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利他水平及信息对称性对分配行为的影响
2016-11-28张友印蒋文明
张友印, 蒋文明
(1.闽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2.安徽大学 哲学系应用心理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39)
·心理学研究·
性别、利他水平及信息对称性对分配行为的影响
张友印1, 蒋文明2
(1.闽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2.安徽大学 哲学系应用心理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39)
为探讨性别、利他水平和信息对称性在分配游戏中的作用,采用分配数学题目的研究范式,使用eprime记录提议者在分配任务中的反应时和选择倾向。实验结果表明:(1)在信息对称与信息不对称两种条件下,不同性别的提议者的反应倾向和反应时都不存在显著差异;(2)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信息对称性和信息不对称下反应倾向和反应时存在显著差异,信息对称下反应更为公平,也更迅速;(3)在信息对称与信息不对称两种条件下,不同利他水平提议者的反应倾向差异显著,高利他组分配更为公平,决策分配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4)不同利他水平提议者反应倾向的重复测量方差存在显著差异,但反应时差异不显著,信息对称性和利他分组交互项均不显著。研究认为:(1)高利他水平的提议者在信息不对称时分配行为会更注重公平;(2)性别不同的提议者在分配过程中并不具有差异性;(3)信息对称性会显著地改变提议者的不公平行为,使得提议者的行为变得公平。
利他行为;信息对称性;不公平行为;分配游戏;性别
一、引言
围绕最后通牒博弈和独裁者游戏的中心问题的研究者大多数都关注公平,尤其是分配公平。在国内外相关的实验设计中有很多关于公平分配的探讨[1-3],但以往研究往往从分配游戏中的响应者出发,考察响应者对分配结果的拒绝或厌恶机制,而对提议者的行为研究却很少[4-5]。在普遍使用的最后通牒游戏和独裁者游戏中,钱或者代金币的使用可能会给被试一种引导性行为,即为了获得较多的钱或代金币,被试的反应更偏向于如何取得最大化的利益[6]。以往研究者认为金钱概念启动会提高个体的自主需求和自足感,从而对亲社会行为产生消极影响[6]5,可能会引起更大的不公平行为的产生。为了避免金钱概念启动对亲社会行为产生的消极影响,我们采用分配数学题目的形式,其作用和分配钱或代金币无实质性区别。
在以往的研究中,个体变量中性别对公平感有显著影响,但是男性与女性二者谁更加关注公平,结论并不一致。在Grossman和Eckel的研究中,通过提议者和回应者面对面的博弈探讨性别对最后通牒博弈范式(Ultimatum Game, UG)的影响,发现回应者的性别对提议者没有影响,实验中女性提议者都比男性更加慷慨[7]。而Shahid却发现男性提议者与女性提议者相比,给回应者的份额更大[8]。因此在本次的分配游戏中性别也是我们研究的一个主要变量。
最后通牒博弈和独裁者博弈最初被用来验证或质疑经济学的理性假设。标准的“纳什均衡”表明提议者应该给出最小单位的钱,而将其余钱留存占有。但大量的最后通牒游戏并不支持这一观点,研究表明,通常的提议者占有的钱数在40%—60%之间,而在独裁者游戏中,提议者拥有对金钱的绝对分配权,因此依据纳什理论应当是全部占有。也有研究发现,独裁者给响应者的钱数大于理性预期(大于0),也说明公平和利他观念是影响决策的因素[9]。那么利他水平的高低是否影响分配游戏中的行为决策呢?
