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体育:如何走出“不惑”
2016-11-28李小伟
中国教育报记者 李小伟
专题报道
中考体育:如何走出“不惑”
中国教育报记者 李小伟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啊,中国,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每当听到这首《春天的故事》的时候,笔者就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也正是在一九七九年,我国的学校体育界悄悄地开始了一场变革。
一、体育考试从何而来?
《春天的故事》讲述的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那段历史。而我国的中考体育恰好与改革开放、高考制度恢复等息息相关:1977年,我国恢复了高考制度,这原本是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但不久,应试教育的现象在我国中小学校逐渐凸显,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停止了有升学任务的初三和高三两个毕业年级的体育课,并将其课时用于其他学科,学校体育工作受到了严重影响,学生体质也出现了下降现象。为此,我国在1979年开展了首次全国性的学生体质调研工作,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学生体质状况堪忧。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切实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教育部有关部门决定开展体育考试的试点工作。1979年5月,上海市崇明中学率先进行了体育考试的尝试。几年后,全国就有上海、山东、河南、辽宁、湖南、北京等8个省市进行了体育考试的试验工作。之后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会议指出,中招体育考试的试验体现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精神和要求,方向完全正确,应该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下去。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发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九条明确规定“体育课是学生毕业、升学考试科目”。至此,体育课作为升学考试的科目以条例的形式被明确下来。
二、体育考试考什么?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指出,中招体育考试只是过渡时期的无奈之举。原因在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体质出现了下降趋势,学生的身高增长缓慢,形态向过瘦过胖“两极化”发展,耐力素质、心肺功能下降,近视眼发病率居高不下,学生抗挫折能力等心理素质较差。造成这些状况的原因有许多方面,但缺少体育锻炼、没有认真上好体育课是其中主要“元凶”之一。
由于实施体育考试的大背景是学生体质下降,因此,开展中考体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学生体质。
目前,体育考试的内容大体有三类:耐力类、速度弹跳类和力量类,主要考察学生的体能素质。为了助力篮球、排球、足球开展,各地陆续增加了三大球和依据当地情况开展的项目。
以武汉市为例。第一类为耐力类:800m跑(女子)、1000m跑(男子);第二类为速度弹跳类:50m、立定跳远、急行跳远;第三类为力量类:推铅球、掷实心球、1m i n仰卧起坐(女子)、引体向上(男子)。
而北京市的中考体育项目,除了耐力和力量之外,篮球、足球等技能也被列为主要内容。男生:1000m为必考项目;引体向上或原地正面掷实心球(以下简称“实心球”)为二选一项目;足球运球绕标志物(以下简称“足球”)、排球垫球(以下简称“排球”)、篮球运球绕标志物(以下简称“篮球”)为三选一项目。女生:800m为必考项目;1m i n仰卧起坐(以下简称“仰卧起坐”)、实心球为二选一项目;足球、排球、篮球为三选一项目。
2016年,河南省郑州市的中招体育考试分值从50分提高到了70分,计入中招成绩总分,但该市的体育考试并非简单地提高分值。据了解,郑州市从1995年实行中招体育考试,当时以满分30分纳入中招总成绩。2008年,中招体育考试成绩提高到50分。2016年起,考试分值提高到70分。但从2018年起,该市中招体育考试的考试项目和方式都将发生变化。考试项目仍然是目前中招体育考试的7个项目,其中,必考项目为长跑(男子1000m跑、女子800m跑)。采用的是统考+选考的考法,项目分为三类,分别是素质类一(跳绳、50m跑),素质类二(掷实心球、立定跳远),技能类(篮球运球、足球运球)。2018年,该市的考试将呈现“必考项目+统考素质类项目一项+统考技能类项目一项+考生选考其他素质类项目一项”的考试项目组合方式,而统考和选考考试项目在九年级第1学期期末才能通过摇号确定。这就意味着,进入初中后,学生在体育学科也要全面发展,理解与掌握所学体育技能,补齐体质短板。
据了解,该市统考项目需通过3次摇号确定:第1次摇号,首先确定当年考生考素质类一还是素质类二;第2次摇号,确定考生考素质类一或者素质类二中的哪一项;第3次摇号,确定考生考技能类项目中的哪一项。最后,考生从另一素质类项目中选择一项作为选考项目。郑州市的做法释放出强烈的改革信号,考试制度日趋完善,值得各省份、地市学习、借鉴。
就目前而言,全国中招体育考试的项目基本相同,只在个别项目上有差异。
三、体育考试带来了什么变化
近日,在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纬三路小学,笔者看到一些学生正在做着各种体能练习,一打听才知道是在为明年中考体育“补”课。看上去胖呼呼的晓金说,几乎每周自己都要来,既锻炼了身体,又减了体重,一举两得。
近年来,随着中考体育的深入,尤其是阳光体育运动不断开展,学生、家长包括社会对于学生健康的认识逐步提升,初步形成了家、校、社会共同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如今,支持孩子体育锻炼,并和孩子们一起参加体育锻炼的家长比比皆是。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强健身体,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都有积极的帮助,这已成为了许多家长共识。
江苏省常州市朝阳中学校长认为,中考体育起到了“指挥棒”的作用,不但激发了学生参加锻炼的热情,也激发了学校坚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现在的学生升学压力较大,所以哪门功课重要,精力就自然会投向哪里。广州市在实施中考体育之初,有很多家长不认同,认为孩子胖一点、慢一点没什么大不了。但现在,绝大部分学生和家长都已认识到中考体育的意义了。广州市体育局的一位官员如此说。
