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是保留还是摒弃
——对“超量恢复”质疑学说之反思

2016-11-28刘海军

体育科技 2016年5期
关键词:超量机能机体

刘海军 王 锦

(1.昭通学院体育学院, 云南 昭通 657000; 2.云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31 )*

是保留还是摒弃
——对“超量恢复”质疑学说之反思

刘海军 王 锦

(1.昭通学院体育学院, 云南 昭通 657000; 2.云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31 )*

随着运动训练理论的不断发展,三十多年来,“超量恢复”原理一度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质疑和批判,质疑声音也不断强烈。针对专家学者所提出的质疑和批判进行反思与论证,运用文献资料法及逻辑分析法等方法研究发现:更多的科学实验数据支撑了“超量恢复”现象解释整个机体不同器官和系统复杂适应机制;“超量恢复”是在一定负荷范围内给予“平台现象”及人体能力极限的解释;训练实践中,应将“超量恢复”及其它训练理论加以合理的综合应用,要辩证的去看待“超量恢复”,而非“一棍子打死”。

超量恢复;质疑;反思;辩证

“超量恢复” 1977年雅克夫列夫首次在其专著中提出之后,这一理论就被广泛运用到运动训练与体育健身,成为指导竞技体育训练和体育健身的“经典理论”。时至今日,“超量恢复”一直在运动生理、生化以及训练领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2]。三十多年来,此原理也一度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质疑和批判。那么,“超量恢复”到底适不适合指导运动训练实践?其理论具不具备科学性和合理性?笔者查阅了大量的文献,结合对“超量恢复”的再认识,就“超量恢复”所遭遇的质疑提出见解,以期对“超量恢复”今后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

1 反思一:单一超量恢复的现象不能解释整个机体不同器官和系统复杂适应机制,缺乏足够的科学实验数据支撑?

运动员竞技能力是由体能、技能、战能、心理1以及智能构成。按照项目本质特征,不同运动项目具有不同的主导因素。对于体能主导类项目体能是主导,而对于技能以及技战能主导类项群来说,体能是基础和保障[3],因此发展体能将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运动员的体能水平集中表现在力量、速度和耐力三种基本运动素质,以及三者之间的各种组合性运动素质,人体的形态及机能是决定其运动素质水平的基础条件[3]。因此,通过训练效应改善人体形态及机能,进而提高素质发展体能是训练的主要途径和目的。

有学者提出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是“整体调整”[4]或者“适应机制”[2]的结果。笔者认为两者与“超量恢复”并不矛盾。“整体调整”是机体通过各器官机能和系统能力整体的协调统一,发挥出机体的最大能力,是从宏观上对机体能力的概括和解释。运动训练中,即使“大脑皮层的相关神经回路,得到了重组和改造”[4],也仍然需要各组织、器官和系统地支撑和配合,而无论各器官机能还是系统的协调体现都需要更微观的因素(肌肉、神经等,抑或是糖元、蛋白质、激素等)来参与,在机体中枢和核心的指令下,达到整体协调最佳状态。这与“结构决定功能变化,能源物质增加意味着结构在改变。以及某个系统中单个要素的增加,子系统就发生变化,对结构也产生了作用。”的论断不谋而合[5]。而对“适应机制”学说,已有研究证明其与“超量恢复”的一致性:系统的训练能使机体有序状态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变化,这种适应正是超量负荷引起超量恢复的结果;是体内矛盾运动推动机体体能发展的反映,使机体不断产生新的代谢适应。因此,由超量负荷引起超量恢复,正是一次增强体质,提高运动能力的波动[5]。“超量恢复”原理也正是从微观的角度通过能源物质的增加对各器官机能及系统能力提高做出的解释。

然而,不能仅以机体单一的肌糖元超量恢复的现象来解释整个机体不同器官和系统复杂适应机制,解释“超量恢复”最有力的证据仍然来自对动物和人体在负荷下肌糖原储备变化的实验结果,而在其它一些对运动能力也起有重要作用的指标或因素方面还没有足够的证据[2]。

