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击运动员的心理训练①
2016-11-28晋波佘聪林
晋波 佘聪林
(陕西省青少年体校 陕西西安 710061)
拳击运动员的心理训练①
晋波 佘聪林
(陕西省青少年体校 陕西西安 710061)
心理训练已被国内外广泛用于体育运动训练中,该文通过个人多年教学训练比赛和裁判工作的实践,充分说明了拳击运动员心理训练的重要性和积极作用,并结合心理训练的任务和心理训练的要求,加以详略阐述,对业余拳击训练工作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拳击 运动员 心理训练
1 前言
心理训练已在国内外被广泛运用于体育运动训练中,并日益发展起来。可是仍然有很多拳击教练员,把他们的努力都集中在运动身体与技术训练方面。他们千方百计希望从各方面寻求一些有特效的攻防方法,在训练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练习怎样去进攻、防御、反击以及使用各种战术等。但往往忽视了对运动员的心理训练。
在现代拳击训练中,教练员面临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是激发运动员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能力。不少运动员发挥得不好,有的由于对发挥自身的能力一无所知,一上拳台就头脑发胀,茫然不知所措。教练员是一个重要的启蒙者,让运动员懂得这和生活的道理一样,人要有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不相信自己的人永远不能成功。为此,教练员一定要发展和改善拳击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应使那些尚有潜力的运动员首先建立起自信心,从而具备全面的比赛能力,并在运动中获得成功。
在运动训练中不紧消耗身体能量,同时也消耗心理能量,对拳击运动要求更高。一个拳击运动员身体与技术训练再好,而平时没有良好的心理训练,也难以在比赛中取胜。许多著名的运动员都公认心理素质是比赛中获胜的关键,只有当运动员心理和身体行动相互作用协调一致时,才能获得成功。
著名的美国拳击家达马托说:一个优秀的拳击手能在任何距离表现出正确的直拳技术,具有良好的出拳感觉,如果它在比赛开始的几次出拳能够击中对方,那这场比赛他将表现出色;否则,他就很难甚至发挥不出直拳技术。原因是从身体上他知道怎样用直拳击中对方,但他却在心理上出了问题。
有人研究并提出比赛的成功率30%归于心理,70%归于其他。当前美洲和欧洲的一些拳击开展得较好的国家,诸如美国、古巴、德国、俄罗斯、波兰都十分重视拳击运动员的心理训练。
如今心理训练已经和身体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恢复训练、智力训练共同组成了完整的训练体系。心理训练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已经被看作是训练工作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重要标志之一。在心理训练还未作为正式课题进入拳击训练工作时,它早就存在于我们日常的训练工作之中了。例如实战训练、意志品质训练、然而,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心理训练,自觉地去考虑用何种手段和方法发展拳击运动员的心理品质,达到什么程度和预期的目的,应当引起我们从事拳击教练工作的同仁们足够的重视,并需要在训练实践中深入探索。
心理训练就是有意识地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3方面)和个性心理特征施以影响,发展各种必须的、积极的心理品质,并使运动员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的各种方法。从而更好地去进行训练并为参加复杂的比赛做好各种心理。
拳击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可分为一般心理训练和准备比赛心理训练两类。一般心理训练又叫长期心理训练,通过长期的心理训练,可以使运动员学会控制和调节比赛所需要的心理准备状态。准备比赛心理训练又叫短期心理训练,它是将比赛前短期内和比赛过程中,以运动员现有心理水平为基础,根据参加具体比赛的任务而安排的心理训练,其主要目的是要使运动员学会调节心理状态的方法,促使他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进而形成最佳竞技状态。因此,一般心理训练与准备比赛心理训练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若没有一般平时的训练基础,则赛前准备心理训练也难以取得良好效果。这乃是由于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品质是靠长期的训练和培养才能获得的。反之,如不进行准备比赛心理训练,则平时长期的心理训练亦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运动训练的目的,是要充分挖掘人体的运动潜力,而人的运动潜力乃是体力、技术、智力和心理诸因素的有机结合,心理训练的主要作用在于挖掘运动员的内在心理潜力。
心理训练的基本任务就是要不断改善拳击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培养拳击运动员形成具有独特的、个性的心理特征,发展积极的心理品质,创造适宜的心理状态,并培养运动员在极度紧张的对抗训练和条件下,学会调节、控制自己的心理稳定性能力,并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从而保证技术、战术水平在比赛中表现出来。
