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问历史“我从何来”
——“湖广填四川”现象再探
2016-11-27·文王征
·文 王 征
叩问历史“我从何来”
——“湖广填四川”现象再探
·文 王 征
“湖广填四川”乃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迁徙活动之一。明清之际,先后由湖广向四川移民,既有统治者加强统治的考虑,也有内在的经济动因;其中既有政府行政手法推动,也有政府因势利导,引导进行。“湖广填四川”对四川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湖广为何要填川
南宋后期特别是公元1253年之后的25年内,蒙宋双方在四川特别是长江三峡地区展开剧烈的拉锯战,元蒙军队数十年的进攻对全川人口的摧残可以说是无以复加的。此外,战乱致使大批民众逃亡隐匿不归。及至元末,四川不少地方仍然呈现出地广人稀的状态。这为第一次“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提供了广阔的接纳空间。明末清初第二次大规模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兴起。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源于明末清初四川长期战乱未息;另一方面,鄂湘赣闽等省经历清初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后,出现了人多地少的矛盾,加上自然灾害频发,酝酿出了持续一个多世纪的移民潮。这些移民从湖南、湖北、陕西、广东、广西、福建、江西、山西、甘肃等十几个省迁往四川,其中湖南、湖北移民的人数最多。
从加强统治的角度看,明初执行伐蜀的军事计划是向四川移民的最初目的。其次,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将元末群雄的降兵降民强迫集体移徙外乡,这亦是四川地区居民多来自湖广的主要原因。明朝平定全蜀以后军事方面的目标转向征服云、贵地区。此时湖广、四川成为备兵取云、贵的后方基地。有计划地向四川移民也是攻取、安定西南地区的重要措施。从整个中国移民史的角度看,“湖广填四川”改变了秦汉以来主流移民的方向,完成了长江流域内的人口大转移,使中上游的湖北、湖南、四川成为人口稠密区,上中下游的人口分布趋向均衡合理。
移民潮对四川有何影响
现代四川人中有很大一部分祖籍是湖广。从川东夔巫一带大山区到肥沃的川西平原,从成都、重庆这样的大城市到一些偏僻的乡村市镇,从川南的苗族地区到川西和川西北的藏族、羌族地区, 无不有湖广人的足迹。
“湖广填四川”改变了汉、唐以来由北向南移民的格局,开创了由东向西(包括由南向北)大移民的先例,实现了由政府强制移民到支持鼓励性政策移民的转变,由被动的政治性移民向自发性经济移民的转变,把我国人口空间移动的特点、格局和规律表现得最为充分。同时,它还导致四川人口结构、人口空间分布的巨大变化,对四川的社会结构和面貌产生了强烈的震荡和冲击,对上自秦汉,下至唐宋以来所形成的四川传统社会带来了一次重塑。今天四川的人文特征、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居民性格的形成,还有享誉中外的“川菜”“川酒”“川戏” 等,无一不是在这次移民运动中奠定基础。
移民入川及时地解决了四川地区迫切需要劳动力、开垦荒地、解决人民温饱的问题,同时还刺激了四川地区经济的开发。这些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们,不管从思想、意识、语言,还是生活习惯、习俗、生产方式, 都在四川地区大融合、大交流, 使四川地区的生产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不仅如此,这些人往往是农商并举,不仅开垦荒地、种植农作物, 而且还从事商品作物的栽培,如在河岸种植烟草、甘蔗等。他们还参与了矿业的开发, 如灶场、煤矿等行业部门的活动。这对当时四川地区经济的全面恢复和发展起着重大的积极和推动作用, 并为四川地区日后的政治、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带来深远影响。
“湖广填四川”移民对新的四川文化形成也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不同省份、不同地区的大量移民,使四川出现了多元文化并存、多元文化相互渗透的现象。这在语言、宗教、衣食住行等方面都有反映。各省籍移民杂处,经济文化交往与社会婚姻交往日益增多。移民对四川民风民情产生了重要影响。各地移民不远万里、不畏险途,到四川后艰苦创业,以不怕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在新的故乡开拓了自己的事业。(作者系济南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责编:彭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