实践证明,中考体育改革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体育锻炼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上海市的一项学生体质健康调查显示,中考体育推行以来,800m跑、1000m跑跑不下来的学生几乎没有了,集合站队晕倒的现象基本看不见了。据上海市教委同志介绍,初中阶段学生的耐久力和形态指标在整个中小学生中是最好的,尤其初三学生耐力素质更为突出,而这一阶段学生的近视、肥胖等发病率都比其他学段学生有所减少。
从中国教科院会同4省市开展的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情况看,初二、初三、高一、高二年级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比前5年有所改善,尤其以初三学生的情况为最好,这与中考体育制度全面实施有关。
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不断完善后,呈现出以下效果:使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得到提高,保证了体育课的正常进行;促进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积极性,使初中年级学生的身体素质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有助于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加强了学校体育的科学研究。
四、成为“主科”,体育考试要做什么
1.解决“考什么、练什么”难题。近年来,随着中考体育的推进,“考什么练什么”的现象越来越凸显。许多地方和学校为了应付考试,体育课脱离了正常的教学大纲而只练考试的几个项目,使得学生们仅考试的几项成绩突出,却未学会其他的体育项目,更遑论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因此,体育升级为“主科”后,最应该避免的是“应试思维”带来的负效应。
当体育升级为“主科”,毋庸置疑,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及家长,都会对体育空前重视。但成为中考必考课后,能否让学生真正热爱体育,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和对体育的兴趣,却是一个未知数。
中考体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前提是让学生喜爱体育锻炼,这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必须认真做好体育考试的研究工作,在中考体育项目的设置与选择的自由度上,不仅要科学、严密,更要客观、公正。不能让中考体育仅限于有限的几个项目,要从兴趣入手,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实现从“要我练”到“我要练”的转变。而绝不能像现在这样,让学生反复操练几个枯燥的项目,如此,非但不会让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反而会令其厌恶,甚至厌倦。
2.体育考试应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养成锻炼习惯为目标。考试的设计应贴近课程教学,测试形式要简单,难度要降低,加大考试题库,提供更多的考试内容,让考生有更多元化的项目选择。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对体育的热爱深植于心,并付诸行动,让体育锻炼成为伴随其一生的好习惯。
3.完善考试评价办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2016〕27号文件)指出,构建课内外相结合、各学段相衔接的学校体育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和规范体育运动项目考核和学业水平考试,发挥体育考试的导向作用。
从目前体育考试开展的情况看,各地考试评价主要依靠的是结果性评价。体育成为“主科”后,体育考试一定要突出过程管理,从学生出勤、课堂表现、健康知识、运动技能、体质健康、课外锻炼、参与活动情况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要把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情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运动技能等级纳入初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需要指出的是,许多地方在体育考试中进行了过程性评价的探索,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往往形同虚设,过程性评价成了“送分”评价,这就要求各地加强体育考试的法制化进程,严肃考风考纪,像“语数外”一样对待和严格要求,让过程性评价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各地要根据实际,科学确定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分值。改进考试成绩呈现方式,可以采用分数、等级等多种形式呈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等级”呈现,克服分分计较,避免过度竞争。在配齐配足体育师资,开齐开足体育课上下工夫。作为教育中的短板,学校体育的“欠账”还很多,场地缺乏、投入不足、安全问题频发这些都制约了学校体育的发展。但当前最大的问题,是体育教师的缺乏和师资水平的参差不齐,因此,必须在配齐配足体育师资,开齐开足体育课上下工夫。以培养学生兴趣、养成锻炼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线,完善国家体育与健康的现行课程标准,建立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体系。各地中小学校要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足开好体育课程,严禁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有条件的地方可为中小学增加体育课时。
有关部门一直认为,一旦学生的体质得到根本改变,学生养成了体育锻炼的习惯,体育中考就没有必要了。但连续20多年学生体质下降的事实表明,如果没有考试这一“指挥棒”的指挥,可能学生体质还将继续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