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以来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衍变与存在问题

2016-11-28邓玉兰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新中国学校体育目标

辛 利,邓玉兰

(1.广州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0;2.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向东小学,广东 东莞 523820)



新中国以来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衍变与存在问题

辛利1,邓玉兰2

(1.广州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510500;2.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向东小学,广东 东莞523820)

摘要:为了使我国学校体育目标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反映时代的要求、对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实践起到引领作用,采用文献资料、专家问卷调查以及思辨等方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个时期学校体育目标的发展过程进行研究,历史地、辩证地分析60年来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发展、衍变脉络;总结出不同时期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特点、对我国学校体育实践的影响;通过科学分析提出了我国学校体育目标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关键词:学校体育;目标;新中国;衍变;策略

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

学校体育目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学校体育实践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是学校体育实践的出发点,也是学校体育的归宿,是学校体育的首要问题。目标制定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是否符合社会的要求、是否符合体育课程本身的功能特点,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的编制和体育教学策略的指向,进而影响学校体育的实践。因此,学校体育目标的研究是学校体育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建设从新中国成立至今,经历了60多年的衍变,从一开始的初步确立到目前形成的相对较为系统和成熟的目标体系,我国教育部所颁布的多部《体育教学大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学校体育学》的教材记录了它坎坷、沉浮的发展脉络。随着政治、经济、教育等各方面的发展,人们对我国学校体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我国不同阶段的学校体育目标是什么?不同时期的学校体育目标有哪些特点,以及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怎样影响学校体育实践?这些目标形式有怎样的利与弊?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研究。特别是在当今“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中提出的“目标统领”课程内容和教学策略的背景下,对学校体育目标的研究更加显得迫在眉睫。

大量资料显示,我国以往的研究,大部分是对学校体育目标的现状进行分析;较少阐述学校体育目标的理论依据或学校体育目标的目标分层、关于学校体育目标与体育课程目标及体育教学目标的比较等等。可见,其研究要么宏观笼统,要么单一微观。将半个多世纪的学校体育目标的价值取向、表述方式、对当时学校体育实践的影响和提出问题并引起反思等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的文献还不多见。因此,本文的研究对上述进行了完整的描述和重构。

1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目标衍变的特征

1.1划分不同时期及学校体育目标主旨特征

根据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的发展阶段划分方式,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1949-1965年),文革时期(1966-1976年),改革开放后到新世纪之前(1977-1999年),新世纪至今(2000-2014年)。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我国的学校体育目标主要是向苏联学习,重视体育知识、体育技能的学习;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学校体育目标极端政治化,学校体育主要为当时的劳动、军事、政治服务;改革开放后到新世纪前,我国的学校体育目标将增强体质放在第一位,并逐步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将终身体育、科学的锻炼方法、发展学生的个性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世纪以来,我国学校体育目标,将育人放在第一位,充分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突出健康性,并从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维度来培养学生,形成多维的目标体系。不同时期的学校体育目标,促进了当时学校体育的实践,并为当时学校体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260余年我国学校体育目标实现的几个转变

1.2.1学校体育目标的政治色彩由浓到淡的转变

建国初期,我国的学校体育目标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如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作好准备。这一表述虽具强烈的政治性,但也正因如此,学生的健康问题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并将其当作政治任务来抓。文革时期的学校体育目标,如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突出无产阶级政治,培养学生成为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可见这一时期学校体育受控于政治需要,体育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学校体育的目标被异化,远远偏离了正常的轨道。所以文革时期学校体育目标的政治色彩最浓。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的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表述的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地贯彻党的“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可见教育要为政治服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为政治服务。这一时期的学校体育目标还是具有很强的政治色彩。1987年及之后的学校体育目标里并未明显提出体育要为政治服务的字眼,学校体育为政治服务的色彩逐渐变淡。

