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群众工作方法和艺术
2016-11-27李丽丽
李丽丽
毛泽东的群众工作方法和艺术
李丽丽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理论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在建党95周年之际,从群众工作方法和艺术的角度对毛泽东群众工作思想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宣传教育法、干群结合法、活动锻炼法、咨询辅导法是毛泽东群众工作的基本方法。在正确使用群众工作方法的同时,毛泽东还将群众工作艺术渗透到其中,使群众工作的开展事半功倍。
毛泽东;群众工作;方法;艺术
毛泽东作为党的群众工作理论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其博大精深的群众工作理论是我们党开展群众工作的基本理论遵循,也是作为理论工作者应该一直进行研究和加以传承的。适逢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从群众工作方法和艺术的角度对毛泽东群众工作思想进行研究,有着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毛泽东群众工作的基本方法
毛泽东十分重视群众工作方法,他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曾说:“我们是革命战争的领导者、组织者,我们又是群众生活的领导者、组织者。组织革命战争、改良群众生活,这是我们的两大任务。在这里,工作方法的问题,就严重地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1]139毛泽东在多年的群众工作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特有的群众工作方法,是我们党开展群众工作的指南针。
(一)宣传教育法
宣传教育法就是指党员干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群众进行党的知识和理论的讲授和活动宣传等教育,以达到做好群众工作的目的。宣传教育法是开展群众工作初期最适合使用的方法之一,它的形式可以包括理论学习、研讨、培训、宣传等具体形式。宣传教育是十分必要的群众工作方法,群众个体对于党的认识不可能不学而知、不教而会,必须通过宣传教育,群众才能够对党的工作有非常直接的冲击性认知,才能在群众的头脑中扎下根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社会局面混乱不堪,毛泽东认识到宣传教育法的重要性,再加上他教员的身份,所以在他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把这种方法运用得相当纯熟。
五四运动前夕,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任教的时候,就已经主办了工人学堂,以解决当时工人们绝大多数都处于文盲的状态。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毛泽东在发动湖南萍乡境内安源煤矿工人罢工的工作中,了解到工人们缺少知识,迷信思想很重,于是“决定开办工人夜校,一面教工人学些文化知识,一面向他们讲解革命道理,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2]11。毛泽东说:“矿是资本家开的吗?煤是资本家挖的吗?不是,全是我们工人!工人们流汗出力,创造财富,却一无所有,这合理吗?什么都不要怕。只要工友们团结一心,什么天翻地覆的事都能做出来。五四运动,各地工人举行大罢工,反对二十一条,反对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个卖国贼不是被都打倒了吗?”[2]11毛泽东深入浅出地向没有什么文化背景的工人们讲解革命的道理,所采取的适当的宣传教育方法,为当时工人运动的顺利开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于1926年前后全国农民运动轰轰烈烈开展的时期,担任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并亲自给学生讲课。毛泽东农民运动讲习所的胜利举办,使学员们受益匪浅,学员们在讲习所学习后,各自回到自己的家乡运用所学知识宣传发动群众,开展农民运动,为全国农民运动的开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极大推动了中国大革命的发展。
(二)干群结合法
干群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群众工作的效果,党员干部组织带领开展群众工作,不能独树一帜,不能脱离群众,要与群众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致向上的局面。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针对此问题明确说过:“许多同志,不注重和不善于团结积极分子组成领导核心,不注重和不善于使这种领导核心同广大群众密切结合起来,因而使自己的领导变成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的领导。”[3]899-900毛泽东在这里还谈到一个积极分子的概念,也就是说领导干部内部也是有区分的,我们应该善于团结其中的积极部分组成强有力的领导核心,这样才能真正带领群众共同实现工作目标。
领导干部和群众的结合是开展群众工作的必由之路,不能顾此失彼,必须齐头并进。领导干部和群众的步调不是自然而然就会一致的,这需要领导干部和群众特别是领导干部自身的努力。这种努力不仅体现在领导思想上,更是体现在具体行动上。关心群众衣食住行、切实解决群众困难,细微的关心和爱护就是群众拥护的动力和源泉。毛泽东说:“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吗?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战线上去吗?那末,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我们是这样做了么,广大群众就必定拥护我们。”[1]138-139一个世纪伟人尚且能够想到如此细致地关心群众,我们的党员干部又何尝知而不为呢?