信息不对称在经济学上的概念就是在市场交易中,当市场的一方无法观测和监督另一方的行为或无法获知另一方的完全信息,或观察和监督成本高昂时,交易双方掌握的信息处于不对称状态。在对称性社会困境中,当被试拥有等同数量的初始资源时,在做出决策的过程中,他们倾向于遵循平均分配的原则,也希望别人遵循这样的原则[10-11]。在社会困境和利益分配过程中,如果博弈双方所获取信息一致,即信息对称的话,亲社会者和亲自我者都倾向于做出公平分配,而当信息不对称时,亲社会者更倾向于做出公平分配[12]。综上可见,利他程度和博弈双方的信息对称性都影响着公平决策,那么利他程度是否影响在信息对称和不对称中的决策呢?带着以上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分配数学题的方式考察提议者的不公平行为。
二、实验一:信息对称性对不同性别提议者行为决策的影响
(一)目的
通过操纵信息对称性,考察信息对称性因素对男女大学生分配行为决策的影响。我们假设:(1)不同性别的提议者的分配行为之间没有差异;(2)信息对称性能显著地影响公平分配。
(二)方法
1.被试
采用广告宣传招募被试,共得到80个被试数据,在预数据处理中,依据总反应均时±3个标准差删去4个异常被试数据,最后有效数据为76人,其中男生26人,女生50人,均身心健康,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色盲、色弱等疾病。
2.实验材料
通过E-prime 2.0软件呈现实验材料,实验材料为大小、色度统一的图片,每个图片刺激呈现上下两道数学题,每个阶段有80个图片刺激,其中40个图片刺激中题目是有难度差异的(上下两道题在演算时会有明显的时间差),40次作为控制条件,没有难度差异。实验中通过指导语暂停实验并改变实验条件。信息对称条件的指导语为:在实验过程中,由于不合理的操作,对方知道了你的个人信息且知道最后的奖励规则,在这种情况下请你继续分配。指导语呈现15秒后,允许按键进入下一步操作,以确保被试看到并理解指导语。在暂停过程中,由主试过来致歉说因为自己的问题透露了提议者的消息,使提议者更加确信分配的真实性,在实验结束后询问并剔除怀疑实验真实性的被试的数据。因变量为被试每次的选择(反应倾向)和反应时。
3.实验流程
在正式实验前进行练习实验(10次),确保被试熟悉分配规则,而后进行正式实验。实验过程的具体流程(见图1):每次图片刺激呈现前会有1 000 ms的注视点,而后呈现刺激材料(如果不进行按键则4 000ms进行下一个注视点,上一刺激作废),让被试按D或K键进行选择,如果按D键选择上面一题为自己的题目,则另一题分配给对方,如果按K键选择下面一题为自己的题目,则上面一题分给对方,实验进行到一半时反向调整按键方式,以避免按键反应。实验前告知被试选择完题目后将进行验算,以5分钟内答题数量和准确率高者为获胜条件,以此激活被试对简单题的选择倾向。考虑到实验中处理水平的特殊性,最终确定在实验中的两个处理水平按顺序依次为信息不对称、信息对称。
图1 实验流程图
(三) 结果
实验数据使用SPSS16.0分析,本研究中把在选择40个有难度差异的刺激时选择简单题分给自己的比例定义为提议者(被试)的反应倾向,反应时为相对应的分配过程中分配给每道题的时间。
1.不同实验条件被试的反应倾向(M1+SD1)和反应时(M2+SD2)描述性结果
对不同实验条件被试的反应倾向(选择简单题比例,以百分比表示,为计算方便,以下省略百分号)(M1+SD1)和反应时(M2+SD2)进行描述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信息不对称指导语下提议者的反应倾向为:75.46±25.78,反应时为:980.27±358.66;信息对称后提议者反应倾向为:63.55±25.39,反应时为:863.30±278.06。
表1 不同实验条件下提议者的反应倾向和反应时
实验条件NM1SD1M2(ms)SD2F信息不对称7675.4625.78980.27358.6612.242***信息对称7663.5525.39863.30287.068.184**
注:*表示在0.05水平显著,**表示在0.01水平显著,***表示在0.001水平显著。下同
2.不同性别提议者在不同实验条件下反应倾向和反应时差异
对不同条件下不同性别提议者的反应倾向和反应时数据进行描述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性别提议者的反应倾向和反应时
性别N不对称反应倾向(M±SD)对称反应倾向(M±SD)不对称反应时(M±SD)对称反应时(M±SD)男2669.90±29.5959.42±29.121086.14±409.47839.16±269.98女5078.35±23.3665.70±23.24925.23±319.86875.86±297.44t-1.265-1.0231.887-0.526
对不同条件下提议者性别的反应倾向和反应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在两种条件下,不同性别提议者的反应倾向(t=-1.265,p>0.05;t=-1.023,p>0.05)和反应时(t=1.887,p>0.05;t=-0.526,p>0.05)都不显著。因此在后面分析中不考虑性别差异,统一进行数据分析。
3.不同实验条件下提议者的反应倾向和反应时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对不同实验条件下提议者的反应倾向和反应时分别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反应倾向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为F=12.242,p<0.001,差异显著,反应时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为F=8.184,p<0.01,差异显著。
(四) 讨论
1.性别对分配行为决策的影响
由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可知,提议者性别与公平分配之间无显著差异,这与Grossman 和Shahid Razzaque的研究结果不一致[7-8]。在本次研究中性别并不在决策中起明显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的两种不同条件下,女生的反应倾向(选择简单题给自己的比例)都大于男生,这说明在分配游戏中女生比男生更具有不公平行为,这与Shahid Razzaque的研究结果一致。原因可能与分配内容有关,男生可能更精于计算,所以对分配可能更倾向于公平。在反应时上,女生反应时小于男生且不显著,说明女生在进行反应时可能会选择更快速的分配。通过事后调查,更多的女生通过视觉浅加工的方式,即看到位数少的题目就选择分配给自己,这样决策的原因在于女生有对自我计算不如他人的认知,而男生则更多地采用验算、心算的形式进行认知加工。这可能是在行为倾向上、性别上不存在差异而在反应时上存在差异的原因之一。在信息对称后女生的反应时要快于男生,可能是男生为了更大程度上保证公平,进行任务分配,即选择一道简单一道难题的形式,在认知加工基础上导致反应时减小。
