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质堪忧背景下高校增设体能强化班的实验研究①
2016-11-28周文源国伟
周文源 国伟
(贵州医科大学运动与健康学院 贵州贵阳 550025)
大学生体质堪忧背景下高校增设体能强化班的实验研究①
周文源 国伟
(贵州医科大学运动与健康学院 贵州贵阳 550025)
目的 为今后高校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参考依据,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方法 运用实验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选定耐力跑、50m跑和立定跳远作为体能班分班依据,对93名体能班学生先后进行两组不同教学实验。结果 体能班教学实验组的体能水平提升效果在总体上要优于传统教学实验组;体能基础、体育拼搏精神、锻炼时间和锻炼动力(压力)等是目前阻碍体能班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结论 在大学生体质堪忧情况下,高校学校体育教学要分清重点、因情施教,开设体能班并增加体能班周课时。
高校 增设 体能强化班 实验研究
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其最基本、最首要的目的与功能是发展学生体质,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道德和意志品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学校体育工作做出重要部署,明确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要求,[1]其终极目标是遏制学生体质下降。《2008—2010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分析报告》显示,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下降速度得到遏制,但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程度却仍大于中小学生,[2]这不得不让人们对高校学校体育进行反思。研究依托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通过两组不同实验结果对比研究,总结经验,为今后高校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同质被试(两个体能班,共93名学生)在两组实验前后体质测试成绩变化幅度的对比作为研究对象,开展总用时为18周的实验研究。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根据体能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贵州医科大学体能班开设问卷调查表》,问卷采用不记名,当场发放、回收的形式,共发放93份(男生49份,女生44份),回收93份,有效率为100%。
1.2.2实验法
(1)实验时间与控制。传统教学实验组,12周,每周2学时,共24学时;体能班教学实验组,6周,每周2学时,共12学时。两组学生人数、被试人员均相同,避免因体质不同而存在先天运动能力差异的现象。
(2)实验设计。
①学生选定依据:采用2013年修订后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作为测试评价标准,以耐力跑(800m(女)/1 000m(男))、50m和立定跳远成绩作为分班依据,任两项不及格的学生编入体能班。
②实验分组:传统教学实验组——被试的体能班学生按照传统方式上选项课。体能班教学实验组——对体能班被试学生进行体能强化训练,以身体素质练习为主要教学内容。
1.2.3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 19.0、Excel2007等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对体能班教学实验组实验前后3项测试成绩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对两组实验总体成绩提升幅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2 研究结果分析
2.1体能班教学实验组实验前后测试成绩配对样本t检验
结果显示,在主观感受上,体能班教学实验组中有35.5%的学生表示感觉体能有较明显提升。测试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体能班教学实验组在实验前后3项测试项目的均值存在较大差异,且实验前后测试成绩呈高度相关,经配对样本t检验后,P 值均小于0.01,呈显著性差异。其中耐力跑和立定跳远项目试验后的测试成绩较实验前均呈显著性提升,耐力跑用时平均减少3.699 s,立定跳远的提升均值为5.989 cm,而50m项目测试成绩却呈显著性下降,用时平均增加0.127 96 s。
2.2传统教学实验组和体能班教学实验组总体成绩提升幅度的独立样本t检验
检验结果显示:耐力差值和50m跑差值在“方差相等的Levene检验”的F值未达到显著水平(P(耐力跑差值)=0.102,P(50m跑差值)=0.107,均大于0.05),因此接受方差相等假设t值,耐力跑差值t=0.248、P =0.805>0.05,差异不显著,50m跑t=0.107、P=0.000<0.01,差异非常显著。立定跳远差值在“方差相等的Levene检验”的F值达到显著水平(P =0.000<0.01),因此拒绝方差相等假设,接受对立假设,则t=1.561、P =0.121>0.05,差异不显著。
50m跑项目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运动项目,技术的学习需要时间的积累,体能班实验组课时较少,用时仅为6周(12课时),尽管在技术的学习和巩固上受到训练时间的限制,致使50m的成绩提升幅度与传统教学实验组(24课时)呈显著性差异,但从上课时间不难分辨出,传统教学实验组用体能班教学实验组两倍的课时所达到的体能提升效果,在耐力跑、立定跳远项目上与体能班教学实验组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体能班教学实验组的体能水平提升效果要优于传统教学实验组。
3 影响高校体能班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阻碍因素讨论
