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体育转型发展中的现实冲突与未来变革

2016-11-28张明俊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体育产业体育发展

张明俊

(许昌学院 体育教学部,河南 许昌 461000)



中国体育转型发展中的现实冲突与未来变革

张明俊

(许昌学院 体育教学部,河南 许昌461000)

通过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剖析了当代体育转型发展特点以及所面临的制度冲突,从而为制度变革提供建议。研究认为:中国当代体育转型在理念中面临“务民生”和“金牌政绩”的冲突;在结构中面临“群众体育突显”和“竞技体育偏重”的冲突;在主体中面临着“多元主体参与”和“单一政府管控”的冲突。而要实现“体育为民”的发展理念,成为体育强国,必须进行制度的变革。首先应该构建以群众体育为基础、竞技体育为动力、体育产业为提升的联动发展格局。其次,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调节的多元发展主体,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社会组织独立服务能力,增强市场丰富供给能力。

体育转型;制度冲突;制度变革;发展格局;发展主体

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掀起的社会深化改革之风激荡起了体育领域改革发展的大潮。国家相继出台了若干改革意见和方案,如2014年的《国家体育总局关于推进体育赛事审批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体政字〔2014〕124号)[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2]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5〕11号)[3]等;学者们也纷纷探讨如何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体育社会组织建设、调动市场活力等来构建新型体育治理体系。然而,无论是国家政策文件还是学者理论研究,都在广泛的热议中,再一次将中国体制推到风口浪尖。举国体制是一个时代政治需求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变迁,若不加以改革必然面临着中国体育转型发展中的冲突。

1 中国体育转型发展中的现实冲突

1.1“服务民生”和“金牌政绩”理念上的冲突

当代我国体育正逐渐朝着“服务民生”的理念转型。这种转型源于对各种失衡现象的反思和对体育人文观的觉醒。发展体育是为获取金钱名利还是健康快乐?体育是手段还是目的?据资料统计,国家在一枚金牌上的投入大约是五六千万[4],而如此仅为精英人群的浩大投入不仅埋葬了普通大众的体育权利,而且导致运动员身体上的伤痕累累,甚至精神道德的滑坡。在公共体育服务薄弱,学生体质下降,假球、黑哨、服用兴奋剂等异化现象中人们开始反思。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博弈中,人们开始意识到体育是人的主体活动,理应为人的发展而存在。以事实为例,广州市近三年来的重点工作就是“体育民生实事”,三年内建设100个小型足球场、实现全市街镇“一站两点”全覆盖(文化体育活动站、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点、国民体质监测点)、推进市属、区属45个公共体育场馆免费和优惠开放分别为每周14小时以上。并且将此纳入市政府工作报告,实行每月一报、每季一查、每年一验的跟进管理制度,确保惠民、利民工程真正落到实处,让体育真正为民。

然而理念转型中仍然面临着“金牌主义”惯性心理的冲突。从新闻媒体的报道中可窥见一斑。仁川亚运会凤凰体育官网中:“中国151金雄踞第一”、“中国射击压倒东道主”、“中国突破:宁泽涛成4金王”,是得金后对国家的神圣化和对个人的英雄化;“男排无缘奖牌”、“女排技术不过硬失金”、“女篮崩盘落败”等是失金后满是无奈的心情和暗淡的色彩[5]。媒体的报道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人以金牌为标准论得失的心态。只要金牌主义依然存在,就依然斩不断体育与国家形象,体育与个人荣誉之间的关联。当体育的工具理性超越价值理性而存在时,体育“服务民生”的理念将难以深入、持续发展。

1.2群众体育突显和精英体育偏重结构上的冲突

当代我国体育发展,在结构上已逐渐突显群众体育的地位。源于人们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以及国家政策文件的规定。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水平的提升以及自由时间的增多,人们追求精神生活和自我发展的意识也在增强,因而体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而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民健身条例》以及最近颁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出台,群众体育更上升为国家战略。目前,各级各地都在积极建设各类群众体育设施,如全民健身中心、室外健身路径、社区体育公园等;群众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逐渐多样化,省、市各有品牌,区、镇(街)各有特色;体育社会组织无论种类、数量还是人才队伍都不断扩充和壮大,同时各种健身宣传与指导服务也不断增多。

