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态由来画不成
2016-11-28张晶青岛即墨天际专修艺术学校山东青岛266000
张晶(青岛即墨天际专 修艺术学校,山东 青岛 266000)
意态由来画不成
张晶
(青岛即墨天际专 修艺术学校,山东 青岛 266000)
摘要:本文从绘画人物意态神态入手,结合历史上毛延寿给王嫱作画的故事引申出当时历史人物对绘画技法及人物动态捕捉的理解,绘画中最难以表现的是人物的精神气质,精气神和动态的把握是需要高超的技法和艺术修养的,说毛延寿屈死,也不为过。
关键词:绘画;毛延寿;意态;画不成
绘画是一个很小的行当,尤其画模特儿更是一个很狭小的专业活动,但是历史上却常常或直接或间接地与一些大事件联系起来,甚至与宫廷扯上干系,毛延寿的故事就是一例。晋葛洪《西京杂记》载:“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小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娴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画工有杜陵毛延寿,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安陵陈敞,新丰刘白、龚宽,并工为牛马飞鸟众势,人形好丑不逮延寿……同日弃市,京师画工于是差希。”后人以此做了很多文章,演绎出很多故事。宋代王安石有诗《明妃曲》云:“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角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正史提到王嫱的故事,最早应该是《后汉书·南匈奴传》,但并未记录毛延寿等画工之事。《西京杂记》毕竟是杂记,晋代思想活跃,各种离奇古怪、仙道鬼神的故事也很多。记述西汉之事,真假难辨,所以后人对毛延寿索贿丧命一说多有存疑,我们也不妨作为故事听之。但不管怎样,这位毛延寿大师可是名垂青史了。透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还原出很多历史场景。首先,汉代的绘画已经很发达,分工已经很细。就专业而言,人物、牛马、飞鸟。就群体而言,上面提到的毛延寿、陈敞、刘白等应为京师大腕了。显然,毛延寿是当时公认最好的人物画画家。正因为如此,他才有资格成为宫廷画师。虽然称谓还是画工,但能够进出后宫而且直接与嫔妃见面、写真,地位是非同一般的了。在清代,《红楼梦》中写元妃省亲时,自己的父亲都不得见面,只能在帐外答话。郎世宁能获准为慈禧太后画像,也说明这位洋大腕受青睐的程度。
话再说回来。王安石以极大的同情在《明妃曲》中描述了王昭君的凄凄切切和汉元帝的懊恼悔恨,并因此也留下了千古名句“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诗中显然有为毛延寿鸣不平和反诘汉元帝之意:人的意趣和神态本来就画不出来的,驾幸嫔妃这样的好事,“官僚主义”到“海选”画像来定人,这就未免太荒唐了。到头来出了差错反倒迁怒于一介画工,甚至还要了他的性命,太冤了。王安石在这里没有肯定或者否定毛延寿做了手脚,而是委婉地表示了皇上器量太小了,甚至太没文化、太不懂艺术规律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道出了对有关绘画创作理论的一个见解——意态由来画不成。不过仔细思考,意态由来“画不成”还是“画得成”,还是并不那么绝对的。诚然,就这个事件的本身,王安石的话是对的。全凭一幅画像去看人,纵是“神笔”也不过是一个瞬间的静态凝固,不可能有动态的、全景的、全面的效果。至于遇上末流画工甚至是有意丑化以讹诈钱财的缺德之徒,那就更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但就艺术实践的角度观之,此话又未免失之偏颇。至少,在王昭君出现以前的那些皇上驾幸的妃子的意态肯定是“画成”了的,否则皇上不会选上她们。只是见了王昭君后意外发现美貌,给她打了一个最高分而已。这也不过是一个“印象分”,说不定还有“失去了的东西更觉可贵”的心理因素。另一方面,从更深层的意义言之,这句话实质上就是否定了绘画尤其是肖像画的功能和意义。事实上优秀的肖像画都应该是形神兼备的,这“意态”就是“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今中外很多人物画所描绘的对象的意态都是“画成”了的。敦煌彩塑中不少菩萨的意态刻画得楚楚动人,《蒙娜丽莎》的意态显然也是“画成”了的,就是这个微笑,不知引发了历史上多少人的遐想。当然,作为感情交往,还是亲历亲为更可靠。因为它需要有语言、动作等等交流。更何况欣赏“意态”本身就是很主观、很个性化的活动,各有所好、众口难调,非亲自观察体味不可。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有了感情,怎么样都是美的了。这里的“意态”已经超越“人形好丑”了。
历史上议论、演绎王嫱的故事不少。上述王安石《明妃曲》的后一半:“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古人大多塑造为一个受害者的形象。共和国时期诞生了曹禺的《王昭君》,王嫱已然一位自觉为民族团结做贡献的先进女性了。当然,毕竟是一两千年前的故事,后人再创造的自然都是各自所需要的“王昭君”了。
王安石不能算说错了,因为他还提到了一个常常被人忽略的问题,就是女人之美的层次。
女人之美分三层,下美在貌,中美在心,上美在态,也就是王安石说的“意态”。何谓“态”?如果一定要说的话,“态”就是味道,就是魅惑,就是修炼成精、源于自然的那么一股女人味儿——它是很难画来的!
以镜为镜,可以观女人之貌。女人漂亮与否,一照镜子便知,明明貌丑却自我感觉良好的女人,在镜子面前也知道,那纯粹是自己哄着自己玩。
以女人为镜,可以观女人之心。 女人应该善良,什么叫善良不好说,什么叫不善良却是可以界定的,一般说太爱算计的女人、尤其在不利己的前提下还算计的女人,大抵与善良无缘。
以男人为镜,可以观女人之态。 女人的美丽与魅力,女人说了不算,男人说了才算,尤其是阅尽人间春色的老男人说了才算,连皇帝老儿都被王昭君的美丽惊得老后悔了,看来昭君之美,确实美在“态”上。
貌美可描摹,心善可对比,唯有这态,却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言传尚且不能,何况画出来呢?
王安石这个案翻得有没有道理,看来“意态”难画,毛延寿是死得屈?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245-01
作者简介:张晶(1989-),女,汉族,山东省青岛,教师,研究生,青岛即墨天际专修艺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