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研究①
2016-11-28刘波
刘波
(北方民族大学体肓学院 宁夏银川 750021)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研究①
刘波
(北方民族大学体肓学院 宁夏银川 750021)
高校体育教学在高校课程教学体系中一方面占据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受制于内外部因素,也存在重视不足、师资配备较为滞后的弊端,亟需借助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对其加以分析并破解。受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及体育教师个人因素的综合影响,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日益受到关注,探究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原因,总结提高高校体育教师工作热情的途径方法就更显重要。
高校 体育教师 职业倦怠 策略
伴随着近些年的高校教育改革,学校从业教师竞争压力趋于增加,由此也给教师队伍产生职业倦怠感创造了条件。有关涉及工作倦怠指数的相关调查报告显示,高校教师中产生职业压力感和滋生职业倦怠感的比例占据教师人员总比例的近80%,在这部分高校教师职业倦怠者中,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受到的重视相对不足,寻求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原因,总结相关解决对策意义深远。
1 教师职业倦怠基本内涵
职业倦怠这一概念缘起于美国心理学研究领域,主要是指某些行业内因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强度不合理而导致从业者出现的一种心理上的排斥及厌倦[1]。在职业倦怠的具体表现上,呈现出人性化缺失、成就感消退、职业感下降等特征。具体到教师职业倦怠,顾名思义,指的是教师这一行业从业者出于内外部因素,对教师岗位产生的一种心理上和身心上的疲累及抗拒,并集中体现在教师的个人情绪、教学行为及自身态度上。从形成过程上看,体现为面对工作压力或岗位工作而从内心中形成的一种强度由低到高的负面情绪变化曲线。
2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
2.1外部因素
(1)社会因素。
高校体育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外部因素是指不受高校体育教师自身控制的一些现实条件,而社会因素就是外部因素的重要环节。社会因素中,又可以划分为社会期望值因素、教师社会地位因素及教师岗位科研因素等[2]。社会期望值因素是社会基于教师群体,在思想意识里形成了专业精通、道德示范、岗位奉献等基本框架,这就导致高校教师需要以此标准来衡量及要求自己,在此过程中不免会牵扯到体力上及情感上的大量付出,而如形成某些教学失误及问题,如高校体育教学中出现的学生受伤、运动猝死等事故,社会往往会给予高校体育教师较大的舆论重压,这就增大了高校体育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几率。社会地位因素是指社会对高校体育教师队伍或高校体育课程存在认知上的偏见,如,单纯将其理解成为身体强壮而文化水平不高的低层次教师或可有可无的附属课程,这也会造成高校体育教师因心理落差而产生情绪上的波动。岗位科研因素泛指高校体育教师需要实现教学型向专业研究型教师层次的过渡,这一过程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心力,在受到教学任务的牵绊后,不可避免也会滋生厌倦心理。
(2)学校因素。
学校因素主要涉及到高校的管理及高校的生源变化两个方面,其中,高校管理环节中,高校对教师,尤其是高校体育教师的地位及作用认识较为偏颇,给予其参与高校实务管理的空间较小,外加上高校体育教师在数量上占比过低,高校也没有充分重视并满足体育教学部门及教师的各项教学、工作及个人需求,在高校体育教师的薪酬制定、职称评定、民主管理、考核评价及情感关怀上或滞后,或缺失,这就使高校体育教师陷入到一种机械盲目工作的误区中,长此以往,会加大高校与体育教师之间的需求矛盾,进而引起职业倦怠。高校生源变化是指高校学生来源更加广泛,学生个性发育较快,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就更具难度,高校体育教师如在教学方法选择上考虑不全面,会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程产生排斥及厌倦心理,由此及彼,也会使高校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更加困难,从侧面助推职业倦怠问题产生。