人的大脑是心理的主要器官,而人的心理乃是大脑机能和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产物。各种心理现象实质上仍然是条件反射。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是一个极其复杂细致的教育过程。所以我们还应遵循教育学中的一些基本教学原则,用来指导心理训练。
自觉性原则:任何训练方式和手段,必须建立在运动员自觉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奏效。因此,只有当运动员认识到了心理训练的目的、任务和作用对完成训练和争取比赛训练的重要意义时,他们才能够自觉地进行自我调节,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以适应训练和比赛的需要。
循序渐进的原则:一个优秀拳击运动员的心理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改善与提高,是需要长时间训练教育才能收效的,常言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一个人个性的改善是极难的,但是只要目的明确、决心大,并遵照循序渐进的规律进行,还是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对意志训练应逐渐增加难度,尤其对矫正消极心理因素,切勿操之过急,要多次重复训练才能收效。
区别对待原则:要针对每个运动员的年龄、运动经验、文化程度、社会和家庭影响等各种因素之差异所形成不同个性特点和心理状态,进行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充分发掘与利用每个人的个性潜力。
2 怎样培养拳击运动员的顽强意志
要为运动员建立明确具体的奋斗目标,不可能让运动员一次建立很多目标。教练员要引导运动员专心于既定的目标指导实现。更应知道,创造性的成就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去激发它。
教练员的动作是帮助发展运动员的自我形象(一个人对自己的感觉和认识,也就是自知之明的意思),许多运动员在拳台上表现出非凡的能力、优势能充分发挥出优秀技术,但有时就会出现错误,前后判若两人,有的运动员赛后懊悔地讲:“我想到了用右拳迎击可我又怕吃人家重拳,不该手软。”实际上这是由于心智不强而阻碍了行动,常说“拳随意发”,意不决自然发不出拳了,尽管可能获得的东西在头脑中闪现了一下。在训练中目标不要太多太困难,运动员要相信自己能完成,就首先要使运动员要有一个肯定的自我形象,反之,若是否定自己,就很难达到这个目标。
通过技术训练、身体训练、实战训练等各种因素来培养拳击运动员的顽强意志品质。对拳击技术严格要求,精益求精。当运动员在训练技术不耐烦时,这正是培养顽强性的好时机。鼓励启发运动员克服技术或素质上的薄弱环节,不断增加运动量和强度,就可培养自治性、刻苦性和顽强性。
教练员还可适当安排在运动员疲劳、厌倦状态下努力完成一些作业,还有益培养顽强性。愈是在训练课的最后阶段,更要严格要求,并鼓励督促,按计划完成。如,击沙袋或跳绳训练,最后1~2回合可加快速度和延长时间,或直到打不动为止。
可通过调整运动量的大小,手段的难易,要求的高低等;也可以通过训练环境来调整困难程度,如,选择比赛对手的强弱以及比赛场地的气氛,以上均是运用与困难作斗争所设置的方法来培养运动员的意志品质。为实现这种任务,教练员在安排时必须使运动员经过一定的努力去克服那些依据运动员水平而安排的相应的各种困难练习,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当运动员在训练时,产生思想顾虑或精神紧张,兴趣下降时可运用“变化法”降低训练的要求或采用转移性练习,摆脱紧张的训练环境,让运动在舒畅的气氛中做一些饶有兴趣的练习,待情绪转好后,可再转入一个新的变化了的作业训练中去。
意志就像一把剑,未形成之前要经过千锤百炼,既成之后也要经受战斗的考验。作为教练员要善于在运动员遭受挫折而失去信心,表现出意志薄弱时,帮助运动员找出原因,使其自信心复原从而东山再起,鼓起勇气,以旺盛的斗志去迎接新的比赛战斗任务。并在每次胜利或失败之后,认真总结经验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使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老是处在永不懈怠的向上攀岩之中。
要培养运动员学会培养自我意志的能力。在平时训练和生活中养成自我暗示、自我鼓励、自我说服、自我命令的习惯。运动员只有经过严格的锻炼,才能够在碰到巨大困难时,自觉地进行自我调整,从而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力量。去战胜训练和比赛中的各种困难,获得成功。
[1]陈耕春.运动心理学概论:第四章,第八章[EB/OL].(2012-12-16)http://www.doc88.com.
[2]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63.
[3]张忠秋.优秀运动员心理训练实用指南[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275.
G852.1
A
2095-2813(2016)09(a)-0042-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25.042
晋波(1979—),男,山东人,本科,初级教练员,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佘聪林(1958—),男,陕西铜川人,本科,高级教练员,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