1.2.2学校体育目标价值取向由单一社会向社会与人本结合的转变

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价值取向,60多年来存在着两种价值取向:社会本位、个人本位,这两者由对立趋向于完美的结合。学校体育目标的社会本位价值取向是指以社会为中心,而个人价值应服从于社会价值,更强调的是学校体育目标首先要确定为社会的需要;学校体育目标的个人本位值取向通常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将人的个性的发展确定为首要因素,从而认为人的自身价值要高于社会价值,特别将人的需要作为学习体育的起点。

在1956年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学校体育目的的表述是:“为将来参加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和保卫祖国做好准备”[1];在1956年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是“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2];1961年的中小学体育教材其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向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使他们更好地学习、参加生产劳动和准备保卫祖国”[3 ]等等。这些都强调了社会的需要,而忽略了学生的自身需要,突出了社会本位。不断地增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目的是为了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等,导致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不高。

在1987年及之后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学校体育任务的表述中: “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关心自身健康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生动活泼、勇敢顽强,并富于创造的精神。重视了个人的发展[4]。”如学生的兴趣、学生的个性发展,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个人本位。尤其2000年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提出了以育人为宗旨,跟德育、智育和美育相配合,促进青少年儿童身心全面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好准备[5]。”《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6]是我国建国以来第八次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文本,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增强体能的首要目标等,都体现了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完美结合。重视满足学生需要的同时,实现了社会的需要。

1.2.3学校体育目标表现方式的转变

通过对《体育教学大纲》[7]、《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6]、《学校体育学》[8]及其它文献资料的总结,归纳学校体育目标的表现方式一共有4种: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性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取向。而在我国学校体育目标主要是以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性目标取向为主。并且由普遍性目标取向向行为性目标取向转变,对学校体育目标的生成性目标取向及表现性目标很少或几乎没有出现。

“普遍性目标价值取向”一般是建立在意识形态或者是社会政治需要的基础上,表现为具有某种哲学或伦理学倾向的一般性的教育宗旨或原则,是这些一般原则或宗旨在教育中的直接应用[9]。体育教学大纲里有关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表述,无论是运动技能、身体素质的目标,还是思想品德教育或陶冶美的情操方面等,采用的基本上都是普遍性目标取向[7]。如1978年的体育教学大纲里的学校体育目的,就是普遍性目标取向的体现。它有一定的优点,在于适用范围广,灵活性强,给予教师较大的发挥空间。不足之处在于这些目标不明确,不易观测、评价。使得制定出这些学校体育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流行于形式,缺乏指导学校体育教学、锻炼、训练、竞赛设计、实践和评价的针对性与层次性。

“行为性目标”是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校体育学习以后,将能做到什么样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它最大的优势是在于陈述清晰,人们能够清楚地知道它们的含义并能确定自己达到目标的程度。行为性目标的表述主要用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学习领域。它主要是描述学生运用所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协助自己完成对各种体育项目新动作、新技巧学习时的心理感受、体验,或描述教学情境[10]。

可见从体育教学大纲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转变过程中,学校体育目标是从普遍性目标取向逐渐向行为性目标取向的转变。

“生成性目标”主要是指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它是问题解决的结果,是人的经验生长的内在要求。“表现性目标”是指在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每一个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11]。学校体育目标的表现方式是逐渐从普遍性目标取向逐渐向行为性目标取向转变,再向生成性目标取向与表现性目标取向的渐进过度[12],所以我们在关注学校体育目标的普遍性目标取向及行为性目标取向的同时,应更加关注学校体育目标的生成性目标取向与表现性目标取向。

1.2.4学校体育目标从单一向多元化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第一个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学校体育的目的是促进步少年儿童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人,为将来参加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和保卫祖国做好准备。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1]。而在1961年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首次提出了“增强学生的体质”,明确了体质的概念和内涵,并且在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提出了提高部分运动基础较好的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的目标[3]。1978年的体育教学大纲中规定了学习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目标,初步形成了一个目的、三项基本任务的模式[13];1987年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从生物—社会—心理等多维空间认识体育教育功能和作用,并首次提出了发展学生个性、陶冶情操、创造精神等目标[4];1992年小学初中体育教学大纲增加了卫生保健基础知识教育初中体育教学大纲,首次提出了提高体育、卫生文化素养的目标[14];2000年的小学初中体育教学大纲首次提出了“育人”的目标,及身心的全面发展[15]。2001年及2011年的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从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维来培养学生,从而形成了生物、心理、社会文化教育的多维的学校体育目标[6]。可见,我国的学校体育目标的发展经历了单纯的传授运动技术到增强学生的体质,再到学生掌握三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以及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增进学生的健康、育人的目标,因此,我国学校体育目标出现了多元化的局面。

