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脉医疗腐败:刮骨疗毒莫怕难

2016-11-28林永芳福建武平

清风 2016年10期
关键词:良知纸条腐败

文_林永芳(福建武平)

把脉医疗腐败:刮骨疗毒莫怕难

文_林永芳(福建武平)

这么多年来,在层出不穷的医疗腐败新闻面前,人们早已跨越“少见多怪”的幼稚期,进入“审丑疲劳”状态,因为,像下面这样的报道实在见得太多了:某医药代理商用回扣攻陷了医院领导、药剂科负责人、开处方的医生,形成了层层分肥、好处均沾的利益链。业内揭秘:有医生每月药品回扣拿1万多元。

这些被层层分肥的钱从哪里来?当然是患者,是大众。此过程中,损失的不仅仅是大众的腰包,更有安全感、信任感、公平正义感,取而代之的是“闻医色变”的恐惧、“能否遇上好医院好医生”的焦虑以及深切的被剥夺感。

那么,有没有不腐败的例子呢?当然有。在一起案例中,办案人员实事求是地说:“我们发现有不少医德高尚的医生和管理人员,他们拒绝收取回扣,连医药代表都对其表示钦佩。”这说明,人心深处终究是向往清朗世界,厌倦那种“必须牺牲道义才能获取利益”之模式的;在“良知”与“利益”的激战中,“良知”尚未全军覆没。

可问题是,若无制度保障,仅凭“良知”战胜“利益”的概率能有多高?究竟是随大流欣然笑纳的人多,还是“逆流而上”绝不动心的人多?大家不难得出自己的答案。

唐代张固《幽闲鼓吹》中有则“钱可通神”的故事——宰相张延赏在即将兼职度支使(掌管国家财政收支)之前就得知有个大案子颇有冤屈,为之扼腕不平。待他一兼任度支使,立即严令十天之内将这个久拖不决的积案审理完。第二天,他办公桌上出现了一张纸条:“(送你)三万贯钱,请不要过问此案。”他很生气,催促下属加速查办。翌日又出现一纸条:“钱五万贯。”他更生气了,命令两天必须了结此案。翌日又有一张纸条:“十万贯。”这次,他停止了调查,不再过问。有人悄悄探听,张延赏说:“钱至十万贯,可通神矣,无不可回之事。吾惧及祸,不得不受也!”瞧,连原本一腔正气、满怀抱负的宰相也明白,钱送到十万,连神都能买通,没有不可转圜的事,为免祸及自己,干脆接受了!

扪心自问,假如身边你拿我拿大家拿,“出事”只是少数倒霉蛋的“小概率事件”,“不拿”则不但要忍受“众人皆富你独贫”,还要忍受人人侧目被孤立之痛,几人能坚持?

一旦大家形成了“共谋”分肥的格局,那么,所有的监管环节都会形同虚设,甚至适得其反——监管环节越多,往往意味着参与利益分肥的人越多。而局外人痛骂医疗腐败,往往只是因为自己没机会分一杯羹;一旦有机会,照拿不误,毫不客气。它完全符合“破窗效应”——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块窗玻璃既不受惩处,也不修复,就无异于纵容其他人去打碎更多的玻璃。待到一个“针插不入水泼不进”的畸形医疗体制已经定型之后再去整治,管理者需要战胜的就不再只是一两个不法者,而是在该领域非法获利的所有人了。

一个癌症患者,倘若不幸已经到了全身弥漫性扩散阶段,一般的建议是放弃手术,保守治疗,让患者死得不那么痛苦。可“医疗腐败”之顽疾,我们却再无法容忍。因为,没有人可以保证自己、家人一辈子都不生病,谁都免不了要和医院打交道,而被放到“医疗腐败”这口黑锅里煎炸的滋味可不好受。此瘤不除,便无法正常生存,遑论幸福。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修复“破窗”更不可能一针见效,凭一夕之功。治“医疗腐败”,须拿出抗癌般的决心,打针吃药动手术放化疗,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比如,堵上采购、定价等环节的“可操作空间”,使“不当利益”之链缺氧枯萎,以致“不能腐”;强化对监管者的监管,让公众对监管者的升降荣辱有话语权,避免自体监督,使之“不敢腐”;改革收入分配机制,使医疗从业人员能够合理合法、有尊严地获得与其劳动相称的报酬,使之“不必腐”;坚持“价值观重塑”、启动“文化改良”,改变“笑贫不笑娼”的恶劣社会生态,从而改变医疗从业人员的心态,使之“不想腐”……有什么办法呢?既然最初“第一扇窗户被打破”时没有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过了事半功倍的黄金阶段,那就只能踏踏实实地去付出“事倍功半”的长期努力了。读一读《论持久战》,或可从中找回一点信念和信心。

猜你喜欢

良知纸条腐败
两张纸条儿(上)
纸条大侦探
Chapter 11 A clear conscience第11章 良知未泯
五张纸条
良知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腐败,往往由细微处开始……
“良知”的义务
良知说话
神秘的纸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