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铭刻在人民心中的共产党人
——忆“修渠书记”高长春的感人故事

2016-11-28李剑力王喜田

支部建设 2016年22期
关键词:老高长春社员

□ 李剑力 王喜田

一个铭刻在人民心中的共产党人
——忆“修渠书记”高长春的感人故事

□ 李剑力 王喜田

人们每当看到那蜿蜒似银龙的漳南渠水,依偎在大地的怀抱,去亲吻那焦渴的土地,拥抱那盼水的禾苗,就想起了已离世20余年的共产党员高长春。

怀着深深的思念,我们沿着当年高长春带领百姓修筑32公里漳南渠时行走的线路,去群众中寻访他的模样,从百姓回忆中聆听他的故事。

“为了人民的利益,我高长春敢负一辈子的责”

1961年,已是黎城县副县长的高长春,响应党中央“下乡上山,返乡支农”的号召,主动要求到上遥公社担任党委书记。

上遥公社地处太行山深山峡浊漳河南岸,耕种的是沙滩地,春天风,夏天旱,河水滚滚苗枯干。当时有一条小漳南渠,只能灌溉1000亩耕地。高长春来到上遥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连年的干旱,导致春天下不了种,秋天收不上粮,离河远的村甚至没水喝。此情此景,令高长春寝食难安,于是萌生了修渠引水的念头,可一纸调令让他去搞“四清”工作,他只好把修渠的事装在心里。

1965年,他再次回到上遥公社,便着手修渠引水工作。他带着技术员,跋山涉水,探查地形,访问农户,多次召开座谈会,最终敲定了漳南渠的线路草图。经公社党委研究决定后,向上级打了开工修渠的请示报告。

然而,连续三次的请示报告均因公社家底薄、没资金被上级否定。经商议,大家决定让所有党委委员都在请示报告上签名盖章,并由高长春再次送至县里。

高长春来到县里,直接走进了负责人的办公室。负责人把签了名的请示拿过来,只是晃了一眼,就在上面批了两个字:“存档”。这让高长春很难受,也很恼火!他一下从凳子上站起来,十分严肃地说:“我相信你有这个权力,但是,权力是人民给的,应该为人民负责,你这样做,是错误的!”

“我有错误我检讨,但是你敢动工你负责!我从来没见过像你这样不听话的党委书记。”

“不符合党的路线,不利于群众利益的话,我什么时候也不能听。为了人民的利益,我高长春敢负一辈子的责!”

在高长春的坚持下,上级最终批准了上遥公社的修渠工程。1966年2月7日,漳南渠开工誓师大会,在公社门口的土场上举行。高长春给参加修渠的社员每人发了一本用他的工资买的《老三篇》,并激动地说:“咱们要穷而有志,不靠天,不靠地,就靠这本红宝书,靠它战天斗地,靠它修漳南渠,靠它改变上遥面貌!”他的话说得大家心里暖烘烘的,队伍背着行李,带着粮草,扛着工具,顶着寒风向50里开外的工地出发了。

“劳动人民的本色一时一刻不能丢,我得带好这个头”

漳南渠开工前测量时,正值严冬,太行山上冰天雪地,寒风刺骨,高长春亲自率领三个“土技术员”爬悬崖攀绝壁,进行测量。测量到琉璃坪时,高长春突然滑倒了。此处上是陡壁峭崖,下是滚滚的浊漳河,稍有不慎,就会掉下陡崖,葬身漳河。死里逃生的高长春,神情自若地爬起来,拍了拍身上的雪,擦了擦脸上的血,又继续工作。测量队的同志关心地说:“高书记,这里太危险了,你先回去吧。”老高笑着说:“越是危险,我越应当和大家在一起。”就这样,他和大家一起工作,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数据,掌握了第一手材料。

首战拦河大坝急需好沙、好水泥、好钢材,他们没有,就自己烧石灰,下河捞沙,“土法上马干”。当时正值春雪初化,河水冰冷,却是捞沙的好时机。高长春把两条裤腿往上一挽,第一个跳进河里。长时间在冰水里低头哈腰地泡着,患有高血压的高长春有时站都站不稳,可他却依然坚持着。后来实在顶不住了,一头栽倒在河里,经医生紧急抢救,才脱离危险。

等高长春醒过来,老石匠雷中生劝他:“老高,往后你一定要注意身体,顶不住的活不要强干,咱上遥不缺少你这个劳力,需要的是你这种干劲,你给咱领着头就行。”

