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国经济持续向好凭什么
2016-11-27刘瑞
刘 瑞
2017中国经济持续向好凭什么
刘 瑞
2016年的中国经济无惊无险,稳中有进。在2016年取得阶段性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2017年应当继续推动去传统产能过剩、去无效供给库存、去企业成本、补新兴产业发展短板等结构性任务的落实。
中国经济 平稳增长 结构性任务
对于中国经济而言,2016年是难得平稳增长的一年。这应该既在一些人的意料之中,又在另外一些人意料之外。回想一下,在2015与2016新旧年相交之际,国外相当多的主流媒体和国内部分人士,对于中国经济曾经做出过相当悲观的预测,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会出现断崖式的下降,中国会爆发大规模债务危机,中国政府的结构调整会致使中国经济硬着陆,如此等等。几个国际著名的信用评估机构也随之降级中国经济,列入负面观察名单。现在看来,这些预测大都落空。为什么是这样?除了分析概念和工具有问题之外,更重要的是这些机构和个人缺乏对中国经济运行体制的深入了解和对中国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理解。
2016年的中国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有进的特点
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前三季度GDP增长,连续三个季度都是6.7%,巧得令人有点怀疑,但是中国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质量是国际一流的,值得信赖。考虑到十月以后各项宏观经济数据转暖,第四季度的增长数据比前三季度只会高不会低。预计全年的经济增长6.5%的调控目标将会超额完成。虽然经济增长率不应再是观察中国经济运行的唯一指标,但在没有实现“中国梦”之前,也不能轻视经济增长率的变化。因为在一定经济增长率的背后,是新增就业、工资收入增长、政府税收增加、居民消费扩大、基础投资增加、技术进步等一系列相关变量的变化。中国经济保持中等速率增长,也将会对世界经济增长继续做出四分之一的贡献。
经济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其实2016年中国经济主要面对的任务不是保增长,而是调结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一般道理上看,供给侧管理相较于需求侧管理实施难度更大,显效时间也更长。但是2016年作为“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全面贯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思路第一年,就在“三去一降一补”的主要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值得充分肯定。到10月,煤钢去过剩产能的年度任务已经提前两个月完成,商品房待售面积已经减少一千万平米;工业利润增长8.7%,高于经济增长率。由于统计数据的滞后性,一些结构性变化尚不得而知,但是从一些市场化指数变化看,如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上升至2%左右,出厂价格指数(PPI)从连续50多个月的下跌之后转为上升,制造业和服务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均上升至50%荣枯线以上,表明实体经济在从冷转暖。而人们一直担心的大面积下岗在调整的第一年并没有出现,城镇登记失业率维持在4%水平。应该说,2016年已经开始显示出结构性改革的初步效果。
经济质量和效益有所提升。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必然伴随的是经济质量的提升和经济效率的改进。一大批过剩产能去掉,剩下来的必然是精华产能。精华产能扩产后必然是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工业利润的增长,尤其是传统产业的利润增长,如钢铁产业由2015年全业亏损转变为2016年全面盈利,出口中加工贸易比例持续下降、一般贸易比例上升,如此等等。这些都表明2016年的调整使得经济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企业利润增长,不外乎两方面的因素导致:市场需求的恢复和企业内部成本的降低。从市场需求看,不仅新兴产业需求依然旺盛,如2016年“双11”的网购规模又创历史新高记录,而且传统产业需求也有所恢复:煤钢销售价格回升;房地产市场需求热度持续不退,以致20多个过热城市不得不在2016年10月采取新一轮房地产调控新政。从企业成本看,企业内部成本控制固然在调整时期有所强化,但是在企业外部,政府推行的简政放权和降低税费政策,也降低了企业营运成本和制度性成本。应当说,2016年结构调整的经济效益是十分明显的。
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密集推出。2016年大概是经济体制改革顶层设计方案推出最为密集的一年,这也符合预期。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争取到2020年体制改革明显取得成效、制度基本定型的要求以来,各方关注各项经济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进展情况。2016年一些上下普遍关注的制度改革方案文件陆续出台,涉及产权制度改革、国企改革、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地方政府债务制度重构、旨在提升七种人群收入水平的分配体制改革、资本市场监管制度等重大问题,体制改革进入到一个高潮。当然,改革进入深水区,不可鲁莽行事。因而方案的出台并不意味着改革全面铺开。有的改革如国企改革依然要经过试点,有的改革如产权制度改革需要依照法律程序加以推进,有的改革如股市熔断机制则一出台就遭遇市场的抵制。显然,2016年是改革实质性推进的一年,让人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推进改革的坚定步伐和改革带来的利益博弈。
就社会普遍关注的两大市场(股市和房市)表现而言,股市相对偏冷,房市相对偏热。股市从2015年大起大落转入2016年的相对平稳,一直稳定在3000点上。除了股市信心在缓慢回升之外,也因为大量新股上市稀释了投资者注意力。到11月底,上海股市交易所挂牌企业总数达到9538家,累计融资215亿多元人民币;深圳股市交易所的新三板市场挂牌公司总数达9786家。12月5日,深港通正式启动。这预示着一种可能性:2016年资本市场积蓄着的巨大能量,将在2017年释放出来,冲击新的股市高位。而房市自2015年11月份开始就一直持续上扬,引发对房市泡沫的忧虑。到10月,政府对20多个房价上涨过高过快的城市实行了新一轮的房地产调控新政。要化解特大城市房地产过热,其根本举措还是在于有序纾解城市人口流动到其他城市区域,减少人口密集城市的过度集中住房需求。而2016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开始启动了纾解首都城市人口压力的进程。
2017年中国经济的实际运行将会进一步向好
总体上看,2016年的中国经济无惊无险,稳中有进。因此在2016年取得阶段性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2017年应当继续推动去传统产能过剩、去无效供给库存、去企业成本、补新兴产业发展短板等结构性任务的落实。除此而外,需要特别在2017年继续加以关注的问题有以下三方面。
