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毽球运动在晚清民国时期发展探析

2016-11-28黎丹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四川成都610041

人间 2016年4期
关键词:毽球蹴鞠运动

黎丹(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四川 成都 610041)



毽球运动在晚清民国时期发展探析

黎丹
(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四川 成都 610041)

摘要:毽球是一项传统的运动项目,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对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本文以文献资料为依据,对毽球的历史进行研究,分析不同时期毽球运动的发展过程,并着重对晚清民国时期的社会环境、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入调查,通过分析以期对现在的毽球运动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有所发。

关键词:毽球;发展

毽球又名“踢毽子”,是一项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踢毽子最初起源于中国古代蹴鞠的观点似乎已经被多数学者所接受。而蹴鞠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华夏文明的早期。从这个角度来见,毽球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晚晴民国时期更是毽球发展的重要转折点,通过对晚清民国时期的社会环境进行分析发现:西方近代体育思想的传入、晚晴民国时期的经济和文化对毽球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毽球的历史演变

“蹴鞠”一词最早出现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其后多次在《汉书》中出现[1],到了南北朝时已经有了踢毽子的雏形,到了唐朝,蹴鞠经过统治者的推崇和喜爱而高速发展,蹴鞠到了宋代,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发展,进入了蹴鞠发展的历史高峰期,此时的毽子已经有了现代毽子的形态和称呼,但是遗憾的是却没有专门的字词指代,蹴鞠发展到明清,尤其是在清朝,满清入关以后,在满族人的统制下,蹴鞠逐渐失去了群众基础,古代蹴鞠慢慢衰落下去,而毽子在这个时期却得到了高速的发展,明代进士、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散文学家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写道:“杨柳儿青放空锺,杨柳儿死踢毽子[2]。这种情况说了当时的踢毽子运动已经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之中。据说清朝光绪年间,承德有一个百岁老进士,能踢出喜鹊登枝、金龙探爪、狮子滚绣球等一百零八种花式。在变化多端的表演过程中,将力度、幅度、速度、力量完美和糅合在动态的表演过程中,完成各种高难、优美的动作,对表演者来说更是趣味盎然,是对身体和精神的双重锻炼,对于观赏者是一种赏心悦目、健康休闲、调节身心的娱乐方式。到了近现代,踢毽子运动进入了黄金发展期,当时的技术比较高超,高手林立,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武如山先生于 1912 年在北京创办的“翔翎社”,其组织和理论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1936年上海女运动员翟连源在第11届柏林奥运会上表演踢毽子,连踢了二三十种花样,被誉为“神奇得令人难以置信的高超运动技艺”,让西方世界更加了解中国。

二、影响因素

(一)代西方体育思想的影响。

清朝的政治是一种军事统制,而这种统制又是一种部族统制,因为兵权是完全归于这个部族的,他们的一切政治,是拿满洲部族来控制中国人,又再拉拢怀柔蒙藏来挟制汉人,防止汉人奋起反抗,清朝末年,先是由于鸦片的非法输入,由于世界信息不对称性导致了1840年的鸦片战争[3]。由于列强对中国的入侵,使得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当时的统治者为了使清朝摆脱当时的局面,进行了变法尝试,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等运动使得当时的西方一些近代体育思想传入中国,从1902年蔡锷在《新民丛报》创刊号上发表了《军国民篇》始,到1912年蔡元培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把军国民体育思想推向了高潮,人们的锻炼意识逐渐加强,后来经过威廉姆斯、麦克乐等人的推广及杜威实用主义的影响,尤其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学生,在当时的教育领域的积极倡导,自然主义思想开始兴起,在强调身体的同时也开始慢慢的强调兴趣,自然体育思想的传入使得人们的锻炼向着多方面发展,在20世纪20年代,在广州火车站周边的三轮车工人们在闲暇时开始踢毽子取乐,他们以绳代网进行比赛,当时工人们把这项运动叫做“网毽”,毽球运动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成为我国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

(二)经济因素。

清初由于大杀之后,田地有余,耕者安居乐业约有百年,人口大为增加,清朝后期,由于列强瓜分中国,两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海战等战争,使得清政府割地赔款,清政府收入不敷支出,农民岁益穷苦,据《皇朝文献通考》,一七一一(康熙五十)年直省人口二千四百余万,一七四九(乾隆十四)年,增达一万七千七百余万,相去三十余年,增加七倍,一七八零(乾隆四十五)年,增达二万七千七百余元,又据《皇朝文献通考》,一八一二(嘉庆十七)年,丁口凡三万六千余万[4]。据《皇朝文献通考》,一九五六年,国内耕种田地,凡五万四千九百万亩,一七六六年,共七万四千一百万亩,相去百余年,开垦之地不足二万万亩,而人口增加,则在十倍以上[5],而从1300年到1800年的五百年中,百年之内,人口增至十五倍,人口增长,但是田地的增长速度与人口的增长速度相比相对较慢,致使清政府的经济压力倍增,当时的人们多以农耕为主,所产之物,价格变化较大,而且民间大的银两兑换差距较大,清初每两银子可以兑换七八百文,继而增加至一千文作用,到了道光末年,每两银子可兑换一千五六百文以上[6]。中国的人均GDP增长率为——零[7]。人口的急剧增长使得人们开垦荒地,由此而来的则是在生态上的恶劣影响:由于山坡地的过渡开垦,导致了由水土流失,从而使得河床淤塞,水患不止[8],更是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对当时的人民来说更是雪上加霜,经济的压力使得人们不得不另谋出路,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口的流动成为了现实,经济的衰退使得人们不得不另谋出路。在近两百多年来,由于中国农村存在着盘根错节的市场体系,使得中国社会在应对人口增长和土地短缺问题是存在着压力。对于无数缺乏足够土地的中国家庭来说,因地制宜的耕作,市场化的生产,以及相对的劳务输出,是他们能够生存下来的安全保障,是他们不至于赤贫的原因之一。广州作为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使得广州在当时的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当时广州居住的人群阶层更为复杂,工商业的发展使得当时的人们对事物的接受能力有所增强,这也是20世纪20年代能够在广州流行“网毽”原因之一。到 20 世纪 30 年代,全国出现了许多踢毽子能手。这段时期,踢毽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各种踢法花样迭出,难度增强。1928 年月 12 月,首次在上海举行了踢毽子公开比赛,推动了这项民族体育项目的发展。1950年,北京市组织踢毽子艺人参加杂技团,进行踢毽子节目表演,受到了热烈欢迎。

