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池献余 茅练里,我的初恋
2016-11-27◎俞水
◎俞 水
双池献余茅练里,我的初恋
◎俞水
在我人生经历中,茅练里一直使我难以忘怀!
茅练里是上海西部远郊的一座村庄,位于古镇练塘(陈云家乡)以南约3公里。人民公社制时属青浦县蒸淀公社,官名“沈练大队”,现在归练塘镇管辖。
与多数江南村落一样,一条小河东西静静流过村中央,把茅练里分隔成河南河北;而南北穿行的朱(家角)枫(泾)公路,又将村子拦腰截成了东头与西头。村西有条名为“走马荡”的大河,曾是上海通往江、浙的重要水道。因为河宽水阔,颇有点烟波浩淼的景象。夏日的夜晚坐在河堤上,沐浴在月光下的徐徐凉风里,伴着汩汩河水的轻声吟唱,真让人愿枕着两岸阵阵稻香沉沉睡去……
我到茅练里插队当知青是在1974年的3月,那是江南农村最美的季节,嫩绿色的麦苗儿,明镜似的稻秧田,红得热烈的紫云英,黄得灿烂的油菜花……,把大地织成了五彩的云锦。村姑挑着担子轻盈地走过田埂,扬起了蚕豆花儿沁人的甜香……
就在这裹着浓浓乡村生活气息和泥土芬芳的美景里,我开始走进了属于我自己的生活。刚下到农村时,对生活的向往中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幼稚。我记得当年大批知青奔赴农村,广播台竭尽宣传鼓动之能事,颇有点将革命浪漫主义与革命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每天灌入耳内的是这样的政治抒情诗:
再见吧,黄浦江的激流啊,
我们要用红旗渠的春水把沙海灌溉成绿洲。
再见吧,英雄的上海城啊,
我们将用自己的双手把祖国装点得更加锦绣。
……
这样的诗文,在当年确实像催征的战鼓,让我们年轻躁动的心受时代潮流的裹挟更加的狂热。我的日记本第一页上就记着这样两句话:
劳动是严酷的,但,是能把人锻炼成钢铁的教育。
撼山易,撼共青团员建设新农村的决心难!
前一句是列宁的原话,出自哪记不得了。后一句不知从哪抄来的。在那个年代,任谁的日记本上都有几句不着边际的“高大上”的豪言壮语。
但浪漫总是短暂的,哪怕前面缀上了“革命”二字。单调沉闷的农村生活很快成为熬人的历练,消沉、颓废、投机的风气在知青中像流行病一样传染,奋发和激情成为一种奢侈。但是,我们内心深处总还蕴藏着对美好的追求。在茅练里,知青中流传着一首长诗《沿着沈练四周,我漫步向前……》,最早的作者是谁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每位读诗的知青都依据自己的理解,把最美好的情感增加进诗文中。近四十年过去了,我至今还记得诗中的一些句子:
……
沿着沈练四周,我漫步向前。
远处的练塘镇像酒后的武士,
失却了白日的喧嚣默默低头不言。
暮色下的茅练里如婉约的少女,
在月光下借柔风把自己打扮梳妆,
悄悄露出她迷人的笑颜。
……
当然,这样的情感只能在知青圈里流传,就像我们当时偷偷传唱的那些美好的歌曲《草原之夜》、《红梅花开》、《敖包相会》,在某些自以为“进步”、“革命”的人看来,只是充斥着小资产阶级情调的无病呻吟,是落后、颓废的表现。可当时我们却把这当作荒漠的甘泉,在无聊怪诞的年月里默默地灌溉滋润着自己的心田。
终于,历史的车轮碾碎了愚昧和反动。当恢复高考的消息正式被证实时,知青中几乎找不出一个无动于衷者。大家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紧张得几乎忙乱的复习迎考之中。虽然忙乱,却在十年的无聊后第一次真正感受到生活的充实和美好!
在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我最后告别了生活过整整四年的茅练里。那是1978年的2月,虽然还残留着些许的严寒,但春风已悄悄唤醒江南田野的小草野花。我最后注视着茅练里,突然觉得这是我最美的一瞥:夕阳下的茅练里是那样的恬静娴淑,才起的炊烟轻轻曼舞,村后的翠竹悄声细语。我不由又一次想起了那首长诗“茅练里,婉约的少女……”
当茅练里最后消失在暮霭之中时,我觉得我会渐渐地淡忘她。但事实是三十八年中我从没忘记过,就像记得我生活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美好一样,一直将她铭刻在心。近几年,每当春风吹绿江南时我都会回到茅练里,在当年向她告别的小车站远远地凝望着她。我常常会突然感到她就是我的初恋,在逐渐解得世事人情后的中年特别想回眸凝望。因为在她的怀抱里我骄傲地告别了懵懂,追求过美好,并对此常暗怀温情,梦中轻笑……
(俞水,民革党员/责编卢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