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与农业合作化思想

2016-11-28董作芳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人间 2016年4期
关键词:意义思想

董作芳(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毛泽东与农业合作化思想

董作芳
(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从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开始对中国农村建设道路的探索,形成自己的农业合作化思想,基于这一思想,于建国以后开展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对中国农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本文论述了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的形成发展,并阐述了与邓子恢、刘少奇二人有关农业合作化思想的不同观点。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的历史地位与意义也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分歧;意义

一、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

毛泽东从中国革命实践中,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从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的具体实际出发,不断寻找中国农村出路,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农业合作化思想。基于这一思想,于建国以后开展了农业合作化运动,作为三大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农村以及中国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当然,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与其他领导人产生分歧,并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出现了一些失误,但这一运动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

有大量学者对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的形成演变进行了研究。产生了不同观点,陈卫东认为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萌芽于大革命时期,形成于土地革命时期,成熟于抗战时期,进一步发展完善于解放战争时期,建国后实践并成型时期。而李禄俊则认为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萌芽于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时期,形成于抗日战争时期,发展于解放战争时期,成熟于建国以后。当然还有一些学者有不一样的认识。

(一)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萌芽:大革命时期。

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中,毛泽东认为农民问题是“帝国主义、军阀、地主阶级等人为压迫问题”和“与水旱天灾、病害虫害、技术拙劣、生产减缩等天然的压迫问题”。[1]显然,毛泽东认识到到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毛泽东通过研究注重把农民组织起来并且保护农民的自身利益。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毛泽东把组建农会看作是“农民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其发展是“使农村造成大革命的原因”。[2]毛泽东谈到“合作化,特别是消费、贩卖、信用三种合作社,确是农民所需要的,可使农民免除地主奸商的高利盘剥。”[3]这是他首次提到合作社。在这之后,毛泽东对合作社的认识开始上升到了政治高度。因此认为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在大革命时期开始萌芽。

(二)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形成:土地革命时期。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对农业合作化的认识前进了一步。建立革命根据地后,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军事围攻和使根据地物质短缺 ,又因战争需要抽取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导致根据地劳动力、农具不足。在这样的状况下,农业生产被摆在了了经济建设的重要位置。因为此时“不但需要解决最重要的粮食问题,而且需要解决衣服、砂糖、纸张等项日常用品的原料即棉、麻、蔗、竹等的供给问题。”[4]。提出经济工作要“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工业生产,发展对外贸易和发展合作社。”[5]因此,应大规模地发展合作社经济。此时毛泽东对合作社的认识已从流通领域上升到生产领域,已经看到了合作社经济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但因为这一时期党中央照搬了苏联经验,提出了发展集体农庄“要在国有的城市大工业领导之下,去进行集体的农村经济,发展合作社,经过合作社而使数千万农民经济与城市的社会主义工业经济相联合。”[6]的“左”倾主张,毛泽东对这一错误主张进行了坚决反对。毛泽东明确指出党的土地革命路线错误来源于对实际情况的认识路线错误。毛泽东的这些观点不仅阐述了当时中国实际条件下组织集体农庄的危害,而且为农业生产提出了正确方向即组织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社。

(三)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成熟时期:抗日战争时期。

据统计“在抗日战争期间,根据地的农业受到很大破坏。根据晋察冀边区8年的损失统计,8年中人口死亡数高达709899人,烧毁房屋2566659间,损失耕畜630222头,损失农具26221357件,损失粮食13322209158公斤”。[7]在当时的情况下,毛泽东提出要克服当前的困难,就需要把抗日根据地的农民组织起来。毛泽东认为,在中国要消除广大农民贫困落后的状况,必须实行合作化的方式。这是因为:建设农业合作社,处于分散状态的个体小农可以进行合作生产,“劳动互助提高了农业劳动的生产率”。

抗战时期,毛泽东发表了《论合作制》、《组织起来》等文章,对农业合作化理论进行了全方位阐述。至于如何过渡到集体化,毛泽东在《组织起来》中指出“依据列宁所说,就是经过合作社。在边区,我们现在已组织了许多的农民合作社,不过这些目前还是一种初级形式的合作社”。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各种农民互助合作经济,发展生产以支持敌后抗日。

这一时期的农民合作社在内容以及形式上较之前的大革命时期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毛泽东合作社的中心由的流通领域完全转移到生产领域之中了。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智能电网的继电保护技术也慢慢的向智能化、自动化以及网络化方向不断的发展,这也对继电保护装置的控制和测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要达到信息数据一体化。

(四)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发展成熟: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着眼于政治经济大局,把农业合作化经济放在了更高的地位。,对合作社经济的重要性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和发展。