其一,债务率一直在攀升的问题。以宏观债务率判断(M2占GDP比率),2016年初即达到206%,年中曾一度跃升至令人不安的260%。而在宏观债务率攀升的背后是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债务累积,是部分企业开始出现的债务违约。由于中国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加之中国已经建立了银行存款保险金制度,因此不太可能出现所谓“明斯基时刻”,即因大规模的私人企业债务掉期违约导致私人银行清算破产信用危机。供给侧改革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去债务杠杆。对于积累起来的债务处理一度采用债转股形式,由银行来兜底。然而此举遭遇银行的集体抵制。于是转而采取上世纪90年代的做法,由第三方投资机构接手债转股。这个波折应该是2016年去杠杆任务步伐较慢的原因之一。应当清醒地意识到,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信用关系之上的陌生人交易体系。维系信用关系的债务一再出现变数,长久下去将对经济运行造成重创。国外信用评估机构也是据此对中国经济做出判断的。我们清楚自身的经济问题和毛病所在,但是国外机构并不清楚,这往往是国内外对中国经济评价分歧较大的原因。债务违约拖欠将会导致支付困难,即使处理掉了也造成效率损失和资源浪费,大型企业特别是央企的债务违约问题必须认真对待和及时化解。债务率明显降低,应是2017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去杠杆任务的主要议题。
其二,全要素生产率持续下降的问题。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开始从50%以上的高点缓慢下降。美国的保罗·克鲁格曼曾经在1994年分析对比了亚洲和欧美的经济增长中的要素贡献情况,指出亚洲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资本和劳动的投入,拼的是汗水钱;而欧美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全要素生产率即技术进步,靠的是灵感收入。三年后,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基于这个经历,我们应当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持续下降现象保持高度警惕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年初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解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也强调了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是各个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依赖于科技进步、管理组织改善、教育普及和提高,新兴产业替代传统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等。归结起来,实现该指标的改善,也要像对待万元产值综合能源消耗量指标那样,提出每年数量要求,围绕该指标的实现提出考核要求。目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精确计算还缺乏权威性和连续性,需要尽快解决数据口径和计算方法的统一问题。
其三,外汇市场变化的不确定性问题。2016年人民币汇率持续贬值,外汇储备额从2014年的3.8万亿美元持续减少到目前的3.1万亿美元。实际上从2015年起,中国经济已经转变为产能和资金“双过剩”的经济体,这个结构性变化是国内产业外迁、国内资金外流的基本原因,“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助推了这个进程。由此必然会使得外汇储备数量减少,但是却不一定必然使得人民币汇率下行。相反,由于2016年10月人民币正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货币篮子”,确定了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有利于稳定甚而提升人民币汇率。但是从一年的外汇市场反应看,人民币持续贬值,虽然给予出口小幅刺激,但也形成对中国经济的负面预期。目前外汇储备减少人民币贬值尚不对经济构成实质性威胁,但是其变化趋势持续下去却会形成应对国际支付能力的下降、人民币地位边缘化的潜在威胁,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接近年底,国际社会连续出现许多所谓“黑天鹅”事件,对外贸形势以及人民币汇率带来许多不确定影响。因此2017年的对外经贸管理务必格外审慎小心,及时应对。
综合以上分析,2017年中国经济的实际运行将会进一步向好。但是笔者并不建议把宏观调控的经济增长目标设定高于2016年。因为2017年宏观调控的基调依然是结构调整,而结构调整任务需要相对宽松的环境和相对充裕的时间去完成。只有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功,中国经济才能上一个新台阶。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注:文中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相关统计数据公报】
责编/潘丽莉 美编/王梦雅(见习)
【资料链接】
2016年中国经济发展十大亮点
1、经济增长亮点:提前实现GDP翻两番目标。2016年,我国经济运行平稳,预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在6.7%左右,与年初预期目标一致。中国在低迷的世界经济中创造了耀眼的经济增长亮点。
2、结构升级亮点:向后工业化时代过渡。2016年,我国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成为明显亮点。结构升级亮点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取得的重大成果,表明我国新旧增长动能正在加速转换。
3、消费亮点:国内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二。消费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消费已成为我国经济的“压舱石”,拉动经济增长的效应更为显著,也标志着经济增长对改善民生福祉的作用大大增强。
4、新经济亮点:世界最大数字红利。2016年,我国新经济、新业态迅速发展。无论从网民规模还是从手机网民规模来看,我国都已成为世界数字用户第一大国,由此创造了巨大的数字红利。
5、创新亮点:世界最大发明专利授权国。2016年,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知识产权产出指标爆发式增长为我国经济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我国经济创新发展也在有力推动世界经济创新和新科技革命进程。
6、创业就业亮点:世界上新增就业规模最大,市场主体最多。我国将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企业家王国”,他们既是市场主体,也是创造就业的主体。
7、增收减贫亮点:人均收入增长快,脱贫人口再创世界纪录。随着经济平稳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2016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
8、生态环保亮点:绿色发展提速,环境质量趋于改善。2016年,我国节能减排取得重要进展。我国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生态成本均明显降低,经济发展质量和生态效益显著提高。
9、“走出去”亮点:对外投资造福世界。2016年,我国对外投资快速增长,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对外投资国之一,为相关国家创造了大量财富和就业机会。
10、全球治理亮点: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2016年是中国全面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年。中国既以自身的发展推动世界发展,又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提供“中国方案”。【资料摘自《人民日报》2016年12月14日第7版】
F12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