而群众体育全民性、终身性、多元性、个体性的特点决定了若要不断满足群众需求,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必须完善现行体制下对竞技体育的偏重。仅从经费来说,政府包办精英人群训练、竞赛、生活保障等一切费用,同时为训练和比赛大量兴建设施和场馆更是一项巨大耗资。如北京奥运会,国家仅建设一个“鸟巢”就花费超过30亿人民币,在乐观情况下需要30年才能回收成本。由此看来,国家若不能平衡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发展,增加对群众体育的经费投入,也必然难以满足广大群众体育需求。

1.3多元主体参与与单一政府管控主体上的冲突

当代体育在发展主体上逐渐向着多元化方向转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逐渐壮大,并成为国家整体经济中的重要角色,这样,体育管理部门、非政府体育组织、市场等多元利益主体就逐渐呈现出来。近年来,各种体育协会,社团组织以及基层群众体育组织队伍的发展壮大,在活动组织、健身指导、健身宣传等方面为全民健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而随着体育市场化程度的提升,市场在资源配置,参与投资,完善体育产业结构,提供不同产品和服务,以满足群众多元化、个性化的体育需求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若使体育管理部门、社会组织、市场多元利益主体协同促进当代体育可持续发展,必须破除现行体制下政府单一管控。政府的管控,实质是一种行政管理手段,一方面不能充分利用社会组织和市场的资源,另一方面使社会组织难以脱离行政色彩,不能实现自律,对市场的干预也将制约体育市场化发展。

2 当代体育发展转型的变革需求

当代体育的转型发展必须依赖新型制度体系,必须对原有发展格局和主体进行一番变革,才能实现“体育为民”的理念,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能走向体育强国之路,让体育在构建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发挥应有的价值。

2.1形成以群众体育为基础、竞技体育为动力、体育产业为提升的发展格局

2.1.1以群众体育发展为基础

群众体育发展是基础,通过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塑造居民健康素质,营造居民健身氛围。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关键在于完善“设施、活动、组织、服务”四大网络体系,构建全民健身发展长效机制。(1)加强场馆设施建设力度和开放力度。通过合理规划布局,完善各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确保市级建有四大件(体育场、体育馆、全民健身广场、游泳池),区(县级市)建有全民健身中心,街道(镇)建有全民健身广场,社区(行政村)建有健身点,构建群众身边的体育场地。在建设的基础上,完善设施管理维护长效机制,制定开放管理办法,加大公共体育场馆的免费和优惠开放力度。(2)创新内容和形式,形成健身休闲活动体系。市区、街镇要实现活动的品牌化和常态化。一方面根据各地市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培育城市品牌活动。如广州的“横渡珠江”、“国际龙舟赛”、“绿道健步行”等突出了水城和绿城特色。另一方面,街道(镇)要根据群众需要和地方特色,广泛开展面向基层、小型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确保活动的常态化、生活化和多样化。(3)健全组织网络,提升社会组织自治能力。一方面,健全市区体育总会、单项体育协会、行业体育协会及各类人群体育协会,并且发展壮大基层社区体育组织,形成机构健全,覆盖面全的组织网络。另一方面,加快社会组织去行政化改革,放宽准入门槛,政府可采取公共体育服务的方式赋予社会体育组织管理和组织能力。(4)加强指导和宣传,提升服务水平。一方面,积极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教师、运动员等志愿服务者的健身指导,确保指导有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项目、固定人员。另一方面,利用多种途径加强健身宣传,如开展讲座、交流会传授健身方法,利用电视、网络、平面媒体做宣传报道健身信息等,引导市民科学锻炼。