2.2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侧重指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群体的个体因素,其中主要涉及到个体的人格表现、个体的工作内容协调能力、个体的岗位热情及情绪调控能力等[3]。个体人格表现是指教师对工作、对生活、对事业发展的态度及认知,如,教师对自身职业的内在心理认知,压力排遣方法等;个体的工作内容协调能力体现在面对多种社会角色时,如教师、学生、领导、同事等,在角色工作内容出现拥堵或冲突时,个人能否运用自身的知识,调用自身的情感经验来加以化解及协调,如协调效果不好,会产生内向的作用力,增大职业焦虑感;个体岗位热情及情绪调控能力是指高校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教学产生的一种岗位职责意识和心理落差控制能力,这种热情或能力是否具备长久性和稳定性,决定了教师是否会产生职业倦怠感。
3 预防及化解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策略
3.1从社会方面上看,应给予高校体育教师充分的重视及扶持
为防止及化解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从社会层面上出发,为高校体育教师构建一个负面情绪及压力宣泄的外部环境必不可少,这也是最大限度避免高校体育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情绪的主要途径[4]。首先,给予高校体育教师充分的重视及情感关怀,对高校体育教师的社会期待值进行修正,使其趋于合理。针对高校体育教学及相关活动中出现的运动损伤问题,社会应认识到高校体育教师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及伤害事故的主因,倡导通过社会保险、完善体育教育单项法律法规等外部力量缓解体育教师的教学压力及舆论压力,对体育教师的价值加以肯定。其次,高校教育主管部门要顺应全面健身的社会氛围,针对高校体育课程及教师队伍投入更多的教学资金,用于教学条件的改善和高校体育教师薪资福利待遇的改进,使高校体育教师能够免除后顾之忧,全心投入到体育教学活动中。
3.2从高校立场上看,要致力于构建和谐民主的管理氛围
高校作为教师工作的主阵地,其是参与高校管理事务的主体,作为高校而言,其应在贯彻民主管理、透明管理、人本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多给高校体育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及各项决策的权利,主动聆听并收集整理高校体育教师对工作及生活的意见和要求,借助和谐民主的高校管理氛围,引导高校体育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事务中。在高校体育教师的考核及评价上,要将其与其他课程教师同等对待,并结合高校体育教学的自身特点,搜集体育教师对教学成果考核评价的意见,然后将考核指标分解为师生融洽度、体育课堂教学反馈、教师科研成果、体育竞赛成绩等多项指标,并及时跟进对高校体育教师心理情绪的跟踪和疏导。
3.3从教师自身出发,强化自身的心理情绪调节能力
高校体育教师还应立足自身个性心理及职业认知,做好自我心理调节及情绪控制,一是要对职业倦怠的内在成因及危害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自身原因可引发职业倦怠的因素进行罗列,然后借助积极正确而乐观的心态及时分析及化解职业倦怠隐患。二是要认清自身教育工作者定位,对高校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加以全面系统的理解,树立岗位奉献、吃苦耐劳的工作意识,将其作为抵挡职业倦怠的一道牢固心理防线。三是要认识到自身教学能力及科研能力的优劣之处,多参与教学培训,多进行师生交流及教师间的内部交流,增强体育教学的成就感,多渠道释放自身的教学压力。
4 结语
引发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以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为主要表现形式,高校体育教师在预防及化解职业倦怠感时,要分清内外因因素的种类和危害程度,然后着力通过社会、高校、教师三者之间的协作,使高校体育教师能够及时甄别及消解职业倦怠感的苗头隐患,促进高校体育教学事务的良性发展。
[1]周平安.试论如何缓解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J].继续教育研究,2010(11):111-112.
[2]王永祥.浅谈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其缓解策略[J].卫生职业教育,2012(2):55-56.
[3]吕燕.试论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及对策[J].新校园(中旬刊),2014(12):76.
[4]马洪全.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其应对策略[J].考试周刊,2011(70):28-29.
G812.5
A
2095-2813(2016)09(a)-0128-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25.128
宁夏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宁夏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NGY2012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