(三)活动锻炼法
开展丰富多样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是做好群众工作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群众在活动中得到行为的锻炼和思想的碰撞,并身体力行地将所玩所学所想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并影响到身边的人,这种良性的循环是我们党开展群众工作所想要达到的理想效果。毛泽东提倡开展各种有益的群众活动,并要求党员干部切实做好群众活动工作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毛泽东在早期农民运动时期,就已经十分注重活动锻炼法的运用。1926年,他在农讲所任教期间,“组织学生参加当时社会上的重大政治运动,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他也十分重视学生的军事训练,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顽强的革命意志”[2]19。毛泽东还会亲身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课余时间,或磋商问题,漫步交谈,或拳击习武,下棋赛球,生动活泼。”[2]19毛泽东还提到过党员干部在群众实践中的角色和态度问题,为党员干部摆正自身敲响了警钟:“群众是从实践中来选择他们的领导工具、他们的领导者。被选的人,如果自以为了不得,不是自觉地作工具,而以为‘我是何等人物’!那就错了。我们要使人民胜利,就要当工具,自觉地当工具。各个中央委员,各个领导机关都要有这样的认识。”[4]
(四)咨询辅导法
群众工作涉猎问题纷繁复杂,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统一教育和引导的方式加以解决,然而群众遇到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更是无法预知的,所以我们党员干部在群众工作中,要注意实施一般教育与特别辅导相结合,这样才能面面俱到地开展群众工作,真正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目前,我们国家正在实施的信访制度可以看作是应用群众工作咨询辅导法的典型。毛泽东便是我国信访制度的创立者之一。1951年5月16日,毛泽东就信访问题在对《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关于处理群众来信的报告》的批语中指出:“必须重视人民通信,要给人民来信以恰当的处理,满足群众的正当要求,要把这件事看成是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加强和人民联系的一种方法,不要采取掉以轻心置之不理的官僚主义的态度。如果人民来信很多,本人处理困难,应设立适当人数的专门机关或专门的人,处理这些信件,如果来信不多,本人或秘书能够处理,则不要另设专人。”[5]毛泽东对于人民信访制度的建立和信访工作的方式方法都有着相当成熟的见解,为我国人民信访制度的正式设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咨询辅导法的目的并不都是直接解决问题的,其固有的本质还应包括疏导疏通,也就是引导和帮助群众自主地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是通过人际关系而达到的一种帮助过程、教育过程和增长过程”[6]。所以,党员干部在应用此方法开展群众工作的时候,要注意把握好尺度。作为党的群众工作的窗口,直接与人民群众面对面地交流沟通,是对我们党员干部自身素质和思想觉悟的至高考验。我们的工作是否能为群众所理解,是否能够循循善诱地将群众的疑惑化解直至消除,这些在咨询辅导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问题,是检验我们党员干部群众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
二、毛泽东群众工作的艺术
毛泽东在群众工作中不仅注意使用正确可行的方法,同时也非常讲究运用群众工作的艺术,方法与艺术相结合为群众工作的开展锦上添花。从毛泽东的众多文学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毛泽东个人所具有的唯美和浪漫主义情怀,也同时影响着他开展群众工作的风格,那就是善于运用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一)尊重和爱的艺术
可以说,群众工作是否能展开,是否能成功,都源起“尊重”二字。先要尊重群众,群众才会尊重你,尊重是党员干部开展群众工作的前提。毛泽东就是尊重群众的楷模,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毛泽东对于群众的尊重和爱是深沉的,无论任何时候,在任何细微之处,我们都不难体会到毛泽东深切的爱民、敬民之心。抗日战争中,毛泽东就曾说过:“很多人对于官兵关系、军民关系弄不好,以为是方法不对,我总告诉他们是根本态度(或根本宗旨)问题,这态度就是尊重士兵和尊重人民。”[7]毛泽东对于群众的尊重和爱还体现在他对待身边的人的一些小事上。1948年9月,毛泽东在西柏坡的一天晚上,下着雨,李银桥一边给主席打伞,一边用手电筒照路。由于风很大吹得伞晃动,“李银桥的两只手,又要打伞又要打手电,有点顾不过来了。毛泽东便夺过手电筒,说:‘还是让我来给你照路吧!你好好打伞,不要被雨淋了。’李银桥一看急了,收了雨伞说:‘那怎么行呢……’毛泽东大声说:‘你为我服务,我也可以为你服务嘛!’”[2]80-81就是这样一位平易近人的领袖,用他对群众的尊重和爱,换来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才有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才有了新中国。毛泽东这样一位世纪伟人尚且都能做到对群众的如此尊重,我们的党员干部们又有什么理由做不到呢?!