2.信息对称性对分配行为决策的影响
对提议者在信息不对称和信息对称条件下的分配行为决策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反应倾向及反应时上存在显著差异。结合表1数据可知,在由信息不对称向信息对称转变后,提议者的反应倾向及反应时有了显著的改变,在反应倾向上,会显著减少分配简单题给自己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公平,而在反应时上也表现为反应时的减少。但我们认为在更大程度上应该是提议者在进行任务分配时更多带有认知成分,即以平衡分配结果的目的进行决策,在消耗认知资源的前提下,反应时变小。
三、实验二:信息对称性对不同利他水平提议者行为决策的影响
(一) 目的
不同利他程度的提议者是否会进行不同的分配行为,利他是否是个体影响公平分配的重要原因,不同利他水平的提议者是否会因为信息对称性条件的改变而产生相同的分配策略,即考察信息对称性对公平分配行为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假设,高利他水平的提议者相对于低利他水平的提议者会更公平地进行分配,且在信息对称后双方将表现相同的分配策略。
(二) 方法
1.被试
采用广告宣传招募被试,使用《利他行为问卷》测量其利他倾向,筛选后得到高利他组、低利他组被试各15人,其中男生9人,女生21人,均身心健康,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色盲、色弱等疾病。
2.实验设计
采用2(利他水平:高利他/低利他)*2(信息对称性:对称/不对称)混合设计。主要因变量为被试在分配过程中的行为倾向(选择简单题分配给自己的比例)和反应时。
3.实验程序
通过利他行为问卷的测量结果对被试进行高低分组,再进行分配游戏任务,步骤如下。
(1)测量利他行为
采用Matin的《利他行为问卷》,共10题,分别是“我会给陌生人指路”“我自愿担任志愿者”“我为贫困的人或灾区捐款”“在车上,我为站着的陌生人让座”“我帮助陌生人搬东西”“出入楼门时,我为陌生人开门”“如果售货员多找钱,我会指出来”“我帮助平时不熟悉的同学讲解作业”“我为孤寡老人干家务”“我愿意借钱给别人”,α系数为0.675。
(2)测量信息对称不对称下的行为倾向和反应时,同实验一。
(三) 研究结果
实验数据使用SPSS16.0分析,本研究中把在选择40个有难度差异的刺激时选择简单题分给自己的比例定义为提议者(被试)的反应倾向,反应时为相对应的分配过程中分配每道题的时间。
1.不同利他水平提议者的反应倾向和反应时描述统计及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对进行高低分组后的提议者在不同条件的反应倾向和反应时数据进行描述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不同利他水平提议者的反应倾向和反应时统计表
分组N信息不对称(M±SD)信息对称(M±SD)不对称反应时(M±SD)对称反应时(M±SD)低利他组1591.00±8.0676.33±20.831021.14±281.26975.81±244.75高利他组1572.67±31.0056.67±27.70900.41±416.42932.76±326.76总计3081.83±24.1366.50±26.07960.85±354.52953.96±284.53t2.217*1.495*0.9321.141
对不同利他分组提议者在信息不对称与信息对称条件下的反应倾向和反应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在两种条件下,不同利他组提议者的反应倾向(t=2.217,p<0.05;t=1.495,p<0.05)差异显著,决策分配的反应时(t=0.932,p>0.05;t=1.141,p>0.05)差异不显著。
2.不同利他水平提议者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反应倾向和反应时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以利他分组和信息对称性为自变量,反应倾向和反应时为因变量,对不同利他水平提议者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反应倾向和反应时分别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反应倾向方差分析结果为:F=15. 683,p<0.001,显著差异;反应时方差分析结果为:F=0.010,p>0.05,差异不显著。信息对称性和利他分组交互项均不显著(F=0.578,p>0.05; F=0.306,p>0.05)。
(四) 讨论
1.利他水平对提议者分配行为的影响
由表3可知,由《利他行为问卷》进行高低分组后的提议者在进行测验时,信息不对称和信息对称条件下表现为高利他组分配更少的简单题给自己(72.67<91.00;56.67<76.33)且差异显著(t=2.217,p<0.05;t=1.495,p<0.05)。这说明利他程度高的提议者更具有亲社会行为,也更兼顾公平,这与Dijk的研究具有一致性。反应时上则不存在差异,这说明不同利他水平的提议者并没有采用不同的认知加工方式,也从另外一方面证明了利他程度不同的提议者对公平决策的不一致性。
2.信息对称性对提议者分配行为的影响
由表4可知提议者行为倾向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为F=9.140,p<0.01,结果表明提议者行为具有显著差异,由表3数据(分配给自己的简单题比例从81.83%下降到65.33%)可知在信息对称后,提议者的行为倾向有了显著的改变,即分配更少的简单题给自己。证明实验处理有效且实验假设是正确的,信息对称会显著减少提议者的不公平行为,这符合研究假设;还证明在信息对称后进行公平分配的决策时会明显改善提议者的行为。这也很容易理解在部门政策的制定上公开、透明化并确定责任人后,行为决策的制定会更偏向于公平。
表4 不同实验条件下提议者的反应倾向和反应时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变异来源dfMS1F1MS2F2信息对称性13526.6679.140**105389.1371.252信息对称性*利他分组16.6670.01711.5170.000
四、总结