2我国学校体育目标存在的问题

2.1学校体育目标的确立尚缺乏独特的理论依据

研究制订学校体育的目标,需要以学校体育内部所固有的特性为依据,反映社会及学校体育主体的现实与以后的发展,并考虑实现学校体育目标所需要与可能具备的条件。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目标的研究发现,目标大多由教育部直接提出,而在提出之前,缺乏对影响学校体育目标提出的多因素的分析,较少涉足目标分类理论以及依据目标分类理论和动作发展理论等进行分类,或更多考虑的是“认知理论”,致使学校体育目标的提出缺乏应有的科学依据,导致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研究呈现一种非理性状态。不仅学校体育目标的内容越提越多,而且远远超出了学校体育所能承载的能力,使学校体育目标“形同虚设”。因此,我们目前或将来制定学校体育目标,应考虑体育对人的价值、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体育学习的特点、人体动作发展理论、社会需求等,才能使学校体育目标真正起到引领作用,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2.2学校体育目标层次不清

首先,将学校体育目标,与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等同。如1956年和1961年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提的是体育教育的目的和基本任务,1978年以后的中小大纲里用的是体育教学的目的与基本任务,造成学校体育目的、任务与体育教学目的、任务混淆。其次,体育课的目的、任务与学校体育目的、任务雷同。最后,体育课程目标、体育教学目标与学校体育目标在表述上没有层次差别。

学校体育目标是有层次的,学校体育目标应为上层,体育课程目标为中间层,体育教学目标为下层。从上向下,各为依据,从下到上,各为基础。也就是依次为宏观、中观、微观,在功能和陈述上互相连接、各执其责,三个层次的目标一脉相承。

2.3不同学段的目标缺乏区分和衔接

按照学段的划分,学校体育目标可分为小学体育目标、中学体育目标和大学体育目标,尤其从1992年开始,并将中学阶段区分为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颁布的小、中、大学的体育教学大纲中,都有对不同阶段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表述。在我国所颁布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我国的小学体育目标与中学体育目标,基本上是雷同的,体现不出衔接性和区分度。如1961年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学校体育目的是一样的;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中的学校体育任务在小学的基础上只增加了一项提高部分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1978年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提到的学校体育目的、任务更没有区别。其它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也是如此,不能较好地体现不同学段学生对学校体育的不同需求,也不能体现不同学段学校体育目标的循序渐进性。根据教育目标分类原理和课程目标原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体育目标应该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共同达成学校体育的总目标。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都有体现不同水平,同一领域目标的衔接,可以看出通过体育课程改革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与之前体育教学大纲中目标的表达方式相比,无论在目标体系还是陈述上,都有大的突破。2011年的《义务教育体育与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稿,在实验稿的基础上,试图进一步理清不同水平目标的衔接。通过“基本、有一定难度、有较大难度”等词语以区分目标,并且难度依次加大,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这样的文字表述还是很难操作和测量的。

2.4学校体育目标陈述方法上缺乏操作性

从新中国成立到21世纪初,在不同时期的体育教学大纲可以发现,大多数目标都是笼统的,缺乏操作性。使用了一些模糊的语言,如“提高……”、“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等,也使得我国的学校体育目标缺乏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不利于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把握和评价时的运用。如1987年的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提出“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勇敢顽强的精神和创造性”。那么,到底怎样才算是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勇敢顽强的精神和创造性?标准是什么样的?怎么才能够测量?再如在学校体育的任务中“向学生进行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教育”,“掌握体育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等。那么,学生要掌握多少、达到什么程度才算掌握?都没能凸显出来,而这些恰恰是学校体育目标所要表达的内容。

