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杂技,“技”中有“道”

2016-11-27李西宁

人民论坛 2016年36期
关键词:龙狮西宁杂技

李西宁

中国杂技,“技”中有“道”

李西宁

千百年来,杂技作为一门传统的“身体”艺术,在“高、难、惊、险、奇、谐”的动作之中渗透了中国传统“技近乎道”的审美特征与哲学关怀。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杂技在保持“技”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对“道”的思考和开掘。中国哲学升华了杂技的思想主题,增强了文化底蕴,提升了境界层次,促进了传统杂技由“外在表达”向“内外兼备”的转变,成为推动现代杂技不断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国杂技中体现出的朴素辩证唯物思维。古老而朴素的“唯物”世界观给了中国杂技创作的灵感,而杂技动作本身所具备的辩证特征,又可以与中国道家文化的辩证思维相结合,杂技《顶—太极》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顶—太极》将道家美学中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一物两体”、“分一为二,合二以一”等辩证思想体现在了具体的动作中,倒立为静、技巧为动,强调高与低、静与动、盈与亏、松与弛的辩证变化之美,通过流动的倒立技巧和精妙表演,使静态的“顶”流动起来。高下相倾的造型、动静相宜的意境,表达了中国太极所蕴藏之“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的深厚哲学内涵,结合黑白相融的服装和道具,营造出无极而太极、万物始化生的无限空间。

作为儒家文化的追求,中和之美和礼仪之德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美学态度,《茶》这部杂技剧即为代表。《礼记·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偏不倚、有礼有节、修身养性,这些词语代表了独属于中国美学、乃至中国哲学的中庸之道,创作者李西宁正是将其对这种东方美学的思考融进了大型杂技剧《茶》里。该剧以《茶经》为叙述起点,从烟雨江南的茶园,到禅意悠远的山门佛寺,从市井百态的茶馆,到神秘苍凉的茶马古道,全面展示了中国茶文化的艺术魅力。《茶》以全新的视角、多维的空间、独特的艺术符号、特殊的杂技语言、极具张力的表演形式,融入音乐、舞蹈、魔术、戏剧、武术、茶道等各种艺术门类的精妙之处,传达出“自然、平和、儒雅、真实”的精神理念,集中呈现了富有东方古典意趣的美学情境和哲学品质。在对《头上顶技·扇舞丹青》的创作中,李西宁将杂技、舞蹈与中国书法、扇文化进行了有机融合,在书法的意象中动态地展现了“纸上杂技”和“纸上舞蹈”,使之情景交融、人与自然浑然一体,从而达到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营造出恬静、雅致、高远的舞台意境。

中国杂技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智慧作为最终旨归,并正在走向世界。杂技《龙狮》是1998年李西宁与加拿大太阳马戏团合作创作的一部体现东西方文化交流互融的剧目,体现了创作者对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本源上契合点的关注和思考。国外观众对神秘的东方哲学充满了好奇,《龙狮》的创作让我们借此机会自豪地展现了我们的母体文化,这正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意义所在。在被称为欧洲文明摇篮和西方哲学故乡的古希腊,自然哲学家们曾提出过“四元素”(水、火、土、气)的概念,以此探求世界本质。由此,创作者运用了“金木水火土”五大代表中国哲学中唯物世界观的元素,并将其融入到《龙狮》的创作中,用本源性的哲学理念冲破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隔阂。“龙”,是中华图腾,也是文化象征;“狮”,在欧洲文化中是百兽之王,威武勇猛。龙与狮合在一处,寓意着“中西文化交融”的主题。

如果说《龙狮》是“从中国走向世界”,那么《人猿泰山:丛林的呼唤》则是从“世界来到中国”。自上海迪斯尼开园以来,这台剧目倍受观众的喜爱和赞誉。在这台剧目创作中,创作者将西方的文化理念和情感特质融入到东方的艺术载体和欣赏习惯中。与《龙狮》相比,可谓反其道而用之。这两台剧目的创作,再一次诠释了杂技是象征意义大于叙事功能的艺术,它体现了人体技艺的各种超凡境界,以及这些境界所折射出的带有象征意味的生命情思、社会景观和人文关怀。

无论是传统杂技还是现代杂技,中国传统哲学的运思与影响俯拾皆是。一方面,通过身体动作与剧情设置的“技近乎道”,呈现出东方哲学的智慧、美学与生命态度,拓展了世界杂技艺术的审美空间与精神构造。另一方面,中国传统哲学有着更多丰富的智慧与观念,是中华诸多艺术永远用之不竭的创作资源。中国传统哲学为中国杂技的多元化表达、深层化表达提供了一种精神支撑,使杂技创作脱离了单纯的娱乐功能,从而形成更具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

(作者为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西部战区陆军战旗文工团团长)

责编/王妍卓 美编/宋扬

猜你喜欢

龙狮西宁杂技
高校学生龙狮社团协同发展探究
空中杂技师
看杂技
国庆七十周年有寄
《儿童龙狮》校本课程实施的具体路径
轻轻松松聊汉语——“中国夏都”西宁
中国龙狮运动未来五年发展战略研究与规划
老鼠演杂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