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为什么会热衷阴谋论
2016-11-28□岑嵘
□ 岑 嵘
人们为什么会热衷阴谋论
□ 岑 嵘
当我第一次听到美国人登月是个骗局的说法时,我的大脑被这种说法深深吸引,登月阴谋论说:这是20世纪最大的科学骗局。美国国家航天局之所以要用谎言来欺骗公众,其目的是制造假象,一举击败前苏联;另外一个目的是转移美国公众的注意力,掩盖“阿波罗”计划耗资巨大但仍陷入失败的困境。
当然,他们还有很多理由支持这种阴谋论,比如没有任何一幅影像画面能在太空背景中见到星星;摄影记录中那面星条旗在迎风飘扬,而月球上根本不可能有风让旗帜飘起来……
不过当2015年,美国国家航天局一口气登出8400多张阿波罗登月的高清照片时,谣言不攻自破。于是我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当年我对这种阴谋论这么感兴趣?
其实相信阴谋论并不代表我们的认知低下,因为这很大程度来自我们大脑的进化过程。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心理学家发现大脑的不同功能互相区隔,彼此协作或者冲突。美国心理学家安德鲁在《认知》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说:当人们在某些科学论断和自己既有的天真信念一致时,会很快认同这些论断是有效的。但如果既有信念和科学论断相左时,这些信息在大脑中处理得较慢,也较不准确。
打个比方,当“非典”病毒流行时,我们的大脑对如此可怕的病毒并没有既有认知,于是“这种病毒是从实验室流传出来”之类的阴谋论,就成为我们大脑比较容易接受的说法。
美国心理学家、经济学家迈克尔·舍默说:人们之所以热衷阴谋论,这可以归因为人的“启动效应”,即大脑和感官习惯用预期的模式去解释外界刺激。当人们遇到匪夷所思或者不寻常的事情时,习惯在混乱喧嚣中寻求有意义的模式。舍默将之称为“模式化”。
除了这种“模式化”,舍默还提出一个“操作性”的概念,它是指人们倾向于相信某些隐形的力量在操控这个世界。而阴谋论不仅将一系列偶然事件串成有意义的模式,还在这些模式中引入有所图谋的操控势力。两者一起构成阴谋论的认知基础。
阴谋论有个特点,它能够让人们用已知的知识快捷地解释复杂的现象。比如二战时期美国为何没有发现日本的偷袭舰队,并且忽略很多重要的信号。因为这里的原因很复杂,于是“美国有意让日本袭击珍珠港,以便唤起民众向日宣战”的阴谋论就产生了。
不过如同阿波罗登月是个骗局一样,日本偷袭珍珠港是美国人设的局也同样无知可笑。
事实上,复杂的阴谋其实很难成功,你偷偷向领导打小报告可能成功,而一个阴谋事件如果涉及几百上千人,成功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因此,当我们下一次遇到阴谋论的故事时,最好多想一想,别被大脑的惯性蒙蔽了。
(摘自《中年读者》2016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