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史编纂的问题与设想
2016-11-28陈强聊城大学山东聊城252000
陈强(聊城大学,山东 聊城 252000)
全球史编纂的问题与设想
陈强
(聊城大学,山东 聊城 252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众多史家的倡导和努力,全球史的编纂取得了长足进步,也为史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与成就并存的是仍然存在的问题:一是全球史的倡导者主要是来自美国及其文化认同的国家,二是依然没能处理好的欧洲中心论问题,三是宏大叙事和地区差异问题。为此,本文从全球化的两面性和采引不同国度的史家的观点的角度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三点对于编纂全球史的设想:一是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史学家交流或者与其合撰,二是培养来自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史学家,三是充分发挥口述史的作用
关键词:全球史;差异问题
一、全球史编纂的成就与问题
全球史的贡献主要在于:一是提出了社会空间概念。二是通过对较大的社会空间和期间发生的各种大规模的跨文化交流互动的运作的认可,为新一轮有关人类主体与大的框架的讨论提供里理论基础。三是处理世界史上的欧洲中心观的问题。
然而,全球史编纂体系仍然很不成熟,编纂理念莫衷一是,概念界定也众说纷纭。笔者在浏览了全球史的几部作品,发现全球史的编纂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全球史编纂理念的顶尖学者大多是美国人,而其追随者,也往往来自于认同美国价值文化的国家。而欧洲的学者,以及非欧美文化圈的学者,赞同全球史观且有世界影响力的史学家寥若星辰。或因笔者粗陋,然在所能觅得的书刊作品中实在难见一二。这可以看做是美国的一种价值渗透。这种价值渗透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美国奉行普世价值,认同交流开放和全球化。杰里-本特利就指出,“学习世界史,是在不同民族之间建立理解、尊重和交流的最好方式之一。”“学习世界史的第二个好处,就是让我们认识到人类经历中的一个显著特征,那就是世界各民族之间的互动”“学习世界史可以增进我们的理解”。本特利的设想无可厚非,毕竟“理解”和“尊重”通常都是褒义。
第二个问题是无法避免的欧洲中心论。全球史学家的确在克服欧洲中心论方面做了不少努力,但翻开全球史的著作,欧洲中心论依然挥之不去。从内容编排来看,斯氏的《全球通史》上册,用了绝大部分的篇幅叙述欧亚大陆的历史,而对非欧亚大陆仅用了不到40页,叙述便草草了事,而且放到的是最后一编。本书的下册欧洲中心论的痕迹同样明显。且看诸多章节的名字:第18章 西方扩张时的穆斯林世界,第19章 西方扩张的儒家世界,第20章 扩张中的西方文化: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等。这样看来,所谓斯氏自称的“站在月球书写的全球史”显然是不成立的。而《新全球史》中,第二十四章则题为“新世界:美洲和大洋洲”,这显然是欧洲的视角。而且本章最后的大事年表,也多是欧洲视角的各个殖民的建立和殖民者的战争。
第三个问题是,强调宏大叙事而忽略个例的发展。这显然是宏大叙事固有的缺陷。想要进行宏观统摄就不可能面面俱到。然而这种宏观统摄和忽略个例又总是站在类似的角度的。比如美洲和大洋洲诸国总是在宏大叙事的洪流中充当配角和被动者,比如斯里兰卡、津巴布韦和吉布提的情况鲜有提及。
二、关于编纂全球史的设想
全球史的编纂固然依旧充满缺陷,但全球史编纂的进步和贡献有目共睹,从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到本特利的《新全球史》,笔者试图挖掘出深藏在作品中的欧洲中心论的痕迹已经变得困难许多。而且,全球史的理念很值得称道,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社会空间内看问题,的确有利于解决国际问题和争端,促进各国间的理解。但是,诸位美利坚以及认同美利坚民族文化的学者们还是发觉困难重重,总是不够客观,总是摆脱不了原有框架。笔者以为,这恰是由于“只缘身在此山中”。一个美国人,站在非洲的视角解读非洲,和一位非洲学者站在非洲的角度解读非洲自然大不相同。所谓“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澳洲土著,安知其民果真野蛮无知?笔者有幸,曾参加过刘新成教授有关全球史的报告,期间讨教过刘教授是否有非洲人写的非洲史或者全球史,刘教授只云仅有一本美国学者写的关于非洲的口述史。
一是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史学家交流或者与其合撰。可能这些其他国家的史家学识难比诸位美利坚学者,理想也算不上崇高,但是,他们的视角是真正的其他视角,这种不同的思考和观察方式,无疑会对全球史的编纂大有裨益,全球史的包容性也会得到更好的展现。
二是培养来自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史学家。美国史学的发达有目共睹。而其他国家之所以没有名震全球的全球史学者,可能是技术原因。那么,对于诸位美利坚史家,为了全球史编纂发展,尽心培养几个肤色、民族、国别不同的史家会是有益的尝试。但必须指出,这种培养只是技术性的,必须尽量减少价值判断和观念预设的干预,否则这种培养便意义不大。
三是发挥口述史的作用。培养史学家需要时间,而且不能量化,投入和回报不一定会成正比。当下,想要写出更多元化的全球史最快的办法是利用口述史。诸位学者可以深入非洲和大洋洲,和当地人交流,让他们来讲述自己的历史,表达自己的看法。口述史的局限同样值得注意,一方面史家要在口述者叙述的基础上加以考证修正,另一方面口述史的运用时限也无法太久远。但是,只要能展现更多的立场,这种编纂叙写就是值得的。笔者相信,全球史要做的并不是要求全世界用一个声音说话,也不是禁止不同的声音说话。真正的全球史,应该是来自各个背景的人民都能参与的,真正能代表更多的社会空间的宏观历史。
参考文献:
[1][哥]葆拉·卡斯塔诺.世界历史在哥伦比亚和拉丁美洲(摘要).全球史评论第一辑,2008年
[2][意]里基·卡扎尼.世界史及反对意见:以意大利为个案(摘要).全球史评论第一辑,2008年
[3](澳)保罗·德阿西.历史的边缘:从太平洋视角重思世界史.全球史评论第一辑,2008年
[4](美)杰瑞·本特利.当今世界史概念.全球史评论第一辑,2008年
[5]庞中英 .另一种全球化——对“反全球化”现象的调查与思考.世界经济与政,2001 年第2 期
[6](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7](美)杰瑞·本特利 .新全球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7月
中图分类号:K8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289-01
作者简介:陈强(1989-),男,汉族,山东青岛人,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学科教学(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