以上两个实验分别探讨了性别、利他水平和信息对称性对公平决策的影响,在进行分配数学题的实验任务上考察被试的公平决策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由金钱或者代金币带来的利益引起不公平行为的影响。但实验中也出现了额外的需要控制的变量,即不同被试的计算能力和计算速度是否会影响被试的分配倾向,可以以后详细考察。在本研究中,实验一关注性别在公平分配行为中的差异研究,男女之间在进行公平分配的行为上不存在差异,而反应时的差异的比较恰恰反映了男女在进行分配时具有不同的分配方式。这在验证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也说明在进行公平决策分配时,男女对刺激的不同认知加工方式会影响分配结果。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表明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不公平分配行为会转变为信息对称下的公平分配,说明了在本次研究中信息对称性对于提议者行为改变的重要影响。在进行决策时,尤其是在双方信息对称条件下,提议者的行为会更为公平,这也是决策平台要求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因,因为这一方面能够加大监督力度,另一方面能让决策者做出更加公平的提议分配方案。实验二中引入《利他行为量表》对利他行为进行探讨,分析表明在信息不对称和信息对称条件下高利他组的提议者都会比低利他组的提议者产生更多的公平行为,说明利他行为水平影响着公平决策,且利他行为高的提议者其决策更为公平。而在信息对称后,高低利他组差异仍显著,说明利他因素对公平决策行为的影响,而高低利他组中反应倾向的降低表明信息对称性因素对分配行为的影响。
综上可以发现,个体所具有的利他性是发生公平分配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而个体的性别并不能预测其是否产生不公平行为,情景变量信息对称性在公平分配行为中体现为对不公平行为的抑制,促使更多公平行为的产生。
五、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高利他水平的提议者在信息不对称时分配行为会更注重公平;(2)性别不同的提议者在分配过程中并不具有差异性;(3)信息对称性会显著地改变提议者的不公平行为,使分配变得更加公平。
[1] CRONE E A. Considerations of fairness in the adolescent brain[J]. Child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 2013, 7(2): 97-103.
[2] BARBALET J. Greater self, lesser self: dimensions of Self-Interest in Chinese filial piety[J]. 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ur, 2014, 44(2): 186-205.
[3] WANG Y, YUAN B, ROBERTS K, et al. How friendly is a little friendly competition? Evidence of self-interest and empathy during outcome evalu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physiology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Psychophysiology, 2014, 91(3): 155-162.
[4] 李玉洁.博弈游戏中社会关系类型对公平偏好的影响[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2.
[5] 洪慧芳,寇 彧,伍俊辉.大学生在社会困境中的公平决策: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28(5):487-494.
[6] 李爱梅,彭 元,李 斌,等.金钱概念启动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其决策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4,22(5):845-856.
[7] ECKEL C, GROSSMAN P. Chivalry and Solidarity in ultimatum games[J]. Economic Inquiry, 2001, 39(2): 171-188.
[8] SHAHID R. The ultimatum game and gender effect:experimental evidence from Pakistan[J]. Pakistan Development Review, 2009, 48(1): 23-46.
[9] FORSYTHE R, HOROWITZ J L, SAVIN N E, et al. Fairness in simple bargaining experiments[J].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1994, 6(3): 347-369.
[10] STEG L. Motives and behaviour in social dilemmas relevant to the environment[J]. Groningen:University of Groningen, 2003,6(3): 102-109.
[11] TIAN J J. Board monitoring and endogenous information asymmetry[J].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2014, 31(1): 136-151.
[12] VAN D E, CREMER D D, HANDGRAAF M J. Social value orientations and the strategic use of fairness in ultimatum bargaining[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004, 40(6): 697-707.
(责任编辑:金云波)
2016-07-18;收修日期:2016-09-2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2YJCZH080);安徽大学211工程青年科学研究基金项目(SKQN1020)
张友印 (1989—),男,安徽淮北人,硕士,研究方向为青少年社会适应及近红外技术应用;
蒋文明 (1982—),男,安徽肥东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幼儿心理、产品可用性研究、用户体验研究等。
B849
A
1003-0964(2016)06-002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