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女子100 m栏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①
2016-11-28王逗
王逗
(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南京 210033)
我国女子100 m栏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①
王逗
(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南京 210033)
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体育事业也在逐步提升,我国运动健儿在赛场上闪耀国际,从第27届悉尼奥运会至今我国奥运奖牌一直处于前三位置,一举奠定了我国体育大国的地位。然而女子100 m栏方面一直是劣势项目,和欧美、非洲等强队相比具有明显的劣势。为了深入了解我国女子100 m栏存在的问题,该文对我国女子100 m栏项目现状进行分析,之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高相应的对策。
女子 100 m栏 现状 对策
女子100 m栏是由障碍跑发展而来,起源于17世纪英国。1932年女子跨栏正式进入奥运会比赛项目,起初距离为80m,到了1972年女子跨栏项目增加到100m,在100m距离放置10个高度为84 cm的栏架,除了起跑线到第一栏的距离为13m,最后一栏到重点线的距离为10.5 m,其它栏架间距均为8.5 m。在亚洲领域我国女子100 m栏一定的优势。但是在国际赛场女子100m栏赛场一直被欧美等国主导,我国在该项目的竞技水平和他们相比差距明显。从1972年至今国外顶级女子100 m栏成绩在12.70 s以内,尽管在90年代,我国100m栏也曾有过短暂的辉煌,1993年的全运会中张瑜在女子百米栏中取得了12.64s的惊人成绩,但是在以后的几年中,我国女子百米栏项目进入到了冰封期,国内很少有跑进13 s的选手,在今年8月份的里约奥运赛场上,我国田径运动员吴水娇在小组赛的成绩为13.03 s,没能顺利晋级。
1 研究方法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女子百米栏运动项目的现状,该文采取以下几种研究方法:(1)文献法。在网络或者图书馆内查阅我国女子百米栏的发展历程,并且查阅近年来世锦赛、奥运会女子百米栏项目的成绩以及我国女子百米栏的成绩,通过对比找出我国女子百米栏项目的不足。(2)访谈法。对退役运动员、现役运动员以及教练员进行访谈,让他们表达自己对我国女子百米栏发展的看法,通过他们的角度来认识我国女子百米栏的优缺点以及存在的问题。(3)实践调研法。对我国女子百米栏进行实地调研,记录他们的训练方式以及起跑、跨栏技巧。
2 女子百米跨栏的影响因素
2.1 运动员自身原因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百米跨栏项目的关键。和欧美顶级选手相比,我国女子百米栏选手的身体素质处于劣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爆发力。在女子百米栏项目的比赛中,通过观看比赛录像会发现,前3~4栏,我国选手和国外选手几乎没有差距,这表明在起跑方面,我国选手和世界顶级选手相当,但是到了4栏之后,我国选手与竞争对手的差距越来越大,这暴露出我国女子百米栏选手爆发力不足的缺点。(2)身高劣势。我国女子百米栏运动员的身高通常在1.65~172 m之间,而顶级运动员的身高在1.68~1.80 m。以里约奥运会为例,我国选手吴水娇身高为1.66m最终小组赛被淘汰,而前三甲均被美国队包揽,他们的身高都在1.75m以上。(3)技术不细腻。跨栏不仅需要过人的身体素质,还需要专业的跨栏技术,我国女子百米栏选手对跨栏节奏掌握不够娴熟,对全程控制力不够稳定。
2.2 教练员因素
任何成功运动员的背后都离不开教练的支持。在女子百米栏项目中,教练对运动员的竞技技巧进行指导的同时,还要帮助运动员缓解比赛压力。目前我国教练员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缺乏完善的训练体系。根据调查发现,首先我国女子百米栏训练不够深入,教练员没有形成完善的训练体系,尽管近年来我国也聘请国外的教练,但是当国外教练合同到期之后,其训练系统与训练方法并没有保留下来。(2)训练存在误区。在选手技能技术改造方面,没有对选手竞技缺点进行校正。同时,在训练中存在一定的误区,过于注重选手身体素养的提升,忽视竞技技术的改革。在选手竞技状态出现起伏的时候,没有对选手进行心理辅导。(3)缺乏外出交流机会。目前,我国教练员大多比赛进行学术交流,并且这个比例占据了90%左右。教练员交流方式过于单一,严重阻碍了我国女子百米跨栏项目的发展。
2.3 缺乏完善科研条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多先进技术被运用到体育训练中。专业的科研队伍与科研设备是提高选手竞技水平的关键。在训练过程中,科研队伍通过多架摄像机分别从多角度对运动员训练过程进行全方位拍摄。在训练过后,教练组以及运动员本人会认真观看训练录像,找出训练过程中的不足。尽管我国也建立了专业的训练科研队伍,但是这些科研队伍仅局限于国内一流运动员。因此,总参考文献
[1]Johannes B,Prins,Stephen O.Regulation of Adipose Cell Number in Man[J].Clinical Science,1997(92):3-11.
[2]Jean B,Mustapha M,Min K,et al.Recent advanc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besity,inammation,and insulin resistance[J].Eur.Cytokine Netw,2006(17):4-12.
[3]Bjorntorp P.Thrifty genes and human obesity:are we chasing ghosts[J].Lancet,2001(358):437-439.
[4]James A Levine.Measurement of energy expenditure[J].Public health Nutrition,8(7A):1123-1132.
[5]James A Levine.Nonexercise activity thermogenesis (NEAT): environment and biology[J].AM J Physiol Endocrinol Metab,2004(286):675-685.
[6]James A Levine,kotz.NEAT-non-exercise activity thermogenesis-egocentric and geocentric environmental factors vs.biological regulation[J].Acta Physiol Scand,2005 (184):309-318.
[7]邓士琳.武汉市女性体力活动及体力不足现状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1,27(10):1312-1314.
[8]Westerterp and Goran.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related energy expenditure and body composition: a gender difference[J].Int. J. Obes,1997(21):184-188.
G80-32
A
2095-2813(2016)12(c)-0242-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36.242
王逗(1993,5—),女,汉,江苏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