高长春喝了几口水,然后低声说:“劳动人民的本色一时一刻不能丢,我得带好这个头。我没事,大家去干活吧。”就这样,他们用“土法”砌成的渠首大坝,没用一根钢筯,却坚如磐石。

“当时修渠资金紧缺,我做了一些该做的事”

1966年初春,天还很冷,大战“阎王鼻”工程依然在进行着。社员们整天淌着雪水干活,鞋都被冰块和石片磨破了。一天上午,高长春看见基干民兵郭进魁穿着一双露出脚趾头的鞋,就要和他换鞋,进魁当然不肯。高长春当天下午就返回小河南青红底村,发动妇女献出17双鞋,摸黑送到工地。

高长春一声不吭用自己的工资买铁钉、雷管、导火线等材料,送到工地,买鞋、手套、风镜、口罩、药品等送给民工。修渠八年,高长春缺甚买甚,贴了好几千块钱。社员知道后,握住老高的手说,你能和我们一起干就够了,再花自己的钱不合适。老高说:“没什么不合适,我的钱就是人民给的,再用到人民的事业上很合适。”他老伴说:“那时他总是好几个月不回家,一回来就找旧衣服、旧鞋往上遥带,买东西钱不够还跟我要,总是说渠上困难,到1973年调回来当副县长时,还欠他人300多块钱没有还清。”

1972年,原晋东南地区一位领导来到他老家,看到他住在两孔破旧的土窑中,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就问老高为修漳南渠自己拿出多少工资,买了多少东西,他笑着说:“修渠资金紧缺,自己做了一些应该做的事。”

“生活上艰苦一些好,我干起来觉得更带劲儿”

高长春小时候家境贫寒,养成了生活俭朴的习惯。1948年调到区上当助理员,妻子用自己织的土布,给他缝了一件新棉袄,一直穿到1960年当副县长的时候,他也不愿换下。妻子和他争执不下,最后只能折衷换了个面子,里子上打了几块补丁,添了半斤棉花,又一直穿到上遥修渠。

高长春在渠上同社员吃粗粮、睡冰房。他给自己下乡吃饭定了四项原则:第一,必须吃派饭;第二,社员吃甚他吃甚,另做的不吃;第三,过了吃饭时间就不吃;第四,在生产玉茭的大队没有玉茭面不吃,在生产山药蛋的队里没有山药蛋不吃。有一天中午,他在工地一连走了几个食堂,正好碰上司务长给社员改善伙食,社员叫他吃饭,他推着不吃,最后在五社连队食堂吃了顿捞饭。他说:“这个好,我最爱吃。”他经常给大家讲,“生活上艰苦一些好,我干起来觉得更带劲儿。”

“渠是大伙儿修的,我一个人没那么大能耐”

1967年正月,干渠已经延伸到高崖山。砌渠用的石灰要从2公里外的峧口村往山上担,路窄坡陡,高长春一天挑12趟,比年轻小伙都挑得多。正值鏖战高崖山“天险”工程之际,“文革”轰轰烈烈开展起来,老高顶着压力,向“红卫兵”小将提出一个要求,他说:“批评我可以,但必须在晚上,白天我还要到工地修渠。”

就这样,高长春带领社员靠一锤、一钎、一双手,苦战八年,在巍巍的太行山上,硬是“抠”出了一条盘山石渠。全渠先后劈掉72个大小山头,跨越100多条河谷河沟,筑起39条石坝,架起13座渡槽,凿开28个总长度为3540米的土石隧洞,穿越7处百米悬崖绝壁,总投工121.5万个,完成总工程量123万土石方。它从襄垣县北底公社东宁静大队青石崖下引水,灌溉面积12000亩。他们坚持做一段配套一段,受益一段,到1973年粮食亩产达到500多斤,当年向国家交售爱国粮150万斤。

1969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漳河水引上太行山——记上遥人民公社修建漳南渠的生动事迹》的文章。滚滚漳河水引上高山,顺着渠线,流入田间,使昔日的薄田成为米粮川。时任县委书记李旺先下乡调研,得知有的生产队生产粮食户均超过万斤后,激动地说:“小脚迈大步,鸟儿圪罗飞出金凤凰,上遥良田赛江南。”1996年5月1日,黎城县委、县政府授予高长春“创业功臣”称号。

(责编:郭宁虎)

猜你喜欢

老高长春社员
富翁借伞
灵动优雅 长春花篮
长春“方舱医院”投入使用
油香
让文学激扬青春
请你捧场
苍蝇
人民公社女社员
快速致富有绝招
Comparison of plasma microRNA-1 and cardiac troponin T in early dia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