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广东省部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现状及对策的研究①
2016-11-28刘德会李辉辉
刘德会 李辉辉
(广东开放大学基础教学部 广东广州 510091)
对广东省部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现状及对策的研究①
刘德会 李辉辉
(广东开放大学基础教学部 广东广州 510091)
体育课程是职业院校的基础课程,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体育课程的设置和改革刻不容缓。建立适合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体育课程,是为更好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定基础,也是职业体能的基础。结合目前广东省部分高职院校实际情况,对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的设置和改革进行调查和分析,提出了建立以就业为导向,树立终生体育意识,培养职业体能为主导思想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体育课程改革方向和目标。建立健全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高职体育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 体育课程改革 现状 对策
广东作为一个经济和人才大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对职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加。高职院校主要培养基础人才,对学生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比较高。目前广东省高职院校的发展为广东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技术人才保障。高职院校在办学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调整办学方向和办学模式,具体体现在教学模式的改变以及课程的设置和改革。广东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由中专学校升格而来,具有多年的中专办学历史,但高职院校的办学历史较短,在课程设置等方面更多的是沿袭中专和借鉴本科院校的办学模式,自己独立的办学模式尚不完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建设与改革要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培养具有职业体能的基础技术人才是目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也是重点。
1 广东省部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现状
1.1体育场馆设施条件
随着经济的发展,近几年广东省不断加大对高职院校的体育经费投入,加上各校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目前广东省87%的高职院校建有一个标准的400m田径场,58%的高职院校建有体育馆,但体育馆生均建筑面积0.5m2的标准却很少有学校能够达到。总体来说广东省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校体育场馆基本能够满足正常体育教学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但仍有部分学校由于种种原因,运动器材不足、体育场馆设施简陋、教学环境较差,体育经费不充足和不到位情况比较突出。体育教学环境及器材不够完善,挫伤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影响了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
1.2体育师资队伍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主要存在:结构不合理,整体学历水平偏低,高学历、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由于领导的重视不够,体育教师的待遇过低等原因造成教师积极性不高;部分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由退役专业运动员和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组成,在知识结构和专业技术能力上有待提高;教育观念陈旧,知识更新慢,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工作量大;这些不能从根本上进行改革,体育课程的改革就很难推进。
1.3体育课程的开设情况
按照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规定,三年制大专应开设两年体育课,共144课时。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广东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的开课率达到100%,但仍有80%以上的高职院校并没有按规定开足体育课时,多数高职院校只开设了一年体育课;此外,50%以上的高职院校没有开设体育理论课;另有部分高职院校为节约办学成本没有开设体育选修课,甚至有些学校按照行政班上体育课,导致班级容量过大、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不能满足不同性别、不同兴趣、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就目前的调查情况来看,广东省60%以上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设置是不达标的。
1.4体育教学的内容、手段及成绩考核
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内容大多集中在便于开展、危险性小、参与人数多的项目,教学手段以传统的讲授法和练习法为主,学生的参与度不够。由于教学内容和手段较单一、枯燥、技术性较强、趣味性不足,不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教学内容和手段缺乏针对性,对学生终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不够,关于职业体能方面的教学内容比较欠缺。体育课程的设置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从以锻炼身体为主转化为以技术动作学习和兴趣培养为主。此外,在成绩考核方面,考核评价的标准偏低,考核的内容过于单一,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体育锻炼和学习情况,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急需建立一个全面、合理、科学的评价和考核体系,把课内考核延伸到课下,把课内锻炼学习融入到课下的生活。
2 广东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
2.1要树立先进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指导思想和体育理念
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教材正在制定当中,但这只是作为一个指导性的参考教材,具体到各个学校,应该是依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校实际发展和要求的体育课程安排,需要制定符合职业技术教育特点的先进的体育教学大纲,这样才能适应现代高职院校的体育发展方向。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要有所转变,做到切实为学生服务,为学生着想,以学生的身体发展为根本,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习惯和体育锻炼的意识,加强职业体能在体育教学中的比重,真正地做到为健康着想。树立学生终生体育意识,培养具有一定运动能力和组织能力的现代基础技术人才。体育课程的设立和改革要有针对性,树立职业体能的思想,完善对职业活动有益的运动技能储备和体育知识。
2.2转变教育观念,优化教学模式
更新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内容及手段,不断满足新形势下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渴求。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现有的教学模式已略显落后,陈旧的体育大纲同现代社会体育发展已不太适应,学生对传统教学模式已感到厌倦,而对于一些新兴的具有刺激性、挑战性、娱乐性的体育项目充满了兴趣。现今的体育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新兴的教学媒体,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锻炼自主性和自觉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使学生进一步拓宽体育知识面,提高专项技能。
2.3强化体育教学在高职院校的基础地位,重点突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特点
确保高职院校的体育经费落实到位,完善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确保各校对体育教学、科研的投入具有持续性和发展性。强化体育教学的基础地位,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贯彻落实好学生体质测试,时时监督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加大宣传力度,从观念上改变大家对高职院校体育的看法,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在实际行动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根据各校的专业设置和实际情况编写适合于本校的体育自编教材,体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特色。不断完善体育教学和学生职业体能的有机结合,树立学生的职业体能意识,培养学生的职业体能能力。此外,各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特点,开展适合本校发展的具有传统特色的体育项目;
3 结论
(1)加大对高职院校的体育经费投入,完善体育设施的配备。
(2)从意识形态上强化体育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因地制宜开展切合实际的体育课程改革,循序渐进,做到有的放矢。
(3)加强师资培训,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不断提高在职教师的素质,为体育课程改革做好准备。
(4)体育课程设置和改革要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要与职业体能的要求相结合,力求做到体育课程的改革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
[1]章成斌,陈慧玉.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8(8):53.
[2]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3]高玉莲,周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应与未来职业需求相结合[J].职业与教育,2005(26):43-44.
[4]郑强芬.洛阳工业高专体育课程改革研究仁[J].中国科学学报,2004(8).
G804
A
2095-2813(2016)09(a)-0102-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25.102
刘德会(1974—),男,汉,河南信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李辉辉(1981—),男,汉,河南漯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