随着科学理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科学实验数据有力地支撑了“超量恢复”学说。高强度的训练方法完全符合超量恢复两个特点:肌肉收缩的强度越大,能量物质的消耗越多;在一定范围内,消耗越多超量恢复越明显。如果强度过大,将导致恢复过程的延缓[6]。

Hooper等对27名游泳运动员100米和400米项目进行成绩测试,首先经过4周大强度训练后,再通过1~ 2周的赛前减量恢复训练,发现2周后运动员的游泳牵拉力等指标明显提高,且运动员疲劳感下降[7]。Gibala对8名有训练经验的男性受试者进行了3周肘屈肌的随意收缩力量训练,减量恢复后在8天之内肌肉低速收缩量得到提高[7]。金雯等对成年S.D雄性大鼠快进行速力量训练,经6周减量训练发现,80%强度的减量训练后最大等长收缩力相对值呈先下降后回升直至超量恢复的趋势[9]。Trappe对高水平游泳运动员 21天的赛前减量训练进行了测验,研究发现,在游泳橙和游泳池中运动员肌肉的功率增加17%和13%,运动成绩提高4%,Ⅱa型肌纤维面积增加了11%,Ⅱa单肌纤维收缩功率增加了近2.5倍[7]。Costill研究发现,游泳运动员减量过程中成绩的提高伴有上肢功率的增加,并认为上肢功率的变化是减量引起成绩提高的部分原因[7]。

Sheplay发现,高强度低训练量后,肌肉柠檬酶合成酶活性明显增加,肌糖元浓度、血液量均明显增加,力量也增加了,血容量的这种积极性变化有利于血液的运输功能[7]。Zavorsky研究认为,由于有氧训练引起血容量和压力反射功能的增加等自发的外在因素以及窦房结电生理特性的改变和b-肾上腺素受体数量和密度改变等非自发的内部因素引起的最大心率的提高[7]。Coyle的研究发现短期停止训练时,也存在运动中心率增加现象[7]。Neary等对耐力性自行车运动员在赛前减量训练后研究发现,肌糖元水平、肌肉氧化酶活性和蛋白质含量增加,在亚极限强度保持的最大功率方面,通气阈对应的输出功更高,最大摄氧量显著增加,由此说明,肌肉氧化酶活性和肌糖元水平以及通气阈对应的输出能力发生了适应性改变,从而影响了实验室测试成绩[7]。

因训练阶段运动员的自由基和抗氧化应激水平关系到其机能状态和疲劳恢复水平。Volloard研究了在超量负荷和赛前减量过程中运动氧化应激,结果发现,通过赛前减量训练运动成绩得到了明显提高[7]。Mujika通过对8名游泳运动员12周的高强度训练和4周的减量训练后发现,训练中的非性激素睾酮结合球蛋白NSBT/皮质醇C的比率与训练量显著相关(r=0.82),比赛成绩在高强度训练中有轻度下降(0.52±2.51%,NS),但在赛前减量期有提高(2.31±1.69%,P﹤0.01),在高强度训练中和减量期成绩的变化与总睾 TT/皮质醇 C比率变化相关(r=0.77,r=0.76),这些结果表明大强度训练和减量训练中激素水平的变化与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变化明显相关。一般总睾TT代表合成代谢水平,皮质醇C代表机体的分解水平,而 TT/C的比值则较好地反映出机体是合成代谢抑或是分解代谢的优势。很有可能减少训练量提高了机能体合成代谢激素水平,增加了机体的能量贮备,改善了机体的应激状态,提高了运动成绩。同时还发现,运动员在采取三周10%~40%的减量恢复训练后,减量越多运动成绩越好[7]。