2.1.2以竞技体育发展为动力

竞技体育发展是动力,通过比赛交流传承奥林匹克主义精神,提升国家形象和民族自豪感,带动各项体育活动开展,提升群众体育参与率以及消费意识。而发挥竞技体育的带动作用,必须科学调整项目结构、加强后备人才培养、改善运动员管理体系。(1)建立运动项目评估体系。综合评估项目发展潜力和价值,注重投入与产出,传承优势项目,调整一般项目,提升基础项目,发展新兴项目。提升田径、游泳、三大球等基础项目的竞技水平。发展登山攀岩、射击射箭、马术、极限运动等新兴健身休闲项目。(2)建立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将学校体育作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场域,健全青少年体育培训网络和竞赛体系。形成校园运动队—区级体校队伍—市级半专业队—俱乐部后备队的训练网络,以及校园联赛—业余体校联赛—青少年锦标赛的联赛机制。(3)建立人性化的运动员管理体系。以教练员为主导,减少行政管理,以运动员为核心,根据运动员生理和心理特点合理安排训练内容、时间、负荷量等。同时做好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以及退役后的职业培训和保障工作。

2.1.3以体育产业发展为提升

体育产业发展是提升,通过不断增加体育市场供给,满足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形成公共体育服务和市场服务的相互补充,从而提升群众健康、幸福、快乐指数。发挥体育产业的提升作用,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建立体育产业市场运行机制。全方位开放体育产业市场,放宽市场准入制度,健全政府主导、行业自律、市场主体自主经营的行业管理体制,发挥确立体育企事业单位的市场主体地位。同时,培育中介组织,如体育产业协会和体育经纪人协会,发挥其在“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中的弥补性作用。(2)优化产业结构。构建核心产业为主体,关联产业为补充的体系结构。即大力培育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等体育服务业,推动体育与养老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教育培训等融合,促进体育旅游、体育传媒、体育会展、体育广告、体育影视等相关业态的发展。[2](3)加大政策扶持。加强政府对体育产业的宏观管理,营造政策环境。将体育产业列入国民经济的统计系统中,健全统计建立统一规范的体育产业统计数据,加强政府的宏观把握和有效引导;将体育作为社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在税收、贷融资方面给予适度倾斜;制定完善体育产业法规,包括体育市场法、体育彩票法、体育经纪法、体育保险法等,为体育产业的有序发展提供保障。

2.2形成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参与、市场调节的发展主体

2.2.1政府转变职能,强化公共体育服务能力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一方面要简政放权,调整机构设置,增加与其他部门的融合。在社会系统性和整体性治理的背景下,从而有利于资源共享。世界上多数国家将体育与文化、健康、旅游、休闲、娱乐乃至宗教等诸多领域融合在一起。现在大部分国家体育都是合设机构,如韩国体育文化体育观光部,英国的文化媒体体育部,在美国甚至没有政府的体育机构[6]。虽然我国仍然以国家体育总局为主管部门,但省市已出现机构合设的趋势。如广州,已有近半数区(县级市)将体育与文化和教育机构融合,体育不再是单独的一个局属单位,而是文化或教育局的下设部门,这并不意味着体育地位的降低,相反将体育作为文化或教育发展的重要一部分,将更加有利于体育事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在重整机构的前提下要明确政府职责范围,加快由全能型政府向有限型、责任型、法治型、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的职能有限但要加强责任意识,有效保障公民权利,做公民权利的忠实代表者和有效维护者,正确、有效、合理行使职能,并对其违法失职或不当行政承担政治或法律上的责任,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侵权要赔偿,切实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为此政府要实现“管办分离”,从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做好宏观战略规划与战略目标的确定,将步骤设计、组织实施以及绩效监督等从政府中剥离出去[7]。处理好新形势下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从市场干预者转为市场秩序维护者,同时改革社会组织的双层管理机制,完善配套制度,通过购买服务提升社会组织自律。

2.2.2社会组织去行政化,增强独立服务能力

社会组织的灵活性和贴近群众性决定了其在政府与群众之间联动的重要桥梁作用。然而当前社会组织在承担公共体育服务职能时仍然存在很多现实困境,必须进行以下三方面的改革。首先,脱离行政管制。社会组织登记注册部门和业务主管单位之间的双重管理体制或说“政社不分”、“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已明确社会组织“去行政化”的改革方向:“加快推进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将适合由体育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体育社会组织承担。”[2]其次,壮大组织力量。一方面通过放宽准入门槛,如取消最低人数要求以及活动资金限制,使大量基层群众体育组织摆脱身份困境,从而增加合法组织数量。另一方面,通过增加组织的种类和数量,以及吸引社会专业人士加入社会组织提升组织专业能力,并且完善组织活动场地建设,从而壮大社会组织力量。第三,谋求政策支持。完善体育部门分门别类的税收优惠政策,详细划分不同操作规程[8],同时政府可采用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方式,明确社会组织的资质,规范流程,采购和支付标准[9],确保政府对组织资助制度的持续性。