(二)体察民情的艺术
毛泽东是杰出的群众领袖,他的智慧来自于人民群众并服务于人民群众,他的力量更是来自于设身处地、亲力亲为地为人民群众着想的赤诚之心。毛泽东一生强调调查研究,这种执着于事实的精神正是来源于他长期对于民众和民情的体察。体察民情的毛泽东是那样的亲和,毫无领袖的架子,与各级民众打成一片,吃一锅饭,享一壶茶,亲切得让你觉得他就是你最熟悉的亲人和朋友。毛泽东曾说过:“见不到群众就憋得发慌。”[2]128这也正说明了毛泽东深知与群众在一起的重要性。1952年,“三反”运动期间,毛泽东为了掌握基层单位开展运动的情况,轻车简从,来到德胜门外的郊区。“毛泽东随意走进一片菜地,见到菜地的主人,毛泽东连忙伸出手和他握手,亲切地问他:‘贵姓,这是你的菜地吗?’老汉看到是毛主席,一时有点窘迫地说:‘我姓吴。是我的菜地。’毛泽东又问他:‘生活过得怎么样,家里有几口人?’吴老汉见毛泽东这样随和,就放开了,自豪地说:‘解放后生活好多了,家中还有老伴和三个儿子,两个大的都参加了革命,我是光荣军属呢!’毛泽东听了这个回答非常高兴。他接着问:‘村里搞三反了吗?’吴老汉说:‘搞了。我还是村检委会的主任呢!’‘区政府欺侮群众吗?’吴老汉实话实说:‘没见到区政府欺侮老百姓的事,但是,有的干部不大干净,三反运动真是好政策!’毛泽东欣慰地笑了起来,和吴老汉聊了好一会。”[2]155-156毛泽东深知民众对于他主席身份的介怀,所以与民众的谈话都是从最普通的唠家常开始,循序渐进地深入到所要调查的内容,这也正是我们党员干部在与群众打交道的时候所要真正学习和领悟的艺术和技巧。
(三)把握“度”的艺术
“度”的概念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中是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们时常说要辩证地看待问题,也就是围绕着一个“度”字。做事情要适度,看问题要多角度,都是这个概念的延伸。毛泽东熟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在群众工作中也十分注意“度”的运用和指导,适度地把握群众工作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群众工作。毛泽东群众工作“度”的思想,早在他1927年所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就已有体现,他在对湖南农民运动进行考察的过程中,所调查到的所谓“过分”的问题,毛泽东予以了驳斥,他说:“那些所谓的‘过分’的举动,都是农民在乡村中由大的革命热潮鼓动出来的力量所造成的。”[1]17在当时的社会和群众背景下,毛泽东对于农民运动的绝对支持也正是体现了毛泽东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理论运用艺术。后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的文艺如何为群众服务、是普及还是提高的问题,也可视为毛泽东对于群众工作把握好“度”的艺术的典型言论:“有些同志,在过去,是相当地或是严重地轻视了和忽视了普及,他们不适当地太强调了提高。提高是应该强调的,但是片面地孤立地强调提高,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那就错了。”[3]859毛泽东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深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他所写下的两篇哲学长篇《实践论》和《矛盾论》,其中也蕴含着对于“度”的把握的艺术。我们党员干部要不断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开展群众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之艺术开展群众工作,切实为人民服务。
三、余论
(一)创新是关键
群众工作方式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今社会,随着国际和国内环境的复杂变化,我们在秉承毛泽东群众工作方法的前提下,还应做好“与时俱进”,将创新的理念融汇到群众工作方法理论中,根据实际情况的不断更新和变幻,首先确保选择正确的群众工作方式方法,然后加以完善和更新,让老百姓真正体会到党的群众工作实实在在做到了他们的心坎里。这也是对党员干部在新时期开展群众工作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二)“情感+艺术”作保障
党员干部处理群众工作,无论从群众情感上,还是工作艺术上,毛泽东无疑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毛泽东一生爱戴人民群众,一心系于人民,那种深沉的、切身的爱,换来了群众的拥护,也赢得了天下。确实,情感和艺术作为群众工作的升华之笔,在党员干部的日常群众工作中要得到应有的重视。其实,只要是一点点的小事,一滴滴的关怀,群众都会铭记在心里,这种情感的纽系所发挥的作用有时候是不可估量的。所谓人心所向,所向披靡,党员干部只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终究会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拥护的。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胜利必将出现在坚持的下一刻!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李琦.毛泽东与联系群众[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373-374.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265.
[6]钱怡铭.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2.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12.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A841
A
1004-700X(2016)04-0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