通过以上科学实验数据的证明,无论是肌肉的力量、功率、肌纤维面积,还是血容量、通气阈对应的输出功率以及激素水平的增加均对运动员机体能力和运动成绩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虽然以上证明不能完全涵盖机体中的所有微观因素对机能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但至少可以证明,通过减量恢复,运动员所测得的指标出现了超量恢复,促进了运动成绩的提高。从而也否定了前期许多专家学者认为的“只有单一的肌糖元的增加提高了机体的机能缺乏足够的科学实验证据”的论断。人体是个复杂的系统结构体,各系统的构成是由若干组织、器官所构成,而各微观因素又构成了组织和器官,通过微观因素的改变,促进了组织、器官以及系统地发展。“超量恢复” 正是“由于运动训练引起超量恢复效应,使得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成为可能并为之奠定了物质基础。[10]”且“超量恢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它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提高的物质基础。[11]”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进步,相信会有更多的科学实验数据证明“超量恢复”存在的合理性。

2 反思二:“超量恢复”学说忽视了机体能力的保持和在不良刺激下的下降,且没有给出人体能力的极限?

有专家学者认为“超量恢复”不能解释运动训练“平台现象”产生的负面影响。他们认为,人体机能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需通过后天的训练效应挖掘人体的潜能,使其机能能力接近“极限”。这种“极限”的挖掘是建立在对已经具备的机能储备的认识和挖掘的程度基础上的。“超量恢复”给出的解释是运动员的机能经过科学的训练就有可能出现持续增长的趋势,无法给出人体机能的极限解释[12]。甚至有学者认为:长期以来,我国许多教练员受到超量恢复学说的影响,“高水平运动员训练的特征集中体现在‘大运动量’和‘高强度’,负荷越大训练成绩越好;训练中,当运动员成绩出现停滞(平台现象)时,教练员首选增加训练的负荷量和强度,试图通过负荷的增加得到更高的超量恢复,反复试探运动员的生理极限。[13]”

运动训练“平台现象”的出现是机体对运动训练产生了训练适应。运动能力的提高就是通过不断增大运动负荷的刺激与适应所形成的累加效果来实现的。超量恢复的出现是以负荷为条件的,但负荷必须控制在一定的生理范围之内,否则不但不能产生超量恢复,反而使机体转入病理状态[14]。人体是个复杂的系统,此种现象的发生并不能说明是受“超量恢复”理论的误导,而是“教练员没有处理好运动量与强度及其一些隐性训练因素之间的关系而造成的。[5]”“超量恢复”是“在一定范围内负荷消耗过程越激烈,超量恢复也越明显。但过大的负荷与消耗不仅无法产生超量恢复,反而会延长恢复时间。[15]”因此,教练员应该合理分析产生“平台现象”的原因和机制,及时调整修正训练内容及负荷,在一定的生理范围内进行调整,而不应该无限制的施加负荷。甚至可能还存在对“超量恢复”学说字面意义上的误解,认为“超量”是“负荷”的超量。对于运动员出现“平台现象”,需通过无限度的更大负荷刺激来解决,这是对“超量恢复”的误解,而非“超量恢复”学说自身存在的问题。“超量”是能源物质和器官、系统机能水平的超量,而非“负荷”的超量。

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是通过系统地、科学地训练产生训练效应不断叠加的结果。训练中,需要通过众多运动训练理论的综合运用,不断实现运动训练目标。如果训练中运动员出现成绩 “平台现象”,以及运动员不良状况的反映,都应通过“状态诊断”及时发现,不断调整修正训练计划、内容、负荷量度等,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手段、不同的负荷及其消耗的不同能量物质所产生的超量具有异时性特点,采取积极性的恢复手段,加快肌肉代谢物的清除和氧气及营养物的供应,促进能源物质的再合成,加速疲劳的消除[15]。 “平台现象”与“超量恢复”并不矛盾,有效地将它与其它理论相结合,完全有希望攻克运动训练“高原现象”这一运动训练中的“难题”[14]。