(三)文化影响。

从1800年开始,北方地区爆发了白莲教运动,朝廷为镇压这一运动花去一亿两白银,国库为之半空。到1851年,南方爆发了规模更大的天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战争前后持续十四年[9],最早在明末清初,当时的士大夫中就有人认识到了八股考试的危害,他们就曾经提出了改革科举的请求,从历史角度上来看,任何一种学说的关系与政权走得过近,总体而言对其发展大都是不利的。儒学自宋朝以后,发展与传承的路子就会越走越窄,与其和政权的紧密结合是脱不开关系的。本来,在晚清民国之初,儒家学说与政权关系已经开始逐渐的疏远,一方面与清统治者无暇文治有着关系,另一方面也与曾国藩、张之洞等人的疏导有关。曾国藩在复兴桐城派时放弃“文以载道”就表示着这一点。但《劝学篇》又将其与清王朝紧密地结合到一起,结果一方面造成了儒学“益为人所贱”,同时也阻塞了改造儒学的机会。19世纪末,经历了八国联军侵略战争的打击,中国的国际地位进入了冰点,亡国之祸迫在眉睫,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的改革步伐骤然加速,废除科举制度终于被提上了改革的议事日程[10],虽然在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得以传入中国,使得当时的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对西方近代的运动项目有了一些了解,“洋土体育”之争使得人们对中国传统的项目进行了整理挖掘,使得发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毽球也能在当时的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1933年在南京举行的中华民国第五届全运会上,踢毽子与拳术、器械、摔角、射箭、弹丸等正式定为国术的比赛项目。

三、结论

(一)近代西方体育思想的传入在一定程度上对毽球的发展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军国民体育思想的传入使得人们对身体的重视程度大大增加,自然体育思想的传入使得人们的运动兴趣更加的广泛,为毽球的发展做好了思想道路。

(二)清初由于大杀之后,田地有余,耕者安居乐业约有百年,人口大为增加,清朝后期,由于战争的失败,使得外国列强瓜分中国,使得清政府割地赔款,清政府收入不敷支出,农民岁益穷苦,人口的急剧增长使得人们开垦荒地,由于山坡地的过渡开垦,导致了由水土流失,从而使得河床淤塞,水患不止。更是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经济的压力使得人们不得不另谋出路,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口的流动成为了现实,经济的衰退使得人们不得不另谋出路。广州作为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使得广州在当时的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当时广州居住的人群阶层更为复杂,工商业的发展使得当时的人们对事物的接受能力有所增强,这也是20世纪20年代能够在广州流行“网毽”原因之一。

(三)明末清初,当时的士大夫中就有人认识到了八股考试的危害,他们就曾经提出了改革科举的请求,本来,在晚清民国之初,儒家学说与政权关系已经开始逐渐的疏远,一方面与清统治者无暇文治有着关系,另一方面也与曾国藩、张之洞等人的疏导有关。19世纪末,经历了八国联军侵略战争的打击,中国的国际地位进入了低谷,废除科举制度终于被提上了改革的议事日程。虽然在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得以传入中国,使得当时的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对西方近代的运动项目有了一些了解,“洋土体育”之争使得人们对中国传统的项目进行了整理挖掘,使得发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毽球也能在当时的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陈子.从蹴鞠文物看蹴鞠运动的发展演变[D].河南:郑州,河南大学:32-39.

[2](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

[3]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135.

[4]陈恭禄.中国近代史[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2:11.

[5]陈恭禄.中国近代史[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2:12.

[6]陈恭禄.中国近代史[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2:14.

[7]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M].伍晓鹰、马德斌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9-37.

[8](美)孔飞力著.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M].陈兼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10:32.

[9]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136.

[10]喻大华.晚清文化保守思想家与近代儒学的新陈代谢[M].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8):87-88.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051-02

作者简介:黎丹(1989-),女,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研究方向:体育基本理论。

猜你喜欢

毽球蹴鞠运动
蹴鞠
毽球的脚内侧踢球技术高坪中学体育与健康课毽球教案
蹴鞠有达人,一“踢”永流传
足球有一段渊源,叫蹴鞠
蹴鞠趣“史”
不正经运动范
越南毽球运动发展史回顾述评
毽球运动的推广模式研究
踢毽球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