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前儒学与后儒学的差别

2016-11-27

北京观察 2016年8期
关键词:孔孟儒学孔子

文 高 平

前儒学与后儒学的差别

文 高 平

许多人历来认为:由孔子、孟子、荀子等人创立的儒家学派,两千多年以来是以一贯之的,只不过历代的大儒们对它有过不同程度的继承与发展,其基本内容与性质并没有改变。于是尊孔时就争相把桂冠戴在孔子的头上,反孔时就纷纷把脏水泼在孔子的身上。在中国人的意识形态领域,大圣人是他,大罪人也是他。形成这种奇怪状况、产生诸多悖论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在于没有划清前儒学与后儒学的界限。

什么是前儒学?它是西汉以前的儒学,是符合孔孟原旨原义的儒学,是还没有经过什么人的过滤、断章、歪曲、篡改的儒学。前儒学完全是孔子们自己的。

什么是后儒学?是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又经过宋明理学大加“发展”以后的儒学。后儒学不完全是孔子们的,因为它遭到了不少的蓄意歪曲和肆意发挥。孔子为后儒学背了不小的黑锅。

前儒学与后儒学的根本不同之处主要有哪些呢?我看主要有三大差别:

第一,前儒学是“以民为本”的。最有代表性的明确主张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按重要性来排序,人民第一,国家第二,君王第三。后儒学则是“以君为本”的,它将儒学彻底从民间揽入了宫廷,用断章取义、改头换面的手法使它变成了对人民进行统治的精神枷锁。他们自称是孔孟的信徒,却偏偏回避和丢弃了“民为贵、君为轻”这六个字。典型的事例是,孔子说过:诗、礼、乐这三者都是教育培养人民的,如果他们已经掌握了,就由他们自己去行动,如果他们还不会,就去教会他们知道怎样去做。原话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后儒学则把它断句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就成了:人民只配受驱使,而不可以叫他们知道为什么。这样解释当然是符合封建统治者愚民政策的需要的,他们正是要把人民变成不理解也要执行的驯服工具。但它显然不符合孔子的“以不教民战,是为弃之”和“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教育思想。

第二,前儒学是讲“仁”的,“仁者爱人”,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编选《诗》的时候,不曾删除像《硕鼠》《黄鸟》这类尖锐而敏感的作品,体现出对于人民和弱者的同情与仁爱。他们尊重人性,只讲礼仪,并不禁欲。后儒学则高度强化君臣父子的等级观念和隶属关系,还要“存天理,灭人欲”,制造残忍的“三从四德”的妇女守则,搞什么“七出之罪”,更有“二十四孝”之类。他们只是把仁义道德挂在嘴上,并无孔孟的仁爱之心,从不“施仁政于民”。

第三,前儒学是主张人的全面发展的,要学“六艺”,教学内容除了“文艺”之外,天文地理、花木鸟虫、工匠技术,无所不包。而且非常重视社会实践,孔子自己就周游列国,“学而不倦”,曾经求教于郯子、老子,听季札论韶乐,跟襄子学琴。后儒学则主张脱离社会实践,埋头死读书,搞“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说书中“自有”“黄金屋”和“颜如玉”,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使许多知识分子只知通过科举、求得“功名”,成了李白嘲笑过的“白首穷经”的“腐儒”。

总之,前儒学精华不少;后儒学糟粕居多。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全委

责任编辑 刘墨非

猜你喜欢

孔孟儒学孔子
“儒学在西部暨丝绸之路的传播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银川召开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儒学交流在路上
应用儒学的兴起
——儒学创新发展的趋势与愿景
论孔孟思想的现实意义
有联大家改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好玩的小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