“运动竞赛不再是单纯的技战术比赛,而是集体能、技术、战术、营养和心理等融为一体,以科技为主导的综合产物。这就要求教练员要有清醒的头脑和渊博的知识,对运动员的有关训练指标进行‘会诊’,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不要盲目地进行大负荷的训练,如果片面地将运动训练中的消耗与恢复过程简单化,显然与客观规律相违背。[14]”因此,训练中,应辩证的看待“超量恢复”的真理所在,合理的去应用“超量恢复”。

3 结语

“超量恢复”自提出已经历了三十多年,“超量恢复”原理对竞技体育运动训练以及大众体育健身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超量恢复仍然是指导运动训练的重要理论基础”[14]。然而,随着对超量恢复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大,“超量恢复”原理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否定和批判。然而,更多的科学实验数据否定了“超量恢复”不能以单一的肌糖元作为解释机能提高的论断;是“超量”而非“减量”的能源物质提供了机体能力提高的物质基础;训练中,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运动训练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综合应用众多训练理论,在一定的负荷范围内予以充分的理解、认识和应用“超量恢复”,要辩证的去看待,而非“一棍子打死”。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点拙见,旨在抛砖引玉,以期为繁荣运动训练理论“增砖添瓦”。

[1]Jakow lew N.N.Sportbiochemie[M].Barth, Leipzig,1977.

[2]陈小平.运动训练的基石-“超量恢复”学说受到质疑[J].首度体育学院学报,2004,12(4):3-7.

[3]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8:23.

[4]茅棚.论超量恢复[J].体育与科学,2013,7(4):3-4.

[5]徐大成.超量恢复理论受到质疑的几点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9(3):68-69.

[6]牛英鹏.体力波”与“超量恢复”的一致性[J].江汉大学学报,1995,6(3):85-86.

[7]周越,王瑞元.赛前减量训练生理机制研究进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1,45(10):47-50.

[8]李英民,张锁旺.对物质能量说的探讨[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1999,12(4):86-89.

[9]金雯,王煜.减量训练对大鼠骨骼肌最大等长收缩力的影响[J].体育学刊,2006,3(2):66-68.

[10]韩丹.关于训练学研究的几点浅见—茅鹏学术研究座谈会书面发言[J].体育与科学,2006, 27(4):19-21.

[11]焦芳钱,黄景东,李焓铷.运动训练理论争议性问题探析[J].体育学刊,2007,11(8):96-99.

[12]赵喆,李立等.运动训练中超量恢复训练理论研究进展[J].科学教育,2008(3):116-118.

[13]顾勇.对传统超量恢复训练理论的再认识[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21(1):90-91.

[14]张宏磊,刘建立,王凤阳.运动训练“平台”现象与超量恢复理论的再审视[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7(4):88-90.

[15]王尼.人体机能恢复与超量恢复[J].长江职工大学学报,2000,12(4):42-43.

Whether to Keep or Abandon——Reflection on Questioned the Theory of "Excess Recovery"

LIU Hai-jun, et al.
(PE Institute of Zhaotong University, Zhaotong 657000, Yunnan, China)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ports training theories than 30 years, "Excess Recovery" principle was questioned by many experts and criticism, questioning voice also been strong.In this paper, questions and criticism raised by experts and scholars to reflect and demonstrate, through the use of literature and logic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 the study found that more scientific experimental data support the "excess recovery" explain the entire phenomenon different organs and systems complex adaptive mechanisms of the body; "excess recovery" is given "platform phenomenon" and the limits of human ability to explain within a certain load range; training practice, should be "excess recovery" and other training theory to be reasonable integrated applications, to be dialectical to treat the "excess recovery" rather than "beat him to death."

excess recovery; question; reflection; dialectical

刘海军(1974-),山东沂水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超量机能机体
心流体验对于运动员体能超量恢复的研究综述
奶牛瘤胃健康、机体健康和繁殖性能的关系
这样做,轻松赶走坏情绪
加压训练对人体机能的影响研究
邓俊峰作品选
饲粮锌在畜禽机体中的作用
浅析12V240ZJB柴油机碾瓦烧轴
每月新鲜
刑法机能新探
用加法自诊甲状腺机能亢进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