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记者如何写出有温度的新闻
2016-11-27任燕萍
任燕萍
包头日报 014020
党报记者如何写出有温度的新闻
任燕萍
包头日报 014020
写有温度的新闻,用真情打动人,是这个时代赋予党报记者的职责和使命。要想提高新闻传播的影响力、感染力,党报记者就要用心关注百姓冷暖,用情抒写基层民生。
现场温度;人文关怀;群众语言;讲故事;社会责任
传播有温度的新闻,是地方党报应对新媒体蓬勃发展、传媒业态多元化挑战的战略选择,也是党报在新闻传播中提高公信力和影响力的自身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闻舆论工作者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让新闻作品更有“温度”,是这个时代赋予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
什么是有温度的新闻作品?简单地说,就是有热度、有感情,能够打动人心的作品。这就要求党报记者要把握时代热度,始终聚焦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前沿,深入新闻一线,用心关注百姓冷暖,用情抒写基层民生。
一、深入基层,让新闻回归现场。
所有有温度的新闻,无不源自新闻现场。老新闻工作者就常说,新闻是靠脚板走出来的。只有扎根于社会现实,深入到新闻的最前沿,才能把握社会脉搏的律动,观察、思考问题才能深入,写出的新闻内容才能接“地气”、有“温度”。
但是在实际采访中,有些记者怕苦怕累,足不出户,只想靠改编通讯员来稿完成写稿任务,最多打打电话、上上网了解情况;还有些记者形成了依赖心理,即使下去采访,也是在宾馆听听汇报,联系当地宣传部门找找材料,拿现成的资料“做文章”。新闻素材脱离了最真实最鲜活的基层生活,写出来的内容自然索然寡味,让受众提不起兴趣。
新闻实践早已证明,一线是最鲜活的改革发展现场,基层是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记者要想写出的稿件生动而富于感染力,就要到基层去,到现场去,到群众中去。
以《包头日报》为例,每年春节推出的“新春走基层”栏目,都会成为最受读者欢迎的栏目。因为这个栏目刊发的稿件都是记者们深入家庭、社区、车间、乡村等社会最小单元,亲身参与被采访对象的工作生活,写出的一批体验式报道,如《末班车上的除夕夜》、《忙碌的父女列车员》、《羊圈里过年的三栖牧民》、《廉租房里的新生活》……这些报道的特点就是记者亲临现场、亲眼目睹、亲身感受,生动呈现出普通人的生活状态,捕捉到了他们平凡生活中的闪光点,因而写出的稿件真实可信,富有感染力。
二、把视角对准百姓,彰显民生情怀。
新闻的“温度”,源于新闻媒体人的人文高度。党报记者只有深刻感知人民群众的酸甜苦辣,深入触摸基层百姓的冷暖凉热,才能找到与基层百姓需求相契合的传播亮点,写出的作品才能有温度。
包头日报“达茂旗土豆滞销系列报道”堪称一组“有温度”的新闻。2011年,包头市达茂旗马铃薯产量实现了翻番,却没有销路。包头日报记者高度关注薯农面临的困境,深入田间地头,采写了《达茂旗马铃薯丰收遇卖难》、《薯农老丁的喜与愁》两篇深度报道,号召社会行动起来,多渠道、多途径帮助农民销售马铃薯。之后,央视也对达茂旗马铃薯予以重点关注,播出了《达茂旗:土豆大丰收销售遇难题》新闻。媒体的连续报道,更引发了全国各地对达茂旗马铃薯的关注。几天内全国各地的商贩纷纷涌入达茂旗收购马铃薯。当薯农的燃眉之急得以缓解后,包头日报记者又顺势推出《转变思路种种薯,走订单、深加工》、《小北摊“金豆”启示录》、《马铃薯“热”销后的冷思考》等稿件,引导薯农如何调整种植策略力求利益最大化。在中央、地方媒体的广泛关注下,达茂旗成功销售、消化土豆4.2亿斤,存贮7.8亿斤,没有一颗冻在地里。这个系列报道将媒体的影响力发挥到了极致,充分挖掘出了新闻的“温度”。
三、摆脱宣传味,学会用百姓的语言讲故事。
长期以来,许多党报记者习惯用宣传的笔触写新闻,写出的稿件里充斥着套话、官话、空话,严重影响了新闻的可读性,也使得党报离受众越来越远。实际上,党报传播的许多内容群众不爱看不爱听、原因不在于“道”之不正确、不中听,而在于记者不会讲故事、不善讲故事。
在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善讲故事是一种高明的传播能力。因为听故事时,人们都支棱着耳朵,而听乏味的报告时,人们则会昏昏欲睡。有个有趣的现象可以证明这一点。所有的报道,不如手机段子好看。为什么?因为手机段子说的是群众的语言,是从受众角度考虑的。党报记者要想增强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就要学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生动讲述感人肺腑的故事。
包头日报刊登的稿件《“让乡亲们走上不沾泥的路” ——记土右旗交通运输局局长王高乐 》就是以带着泥土气息的语言、声情并茂的故事讲述,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引起良好的社会反响。这篇稿件虽然写的是典型人物,但是完全摆脱了先进事迹材料的束缚,注重故事化的娓娓道来,让整篇文章洋溢着当地百姓的生活气息,特别是人物语言,带着浓郁的当地方言的特点,读来亲切感人。
四、注重新闻价值表达,传递社会正能量。
媒体的温度源于社会责任。面对社会矛盾多发期的现实,媒体应适应时代要求成为促进各种矛盾解决的“催化剂”,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粘合剂”。因此,党报记者无论是写正面宣传稿件还是监督类报道,都应该从社会责任出发,说温情话,做暖心事。
有温度的新闻不是简单地看新鲜看热闹,浅层次、一般化地反映问题,而应站在高处,胸怀大局来观察,发掘反映社会脉搏、前进方向和时代精神的典型素材,加以生动深刻的充分报道,体现新闻的深度和厚度。
比如《包头日报》推出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好人365”、“包头道德模范”“寻找最美包头人”等栏目,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记者们通过深入采访先进人物的事迹,记录生动的细节,挖掘感人的故事,创作出一批感人至深的稿件。14岁扛起生活重担,独自照顾身患重病母亲的“最美孝心少年”赵文龙;从黄河里挽救了150多人生命,被誉为“生命守护神”的王三;收养邻居家孤儿的大爱“母亲”樊凤英……这些模范人物的事迹激发了人们心中的“真善美”,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引领着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