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国志》中的词语在旬邑方言中的留存

2016-11-28李启东

人间 2016年1期
关键词:三国志方言

李启东

(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三国志》中的词语在旬邑方言中的留存

李启东

(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摘要:《三国志》是我国一部重要史书,记载了我国东汉末年至西晋统一中国的历史。著作里头采用了一些词语在今天的旬邑方言中还在使用。文章通过对词语的搜集和分析,为方言的调查和研究提供一些资料。

关键词:《三国志》;关中西北部;方言

《三国志》是我国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家喻户晓的曹操等人在此书中就有记载。由于西晋王朝是建立在原来魏国的基础上完成统一中国的任务,因此,《三国志》以“本纪”的形式来记述魏国的帝王,记叙当时民族、方技、周边国家的文章也是放在《魏书》中,而刘备、孙权等蜀吴两国的君主则以“传”载之,《魏书》自然也就被排在了最前面。全书共65卷,其中,《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三国志》长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深受人们的好评。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系今天的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少好学,师从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后,陈寿历经10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

旬邑县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北部,东接铜川耀州区,北依甘肃正宁,南傍淳化,西临彬县。旬邑方言是指旬邑当地人及周边县与旬邑接壤的地方人口所使用的日常交际用语。由于方言的历史变化是很复杂,特别是这些词在古代旬邑的读音没有办法弄清楚,文章仅就《三国志》在旬邑方言中使用并有古义的词语摘录一些加以分析。《三国志》是一部著名的史学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语言百科书。作者在书中准确把握人物和事件,以极其精当形象的词语进行描绘和概括,极尽语言复杂多变之能事。其中,采用了如“让、尝、祚”词语,这些词语还在旬邑及其周边地区的方言中运用,反映了古代著作中的词语在当今社会方言中较为旺盛的生命力。

一、让

《三国志•武帝纪》:“太祖责让之,因为谋曰:‘诸君听吾计,使勃海引河内之觽临孟津,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全制其险;使袁将军率南阳之军军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高垒深壁,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1]P5“让”,古作“讓”。《说文》段注:“讓,相責讓。从言襄声。人漾切。”《邯郸市文化志.方言》云:“让,责让。”[2]P273《广韵•漾部》:“讓,责讓。”《汉语大字典》:“让,责备,谴责:“二世使人~章邯。”《汉语大字典》:“让,责备,谴责:“二世使人~章邯。”

在关中西北部的旬邑、淳化等地,“讓”一词被广泛用在日常生活中,它就表示责备、责骂的意思。如,“我不能晚上在外面不回家了,要不然我妈就会讓我啦。”另外,人们会把“吵架”说成“讓仗”。这个词在中老年人群中使用较多,在青少年当中很少被运用。

二、尝

《三国志•后妃传》:“周人上推后稷,以配皇天,追述王初,本之姜嫄,特立宗庙,世世享尝,周礼所谓‘奏夷则,歌中吕,舞大濩,以享先妣’者也。”[1]P99《说文》段注:“尝,口味之也。引伸凡经过者为尝。未经过者为未尝。从旨。尚声。市羊切。十部。”《汉字密码》:“‘嘗’,上部均为一个“尚”字,源自躺到在地的女人,在此用作男性的性伙伴或男性家中的女性亲属;下部为“旨”,在此表示用匕勺送到口,让女性品尝美味……小篆承接金文,楷书一脉相承,写作‘尝’。”[3]P626《广韵•阳部》:“尝,试也,曾也,说文亦作口味之也,市羊切。”《汉语大字典》:“尝,辨别滋味:尝食。尝新(吃新收获的谷物或应时的果品)。尝鲜。品尝。卧薪尝胆。”

三、祚

《三国志•钟繇华歆王朗传》:“时屡失皇子,而后宫就馆者少,朗上疏曰:‘昔周文十五而有武王,遂享十子之祚,以广诸姬之胤……’。”[1]P251《说文》:“祚,福也。从示乍声。徂故切,臣鉉等曰:凡祭必受胙,胙即福也。此字後人所加。”《广韵•暮部》:“祚,福也,禄也,位也,”《汉语大字典》:“祚,福,赐福:天~。福~。”

在关中西北部的旬邑等地,“祚”一词读音与普通话读音基本相同,只是音调重了一些,主要用在与祭祀祖先方面。宗法制在我国确立时间已久,虽然人们的观念在更新,但是这些习俗还是在农村较为完整地保留。从祖父之祖父一辈算起,至祖父之孙一辈,总计经历了5辈人,诸孙子从自己一辈往上推求,只要有一个祖父之祖父,那么他们及往上的兄弟,叔父等就是一大家子人,即所谓的“自己人”。对于祖父的祖父以上的弟兄的家族,人们习惯上称他们为“老祚子”。这些人在红白喜事时一般不会被通知的。

