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足球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16-11-28陈枭
陈枭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体育部 湖北武汉 430000)
校园足球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陈枭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体育部 湖北武汉 430000)
该文在现今“校园足球”的时代背景下,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调查法、综合分析法等对现阶段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现状做了研究。分析出校园足球发展与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契合点。研究提出:(1)培养学生对于足球的兴趣是现阶段教学改革的前提,掌握基本的足球技术是基础,普及校园足球是根本,让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是目的。(2)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新方法是加大体育课程学分的比重,把公共体育课的4个学分,加大为8个学分。(3)校园足球在我国的开展可以极大地增加当代高校学子参与到校内外足球群体竞赛的机会,在大三和大四参与校内外足球群体竞赛,每学期加一个学分。该文以适应时代对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具象化诉求为目的,旨在为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校园足球 高校体育课程 教学改革
1 问题的提出
高校在我们国家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当代高等学府的建设与教学的质量相当于国家的基础建设,是我国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组成部分。课堂授课是普通高校知识传承的主要手段,课程教学的质量高低决定着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普通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指标[1]。
体育教学的目标是所有关于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具体表现方式。教育部在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是当今我国各级各类大学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根本依据。《纲要》中的“健康第一”核心思想是这份文件中的中心内容。但是已经过去了14年,高校大学生的体质情况没有普遍得到提升,反而每况愈下,这个现象的确值得我们去深思。
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将“改革推进校园足球发展”作为一项专门任务和内容予以明确,在一定程度上来看,无疑已将校园足球的发展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使其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一项重要任务。
校园足球首先关注的是教育,然后才是发展竞技足球。无论是《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还是《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都将校园足球的头号目标定位于“育人”。因此,如何制定出与之思想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2 现代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困境
目前我国对于高校体育课程的建设要求依照的是教育部在2002年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这份文件突出强调:“增进健康和提高个体体育兴趣是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但是现在大学体育教学的效果与《纲要》中的要求越来越远,特别是在提高个体体育兴趣这个方面做的事情还不够,导致课程无法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因素主要有“教学思想”和“教学执行力”。
2.1 影响“教学思想”的原因
提高学生体质与健康是各级学校体育教育最根本的“教学思想”,这也被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所认可。现阶段大多数体育教学原则也是以这一思想为核心,并在实际教学中去贯彻实施。从观察的结果去分析,有很多痴迷于体育运动的学生,却十分反感正常的体育课。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探其根本,在于对“教学思想”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忽视了“体育兴趣”的培养,也就难以让学生形成在业余时间锻炼的好习惯,所以也就很难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
2.2 影响“教学执行力”的因素
2.2.1 体育教学内容选择不当
目前我国的教育部门更加重视并且放开了学校体育教学的空间,这个举动极大促进了学校开设具有自己特色的体育教学课程。但是在现实情况中,由于一些制度的不完善,相当大一部分教师对体育教学内容选择不适当,还停留在10年甚至20年以前他所接受的教学内容上面,所以很难培养学生对于体育课堂的兴趣,也就更没有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这些因素与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有直接的关系。
2.2.2 体育教学方法使用的单一与限制
时代的发展带动着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不能紧跟时代发展的教学方法一定会被淘汰。其实体育教学与大众认识相反,是一个非常严谨且复杂的教学过程,被教授的内容也是相当丰富,所需完成的教学任务和预期想达到的教学目标又是多方面的。可仅仅单一性教学方法很难满足时代发展对于教学发展的要求.
3 校园足球背景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新思想分析
现阶段高校体育课程在具体设置教学计划的时候,大多时候还是照本宣科,每个学期学习1~2门体育运动,因为课程的数量有限,而且还会受到天气和场地的限制,所以学生也就很难在教学时间内精通所学习的技能,而且教学内容的设置是按照10年甚至是20年以前的体育教学计划来设置的,所以在学习内容上面很难调动学习积极性,大多数的同学的初衷也只是为了拿体育课的学分,没有投入到某项技能的学习中去。所以用足球运动去激发学生个体的体育兴趣,使其能够掌握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特长,最后让受教者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现阶段时代背景下对普通高校公体课甚至各级教育阶段指导思想的具体化诉求。
3.1 激发个体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个放之四海都会被认同的至理名言。任何个体只有对所接触的事物产生兴趣,才能够对其做进一步的发展.体育教学是教育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贯穿于我国的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教育体系之中,我们必须非常重视这个科目。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才有可能使学生从主观方面愿意参与运动,从而实现身体素质的增强。
校园足球的根本目的是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其中来,以足球运动为杠杆,来提升我国青少年的体质,使他们在参与足球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如何有效地在精神层面促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观性,在身体层面让他们享受运动带来的的乐趣,这样通过教学方法的引导实现由上体育课向爱体育课的转变。这
3.2 掌握基本技术
普通高校公体课的教学基础是,将学生对于体育运动兴趣的培养引入到对个体健康的主观认识,最后发展为对体育运动的自觉参与,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只提升学生对于运动的兴趣还是远远不够的,难以长时间让学生保持对于运动的兴趣,如果没有基本的技术作为运动项目的支撑,无论有多么浓厚的兴趣也会在运动场上被无情地挥霍和消耗掉。
怎样能够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获得一定的基本技术,教师运用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要。前提条件是学校要有较好的硬件设施,能够同时保障几个班级的足球教学需要。其次是老师要有扎实的业务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设计出提升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3.3 发展足球特长