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兴趣”因素呼声最高[3]。运动承诺影响因素研究也表明,运动的乐趣是影响学生继续参与体育锻炼的最主要因素[4]。调查发现,目前有许多客观因素影响着“兴趣”对体能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促进作用,阻碍着体能班学生积极参与体能锻炼。
3.1体能基础
“以人体三大供能系统的能量代谢活动为基础,通过骨骼肌系统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被称之为体能[5],是独立于技术的一种客观存在,与技术相辅相成,运动技术水平的学习与提高需要以相应的体能水平提升为前提,只有体能达到相应水平时才能充分体验到运动的乐趣,良好的体能更利于动作技术的发挥与完成效率[6]。
体能班教学实验组50.5%的学生表示“太累”是他们不喜欢从事体育锻炼的原因。且该选项学生人数分布在总体上随着每周锻炼时间的递增反而不断减少,89.4%的学生周锻炼的时间主要在2 h以下。在“若你具备较强的身体素质能力,你会为保持好的体能而坚持锻炼吗”中,选择“肯定会”和“可能会”的学生高达88.2%,表明学生的体能基础状况直接影响了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以及其是否参与体育锻炼和参与体育锻炼时间的长短。
3.2体育拼搏精神
体育运动强调拼搏、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调查发现,59.1%的学生选择了“自己意志力不坚定”作为阻碍从事体育锻炼的原因。95.7%的学生“非常希望”和“希望”自己的身体素质水平有所提升。而在“运动过程中非常累的瞬间”分别仅有29%和26.9%的学生表示愿意为获“优”和“良”的运动成绩而努力坚持。说明身体素质较差的大学生对自身体能水平提升的渴望非常强烈,但在运动过程中却缺乏拼搏精神,不愿为获得自身期望的运动能力水平而付出相应的努力。
3.3锻炼时间
体能班教学实验组78.5%的学生每周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在2 h以下,这远远没达到“每天锻炼1小时”的标准。在体育锻炼阻力因素调查中发现,有部分学生表示“没有时间”也是阻碍其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之一。
3.4锻炼动力(压力)
在“是否会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提升自身体能水平”中,46.2%学生选择“不会”,25.8%的学生选择了“不知道”。而问及“是否会为了离开体能班进入专项班而努力锻炼,提升自身体能水平”时,61.3%的学生选择了“会”,而选择“不会”的学生仅为11.8%。以上数据变化表明,锻炼动力(压力)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提升学生锻炼的主动性。
4 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除了技术含量较高的50m跑外,传统教学实验组用体能班教学实验组两倍课时所达到的体能来提升效果,在耐力跑、立定跳远项目上与体能班教学实验组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体能班教学实验组的体能水平提升效果总体上要优于传统教学实验组。
(2)体能基础、体育拼搏精神、锻炼时间和锻炼动力(压力)等因素影响着“兴趣”因素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促进作用,成为目前阻碍体能班学生积极参与体能锻炼的主要因素。
4.2建议
(1)高校学校体育教学要因情施教,增加体能班周课时,执行调控职责。
在既要让学生学到技能、增强体质,又强调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体验到运动乐趣等繁多目标要求的影响下,高校学校体育显得力不从心,逐渐失去目标重点,导致大学生体质水平出现在持续下降的堪忧现象。因此,以考虑学生为本、满足学生需求的同时,高校学校体育十分有必要分清重点,根据客观实际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增设体能班及增加体能班的周课时,执行调控职责。
(2)合理设置体能班考核评价体系。
充分考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时的自我效能,根据情况,将学生进步幅度和课外锻炼纳入高校体育课考核评价当中,并设置合理的评价、监督体系,以调动学生的锻炼积极性。
(3)体能班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拼搏精神,适当给予学生一定锻炼动力(压力),运用激励政策或手段促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1]新华社.授权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3-11-1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1/15/c_118164235.htm.
[2]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报告[EB/ OL].(2012-12-19)http://qcyn.sina.com.cn/news/shxw/ 2012/1219/163257110948.html.
[3]章建成,张绍礼,罗炯,等.中国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报告[J].体育科学,2012(11):3-18.
[4]吴健,陈善平.大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1):83-86.
[5]张建,史东林,李光军,等.“体能”概念研究综述[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2):142.
[6]张春合.对一元训练理论立论基础的质疑——体能的客观存在性[J].体育学刊,2008(6):88-90.
G807
A
2095-2813(2016)09(a)-0066-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25.066
周文源(1990—),女,汉,湖南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国伟(1963—),男,满族,黑龙江人,教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户外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