2011年的《义务教育体育与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稿,对目标的陈述上与实验稿相比,有明显的突破,但仍有改进的空间,特别是“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仍然显得不好把握。所以,对体育课程目标的研究不仅要加强理论研究,使其目标的建立有坚实的基础,也要对目标的陈述技巧进行钻研,让使用的人容易把握。这样才能显示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科学性。一些体育教师将体育课程目标、水平目标直接“搬”到了体育课时目标中,导致目标“大而空”,以至于无法达成课时教学目标。因此,按着规范的教育目标陈述方法对学校体育目标进行表达才能真正的为学校体育实践指明方向。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学校体育走过了60多年的历程,可谓硕果丰厚。在这过程中学校体育目标起到的引领作用是不容小觑的。其实,我们认为学校体育这种称谓是国家行政部门把体育划分为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学校体育时的一种说法,从学校教育的视角使用体育课程目标的称谓可能更具科学性。那么,依据课程原理,课程的编制应从目标开始,也就是目标引领的好,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的体育课程内容。因此,我们设计学校体育目标(亦或是体育课程目标),就一定要在深入研究学校体育实践的基础上,符合目标构建的相应原理和方法论要求,才能使学校体育目标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2][3][4][5][6][7]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体育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3

[8]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51-52

[9]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53-156

[10] [12]于晓东. 整体性体育课程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99,103

[11]邹玉玲,史曙生,顾渊彦.体育课程导论[M].北京: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14-115

[13] [14][15]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体育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3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l-6年级)体育与健康(7一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4

[17] 《学校体育学》编写组.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3.10

[18] 体育运动学校《学校体育学》教材编写组.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2.06

[19 ]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1994,6

[20]吴锦毅,李祥.学校体育学[M].南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21]全国体育学院成人教育协作组《学校体育学》教材编写组.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9

[22] 曲宗湖,杨文轩.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9.8

[23]刘洋,刘峥,邸慧君.我国学校体育目标审视[J].体育文化导刊,2011(02)

[24]丁建平.中欧学校体育目标比较与启示——以中国、德国、奥地利和英国为例[J].运动,Sport,2011(02)

[25]李冠霖,付克翠.中国学校体育50年重大事件回顾——谈学校体育目标的制订[J].运动,Sport,2014(05)

了网球职业化发展的趋势,在中国发展成为体育强国的道路上,网球扮演了重要角色;而透过李娜,透过网球,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正在了解中国,理解中国。李娜效应,对网球项目在中国的影响是深远的,单从其背后的巨大利益而言,吸引更多的个人或社会团体投资网球项目,越来越多高级别的赛事,如大师赛、中国网球公开赛等落户中国。但是要想提升我国网球赛事的水平,或许可以根据国情,学习和借鉴国外相关机构举办四大满贯赛事的运作机制,以科学的赛制、合理的排名方式和高额的奖金等,吸引众多高水平的网球职业选手参与,进而提高我国网球职业化水平,提升我国网球的世界地位。

Development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Physical Education Objectives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RC

XIN Li1,DENG Yulan2

(1.Guangzhou 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e Guangzhou 510500,China;

2.Xiang Dong Primary School in Dalingshan Town, Dongguan City of Guangdong Province,Dongguan 323820,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adapt our physical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ra, reflect its requirement and play a leading role in physical educational curriculum and practices, we made a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our physical education objectives in different developing periods, and analyzed their choroid of the past 60 years in a historical and dialectical way by using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method, expert questionnaire method, speculative method,etc. We summarized their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developing periods and their effects to our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al practices. We brought forward the problems about our physical educational objectives and established the scientific strategy of our physical educational objective-system by scientific analysis.

Key words:physical education; objective; the founding of the PRC; development; strategy

作者简介:辛利(1959-),女,河北承德人;教授

收稿日期:2015-11-10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23X(2016)01-0113-04

猜你喜欢

新中国学校体育目标
还原真实
论当今社会对体育教师成见问题
浅议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新策略
美媒:“新中国”的赢家与输家
新中国民族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