该文所特指的“体育特长”是指学生对各种体育运动认识上的一种情感深化的结果,是突出“以人为本”,从个体的主观意愿出发,通过不断地深化运动能力,让自身的行为逐渐形成一种习惯,最后达到“终身锻炼,健康第一”的目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发展特长作为大学生个体在身体锻炼层面的重要手段.目前社会的发展导致未来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是具备一项特长,所以没有特长的学生很难全方位地和具有特长的学生作比较,具体到教师本科教学的层面,体育特长也是大学生们在体育认识和实践层面的重要表征。
足球特长的培养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而且足球运动的团队性可以潜移默化地去影响人的主观意识,让学生在进入社会后,更容易地融入到新的环境和工作团队中去。
3.4 养成运动习惯
体育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人全面地发展,大学公体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习得1~2运动技能,形成良好的生活和运动习惯,在毕业以后还能够坚持参加体育活动,使体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一些学生在大学体育必修课结束之后,就几乎不参加体育运动了,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对体育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上体育课的目的是为了拿学分,以一种被动和消极的情绪参加体育活动,而没有意识到体育活动关系着个人的长远发展。其次是在体育活动中没有享受到体育带来的乐趣,所以就造就了一些大学生厌恶体育,甚至对体育活动有对抗的情绪。
4 校园足球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建议
2014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召开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就中国足球运动的开展进行如此高规格的重要会议。
伴随着校园足球工作的开展,无形中加大了全体社会对于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关注度,也就加快了体育教育工作改革的速度,创造出一个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但如何能有效地设计出与现阶段时代背景相吻合的体育教学体系,需要从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共同进行。
4.1 教学思想的改革
校园足球运动在我国的开展,提醒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育人”这个根本宗旨,要把足球活动与素质教育目标统一起来,与阳光体育运动衔接起来,与特色学校建设目标结合起来。对于当今大学生来说,培养基本技能固然非常重要,但培养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更为重要。校园足球的“育人”观念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根本要求和科学理念。
4.2 教学方法的改革
通过上述的论述,我们对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思想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但是所有教学层面的问题都必须通过具体实践来解决。所以我们必须通过教学改革来贯彻这一教学思想。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以强健学生体质为终极目的,高校公体课教学改革须通过两个杠杆来进行,解决2个“量”的问题,即运动量和运动时间。
首先是运动量,这是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首要因素。现在普通高校体育为4个学分、144个教学课时,都主要集中在学生对于运动技术的学习上,很难调动学生的运动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平时的运动锻炼中来。对于这种现象我们采取在原有4个体育学分的基础上再增加4个参与群体竞赛学分的教学模式,将体育必修课学分的比重由4个增加到8个,其中技术与理论知识学习、参与足球群体比赛各为4个学分。
校园足球在我国的开展可以极大地增加当代高校学子参与校内外群体竞赛的机会,学校可根据生源和场地的条件,每学期举办校内的足球联赛,无论是传统的11人制还是现在比较流行的七人制或者是五人制,都可以起到促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效果,每学期参与学校或者省市全国的足球群体竞赛均为1学分。学生在参与足球赛事之前,肯定会定期组织训练,这样就能够保证参与者的运动量和时间。而且,足球赛事的举办,可以从根本上带动学生运动的积极性,让他们形成运动的习惯,从而养成终身体育行为。
为了为校园足球教学改革做出有力的支撑,对当代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学校体育场馆设施以及配套的管理制度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要求:首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应尽可能从多方面去指导足球教学活动和群体竞赛,而不是传统的指令性教学。然后是要严格执行有关体育课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的管理规定。很多高校没有严格执行以上规定,所以学生体质的促进也就很难得到保障。
5 结语
校园足球运动的发展,提升了全国对于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推进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步伐,营造出了更适应时代发展的全新教学方法。
[1]谢燕歌,洪浩.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思想探索与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94-99.
[2]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质量人才的意见[R].1998-04-10.
[3]刘海元,周登嵩.论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及其提出的基本思路[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1):86-88.
[4]郑杰政.校园足球推动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研究[J].体育科技,2015(4):122-124.
[5]教育部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发言[Z].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发言材料之五,2014-11-26.
[6]张辉,张延安.未来我国校园足球发展的注意问题——以我国首批校园足球布局城市的学校足球发展情况为借鉴[C]//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年会.2014.
[7]胡庆山,曾丽娟,朱珈萱,等.校园足球热的审思——兼论中国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1):126-131.
[8]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EB/OL].[2015-06-05](2015-03-16).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3/16/ c_1114653179.htm.
[9]张廷安.我国校园足球未来发展中应当确立的科学发展观[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1):106-113.
[10]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Z].2002-08-06.
[11]孙洪涛.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8):89-92.
[12]郑伟.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症结与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8):82-86.
[13]张勤.高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改革试探[J].体育文化导刊,2013(1):104-107.
[14]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34.146
G843
A
2095-2813(2016)12(a)-014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