四、饥

《三国志•刘司马梁张温贾传》:“久之,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时岁大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解业。”[1]P282《说文》在古代,“僟”和“饥”两个字,后来简化汉字统一为“饥”。《说文》:“饥”,穀不孰为饑。从食幾声。”《广韵•脂部》:“饥,饿也,居夷切。”《汉语大字典》:“饥,饿:~饿。~民。~驱(旧指为衣食而奔走)。~餐渴饮。~寒交迫。~不择食(喻急需的时候顾不得细加选择)。画饼充~。”从上述释义中可以看出,“饥”的意义是经过了变化的,由上古时的“收成不好”转变为《广韵》时代的“饥饿”义,往后一直用这个释义了。《汉语大字典》将上面提到的两个义项都收录进来了,还是以“饥饿”意义为主。

在关中西北部的旬邑等地,“饥”被广泛用在日常生活中,它就表示饿、饥饿的意思。一般情况下,人们不会说“饿”,而是说“饥”。这一现象在成年人当中使用非常普遍。人们在说“饥”时还会带上副词“太”。西安、渭南方言会经常把“太”放在“饥”的后面,而咸阳市的旬邑、彬县、永寿、淳化方言中则与之相反。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儿童一般会说“饿”,出现了文白异读的现象。

五、壅

《三国志•武文世王公传》:“魏氏王公,既徒有国土之名,而无社稷之实,又禁防壅隔,同于囹圄;位号靡定,大小岁易;骨肉之思乖,《常棣》之义废。为法之弊,一至于此乎!”[1]P335《黄帝内经灵枢白话解》:“所谓以决溪壅,经络大通,阴阳[得]和(得)者也。”[4]P429《说文》无此字。《广韵.•锺部》:“壅,塞,於容切。”《汉语大字典》:“壅, 堵塞:~塞。~滞。~蔽;用土或肥料培在植物的根部:~土。~肥。

在关中西北部的旬邑等地,“壅”不只是具有“塞”义,还具有“用土或肥料培在植物的根部”这一个义项。因而被广泛用在日常生活中。在当地,人们睡的是土炕,傍晚时分都要“点炕(用柴草等作为燃料塞进炕洞当中作为燃料,以保证温度,也叫‘救炕’。)”。烟囱塞住时就会说“烟囱壅住啦。”其他类似“阻塞”的义项都会说成“壅”。此外,由于当地以农业为主,农事方面的词语就比较多。“壅”也就有“用土或肥料培在植物的根部”的意思。人们除了夏秋季节外,其他时间都会缺菜吃,而夏秋季节的菜又不能立即吃光,人们就会采用好多办法将菜加以存储。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壅葱”。其他的蔬菜要么埋进地窖,要么腌制起来。

六、巷

《三国志•王卫二刘傅传》:“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1]P357《说文》无此字。《广韵•绛部》:“巷,街巷,胡绛切。”《汉语大字典》:“巷,胡同,里弄:小~。陋~。穷~。~陌(街道)。~战(在城市街巷里进行的战斗)。穷街陋~。”

七、逮

《三国志•王卫二刘傅传》:“昔伯牙绝弦于钟期,仲尼覆醢于子路,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也。诸子但为未及古人,自一时之俊也。”[1]P360《说文》:“唐逮,及也。从辵隶声,徒耐切。”《说文》段注:“唐逮,逗。及也。唐逮双声。葢古語也。释言曰。遏遾逮也。方言曰。东齐曰蝎。北燕曰噬。逮通語也。从辵。隶声。隶部曰隶,及也。此形声包会意。徒耐切。古音在十五部。”《广韵•代部》:“逮,及也,徒耐切。”《汉语大字典》:“逮, 到,及:力有未~。”

在关中西北部的旬邑等地,“逮”保留了“及”这一意义,被用在日常生活中,主要存在老年人当中。因此,使用范围越来越小。这个词经常会与“机会”等比较难遇又是人们所希望的事物搭配。老年人经历了民国的黑暗,能活到现在他们经常会说:“逮了共产党的好政策,现在吃得好多了。”这一方言词就很好地保存了古义。由于其使用人群在逐渐减少,估计在不太长的时间段里它就会消失。

《三国志》是我国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在文学史、史学、语言学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其中收录了一些到现在还在使用的方言词。这对于方言词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宝藏。

参考文献:

[1]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赵心銮,李东方,郑天宇.邯郸市文化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4.

[3]唐汉.汉字密码[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郭霭春.黄帝内经灵枢白话解[M].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李启东(1989—),男,汉族,陕西咸阳人,现为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藏双语及方言研究。

中图分类号:H1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002-02

猜你喜欢

三国志方言
方严的方言
方言
称象
大话三国志
哪些方言有利于经商
方言文化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
试析陕西方言中的[]与大同方言中的
有一个讲方言很重的老师是种什么体验?
《三国志演义》的“知遇”之感
言过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