封:《史学月刊》,2006年第6期,第7页。
⑥李喜所:《关于民族主义现代性的宏观思考》,开封:《史学月刊》,2006年第6期,第13~16页。
⑦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发展及其他》,开封:《史学月刊》,2006年第6期,第12页。
⑧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饮冰室合集》(一)文集之七,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21页。
⑨梁启超:《历史 上中国民族之观察》,《饮冰室合集》(八)专集之四十一,第1页。
⑩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北京:《民族研究》,2013年第3期,第1~14页。
[责任编辑 李振武]
*本文系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课题“中国梦与中华民族复兴历程研究”(项目号13@zH018)和2013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招标课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K092.76
A
1000-114X(2016)06-0101-11
刘 平,湖南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长沙 410082;郑大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北京 100006
广东社会科学 201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