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情的朗读心灵的解读
——浅析小说《朗读者》中备受争议的“爱”

2016-11-28崔文娜南昌工学院江西南昌330000

人间 2016年10期
关键词:朗读者爱情小说

崔文娜(南昌工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0)



爱情的朗读心灵的解读
——浅析小说《朗读者》中备受争议的“爱”

崔文娜
(南昌工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0)

摘要:德国著名小说《朗读者》是依靠小说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和“欲”为主线展开的。从小说的开篇“欲”就存在于小说主人公之间,但是对于小说主人公之间是否存在着“爱”,这种爱是仅仅存在于男女主人公的一方心中,还是存在于两个人心中的讨论一直都存在着。

关键词:爱情;小说;《朗读者》

前言

在一九九五年,德国小说家施克林的著名长篇小说《朗读者》一经出版就引起了世界文学界的轰动。当前该小说已经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广泛的在世界各地的人群中流传,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文章对小说《朗读者》中备受争议的“爱”进行探讨。

一、小说《朗读者》的概述

小说所描述的是一个为世人所不能理解的成长故事,故事中充满了悲情。简单的说就是一个年仅十五岁的德国少年米夏同一位有轨电车售票员汉娜发生了关系。事后汉娜隐瞒了自己的身份并匆匆离去。德国少年米夏对汉娜的情况一无所知,时间过了八年,汉娜同米夏再次相遇,但是这次汉娜由于曾经做过集中营的看守而被推上了被告席,米夏则是以见习律师的身份坐在了审判席。当开始审判的时候,米夏本可以证明汉娜是一个文盲从而减轻判刑,但是米夏的沉默使得汉娜被判了纵身监禁的刑罚。而后,米夏就开始朗读作品并录制成磁带给监狱中的汉娜寄过去,帮助汉娜度过漫长的牢狱生活。就这样又过了十八年,汉娜就要可以出狱,在出狱前米夏去牢房里探望了她,并为她规划好了出狱后的生活。但是就在汉娜出狱的那天早晨,汉娜自缢身亡。作者通过对这段匪夷所思爱情故事的描绘向世人展示了第二次世界站给人们的生活、思想所带来的巨大冲击。作家运用独特的视角和描写方法成功的塑造了米夏和汉娜两位小说主人公,故事情节的发展给人一种理所当然的感觉。但是在这个悲情故事之后能够引起读者们深思的因素还有很多。

二、小说《朗读者》中备受争议的“爱”

(一)关于米夏。米夏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会在十五岁的那年在放学途中遇到了这位年龄几乎可以当他妈妈的女士,更不会想到这位女士会给他的人生带来如此巨大的影响。刚开始米夏对汉娜的印象并不好,只是因为母亲的一句话米夏才想到应该去感谢帮助过自己的汉娜。但是当米夏看到汉娜换衣服时候露出来的胸和臀,米夏年轻的欲望被激发出来了。欲望对米夏年轻思想的腐蚀促使他一周后又来到了汉娜的住处,他们发生了关系,就在这一天夜里,米夏认为自己深深的爱上了汉娜。但是很明显米夏的这种爱是建立在他迷恋汉娜身体的基础上的。为了讨好汉娜,米夏将不是自己错误的事情都揽到自己身上。米夏的爱情似乎来得太快,没过多久,米夏就开始怀疑自己对汉娜的爱以及汉娜对自己的爱。米夏的爱情来的快去的也快。但是在八年后米夏遇到坐在被告席上的汉娜时表现出来了自己的懦弱,他甚至不敢回忆那一段往事,假装不认识汉娜。很多读者说米夏对汉娜的感情仅仅是欲望而不是爱情,但是笔者认为米夏对汉娜的爱情开始于欲望,但是后来米夏确实对汉娜动了真情,期望自己同汉娜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但是这一切都随着汉娜对米夏的冷漠而结束了。

(二)关于汉娜。汉娜在刚开始的时候对米夏的根本没有任何感情,他们两个的感情仅仅是由欲望连接起来的。慢慢相处下来,不知道是米夏对她的热情还是米夏的知识打动了不识字的汉娜,慢慢的汉娜开始对仅仅只有十五岁的汉娜依赖起来。当汉娜最后决定离开这个城市的时候,她为米夏洗了澡,在深情拥抱米夏的时候汉

娜流出了眼泪。从这个细节我们可以看出汉娜对米夏的真情。离开前,汉娜还特意去了米夏的学校,带着让人分辨不清的面部表情依依不舍的望着米夏。此时,米夏也看到了她,但是米夏并没有立刻跑过去拥抱她。我可以想象,如果不是米夏的犹豫和背叛,汉娜和米夏或许真的可以走到一起。在小说的后半部,汉娜学会了写信,她开始给米夏写一些充满热烈感情的信件,但是米夏收到信后却连一封信都没有回。汉娜开始明白就连她自己深爱的米夏都不愿意原谅她的过去,那么当她出狱之后,世人就更不会原谅她的过去了。汉娜开始觉得她已经无法面对这个世界,所以在她出狱的那天清晨,她选择了自杀。

三、不同视野下的《朗读者》爱情

(一)从世俗视角看。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朗读者》这部小说将爱情主题以多种维度呈现给了广大读者。这是一部意义深远的小说作品,作者将这一段不伦之恋描绘的情节曲折动人,从世俗的角度来看,小说中年龄相差很大的两个人之间的爱情并没有让人感到厌烦。主人公的感情是细腻丰富的,作为一个年仅十五岁的孩子,米夏对爱情充满了憧憬,小说对主人公之间的情爱描写、少年朗读文学作品让汉娜听的时候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之间正常的恋情,没有给人带来一种突兀的感觉。作者在描绘主人公爱情的背后是对人性的思考,在当时的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下,小说作品所塑造的气氛显得更加的严肃。

(二)从作品作者看。作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二次世界大战以及人性和生命作出了深刻的反思,这是作者的职业素养决定的。也是作者写作这篇小说的使命所在。作者曾经说《朗读者》的主题一直是他自己思考的事情。一代人的罪恶还将置下一代同在这片罪恶的阴影之下。作者具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他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是非常深刻的,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其中正义和人性的主题。在作者所塑造的深刻主题中还存在着非常深刻的、严酷的、无法回避的问题。

四、总结

不同的读者从《朗读者》中看到的爱情故事是不同的,文学作品的魅力之处就在于他能够透过引人深思的故事情节和主题让人在读完故事之后对人性和爱情进行思考。读完《朗读者》这篇小说,人们不禁要自问,小说中主人公之间的感情是注定的爱情还是悲剧呢?

参考文献:

[1]德国 本哈德 · 施林克 , 钱定平译 . 朗读者 [M].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09.

[2]廖峻澜.爱与罪的自救——论《朗读者》的隐喻结构[J].安徽文学,2010,(02):62-63.

[3]印芝虹.生死朗读--德国文学历史反思的新成果[N].文艺报,2010,(03).

[4]张国龙.历史寓言书写及对德国成长小说宏大叙事传统的超越[J].外国文学,2010,(03):36-37.

注: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批准号:WGW1419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011-01

作者简介:崔文娜(1988.01-),女,汉族,河北沧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就职于南昌工学院,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朗读者爱情小说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评小说《朗读者》中《奥德赛》的隐喻
一封关于《朗读者》的信
《朗读者》:冰冷的历史沉思与深刻的人性寓言
第二场:品鉴《朗读者》
爱情来了
解读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