1949年6月,他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毛泽东对合作社有了更深的理解,加强了合作社在向社会主义过渡中的重要性。毛泽东还充分认为到,合作社经济的发展是长期而艰苦任务,必须一步步建设。这一时期,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既是对他以往思想的总结,又为建国后认识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二、毛泽东与邓子恢农业合作化思想之比较

农业合作化后期,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合作化方针的认识上以及农业合作化速度问题上毛泽东、邓子恢产生了分歧,分歧集中体现。

(一)毛泽东与邓子恢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问题的分歧。

在1955年后,毛泽东对国内合作化运动作了过高的估计,片面强调生产关系的反作用,还认为互助组和初级社已经不利于目前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应当建设高级农业合作社。而忽视了客观规律,一味的提高合作社的规模和程度,超越了我国当时农村实际的生产力水平。

邓子恢坚持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认为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提出,“我们是在小农经济基础上搞工业化,可以想见真正使合作社增产,那是很费劲的。……认为只要插上社会主义旗帜就增产了,那就不是唯物论”因此,在毛泽东提出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时,邓子恢坚持发展农村生产力只有与我国农村实际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才行得通。

(二)毛泽东与邓子恢关于合作化方针的分歧。

在农业合作化后期,毛泽东提出“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认为“使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速度相适应”他主张太慢太集都不可取,可是毛泽东重点强调了“积极”、“前进”上。邓子恢则有不同观点,认为我国农村实际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中国还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目前各地区间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平衡,而且农民的思想觉悟不高。因此,合作化运动要稳步前进,不可冒进求成。毛泽东却把邓子恢的正确观点看作右倾保守主意,对其进行批判。

三、毛泽东与刘少奇农业合作化思想之比较

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刘少奇就如何开展农业合作社运动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二人在农业合作化与农业机械化的关系问题、农业合作化实施的方式和时机等问题也存在争论。

(一)关于山西办农业合作社的问题。

在土地改革后,山西省也出现了中农化趋势,互助组出现了涣散、解体的状况。刘少奇支持华北局提出的把互助组上升为农业初级合作社,他提出“企图在互助组内逐步地动摇、削弱直至否定农民的私有财产,走向农业集体化。这是不可能的,是改良主义”。毛泽东则支持山西省委的观点。他认为既然西方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一个工场手工业阶段,即尚未采用蒸汽动力机械,而依靠工场分工以形成新的生产力阶段,则中国的合作社,依靠统一经营形成新的生产力,去动摇私有制基础,也是可行的。

(二)关于农业合作化与农业机械化的问题。

在农业合作化的农业机械问题上,刘少奇提出:“有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和帮助,有了工业的国有化和土地的国有化,然后才能集体化,才能供给农民大量的机器,这样农业才能普遍的集体化。刘少奇表示在农村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不要盲目进行农业生产合作社建设。刘少奇主张在机械化的基础上完成合作化。对于这个问题,毛泽东有不同意见,但他认为,中国要实现工业化和农业机械化需要很长时间,没有农业机械也可以进行合作社建设。而且一些大的农业机械只有在形成大规模的农业合作化经营的基础上才可以使用。

四、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的历史意义

从大革命时期开始,毛泽东对中国的农业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思考,形成了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在我国农村的贯彻实施,既有伟大的意义,也有其历史局限性。

毛泽东继承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有关的合作化思想,结合中国农村具体实际,形成自已的农业合作化思想、并将之运用于中国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合作化思想中国化的具体体现。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的根本的否定。毛泽东从农民自身以及中国实际等方面分析实行合作化的可能性,同时又从解放发展农村生产力以及实现社会主义等方面揭示了实行农业合作化的必要性。探索了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在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同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起使国家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亿万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国家工业化发展的提供了物质保障。

农业合作化运动过程中,毛泽东基本上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和逐步过渡的指导思想,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但后期由于急于求成思想的影响,合作化运动中出现了偏差,如强迫中农入社,初级社转高级社后又取消了土地分红,偿还期很长,引起一部分农民不满,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结束了农业合作化道路,但这并不是否定农业合作化,着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的长期性、艰巨性、曲折性。

毛泽东的农业合作化思想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失败的教训,这些经验教训还为新时期农村改革积累了宝贵的财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问题一直是关系到中国命运的大事。毛泽东的农业合作化思想中的科学的 正确的理论观点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宝贵财富,毛泽东的农业合作化思想中的错误的理论观点和政策观点,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引以为戒。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版社,1999.40.

[2][3][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1-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2、40、130-131.

[4]毛泽东选集 (第一卷)[M]1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21.131.

[6]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第四卷)[M]1 北京: 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50.

[7]史敬棠.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史料(下)[G].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57.305.

中图分类号:F09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053-02

作者简介:董作芳(1991—)女,汉族,山东青岛人,现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史。

猜你喜欢

意义思想
一件有意义的事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留学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