2.2.3市场积极参与,提升有效供给能力

群众体育的全民性、终身性以及群众需求的多样性和个体性,决定了市场在体育领域中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10]。市场要满足群众的多元需求,提供丰富的产品和服务供给,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鼓励市场参与设施投资建设。在体育规划用地紧张的情况下,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通过改造旧厂房、仓库、旧商业设施或与房地产企业合作规划,建设小型化和多样化的活动场馆和健身设施,而政府需要为市场参与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其次,鼓励市场承办和转播赛事。国家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并且放宽赛制转播权限制,为市场承办或转播赛事提供了政策依据。市场可结合群众体育需求,积极承办群众喜闻乐见的健身休闲赛事,如,健步行、自行车赛、登山攀岩、极限运动等。第三,鼓励市场打造品牌产业。加大发展体育核心产业,鼓励大型体育企业走品牌化和国际化路线。同时扶持有潜力的中小型企业发展培训、策划、咨询、营销等相关服务业,形成良好的市场局面。

3 结束语

在建设新型社会治理体系的背景以及体育领域改革文件精神引领下,我国当代体育正经历着一场深入的转型发展。然而当代体育“服务民生”、“突显群众体育发展”、“多元主体参与”的转型特点却面临着现行体制中“金牌政绩”、“竞技体育偏重”、“单一政府管控”的冲突。为此,体制的变革需要构建以群众体育为基础、竞技体育为带动、体育产业为提升的联动发展格局;形成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调节的多元发展主体。从而实现“体育为民”的理念,塑造全面发展的人,走向体育强国之路,让体育在构建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发挥应有的价值。

[1]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总局关于推进体育赛事审批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sport.gov.cn/n16/n1077/n1227/6052579.html,2014-12-3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10/20/content_9152.htm,2014-10-20

[3] 国家体育总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sport.gov.cn/n16/n5573340/6255921.html,2015-3-16

[4] 苟晓峰.对“举国体制”的冷思考[N].经济参考报,2004-10-24

[5] 凤凰体育.仁川亚运会专题报道[EB/OL].http://sports.ifeng.com/yayun2014/,2014-10-4

[6] 刘米娜.兹事体大:体育之美,世界共享-易剑东教授学术访谈录[J].体育与科学,2015,36(1):13-22

[7] 任慧涛.体育治理:英国经验与中国镜鉴-伊恩·亨利教授学术访谈录[J].体育与科学,2015,36(1):1-6

[8] 张明俊.公民社会视域下我国体育事业的转型发展[J].体育学刊,2014,21(5):32-35

[9] 周结友.体育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体育学刊,2014,21(5):36-42

[10]鲍明晓,邱雪,吴卅.论市场在群众体育发展中的作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10):1-6

Conflict and Reform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ports

ZHANG Ming-jun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Xuchang University,Xuchang 461000,China)

By the mean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 analysis, the author analyzed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ystem conflict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ports. Then, the author provided suggestions for the systemreform.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ing: In concept,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ports faces the conflict between "Serve the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and "gold medal record"; instructure, it faces the conflict between "Mass sports as the center"and"stress on competitive sports";in subject,it faces the conflict between"multiple subject participation"and"a single government control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concept of "sports for people "and be sports power, we should reform the system. Firstly, we should build the linkage development pattern that take mass sports as foundation, competitive sports as the power, sports industry as promotion. Secondly, we should cultivate a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subject that government led,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market regulation, so as to strengthen the public service ability of government, the independent service ability of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the rich supply ability of market.

sports transformation; system conflict; system reform; development pattern; development subject

2016-02-28

张明俊(1964-),男,副教授,河南许昌人

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学

G80

A

1007-323X(2016)04-0005-03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体育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关于建立中国体育产业交易所的思考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取经美国体育产业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2016体育年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我们的“体育梦”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