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孙中山振兴中华看中国梦的历史内涵

2016-11-27黄顺力

团结 2016年1期
关键词:振兴中华孙中山中华民族

◎黄顺力



从孙中山振兴中华看中国梦的历史内涵

◎黄顺力

习近平总书记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这充分说明我们理解认识“中国梦”的内涵特征,其逻辑起点应从近代以来的基本国情开始,从近代以来众多的仁人志士为挽救贫弱中国、振兴中华的艰难历程入手,以此才能深刻理解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由来和现实意义,坚定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一、晚清“天朝梦”的幻灭

强调民族“复兴”,即意味着要恢复并发展中华民族作为世界先进民族所应有的兴盛。从近现代史的角度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伴随着一个半世纪之前清朝统治者的“天朝梦”的幻灭而产生的。

就世界史的发展格局而言,十七、十八世纪是西方国家因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变革与工业革命的推动而获得突飞猛进发展的时代。自1769年英国人瓦特改良的蒸汽机问世,拉开“工业革命”的帷幕后,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这一历史过程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正当西方世界社会生产力经历革命性的突破和飞跃的时候,中国正处于有清一代“康乾盛世”的晚期。表面上看也是一派太平繁荣景象,但与西方国家相比,差距已明显拉大。由于清雍正以来东西方联系交流的阻隔,当时的中国人还不知道机器为何物,个别对机器精巧略有所知的人则称其为“奇技淫巧”,不值得大惊小怪。清代中国如同“东方睡狮”般仍沉醉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

1793年,乾隆皇帝向来华的英国通商使节马戛尔尼宣称:“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在拒绝其通商要求的同时,也堵上了了解外部世界的一扇窗口。而不久之后继位的嘉庆皇帝更是相当自负地对外人说:“天朝臣服中外,夷夏咸宾,蕞尔岛夷,何得与中国并论?!”

这就是当时清朝统治者自鸣得意的“天朝梦”!但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清王朝的声威一遇到不列颠的枪炮就扫地以尽,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不久之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使清朝统治者妄自尊大的“天朝梦”就此幻灭。

当然,更重要的是,伴随晚清“天朝梦”幻灭而来的是近代以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野蛮侵略和无耻掠夺使中国逐渐沦为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国家丧失主权和独立。历次侵华战争西方列强先后逼迫清朝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尤其是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以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而清统治者为了一己之私利,却奉行“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卖国政策,变成了“洋人的朝廷”和“守土官长”。

二是经济遭受无耻掠夺。最典型的就是历次战争后各国列强对中国所勒索的巨额赔款。例如,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时英国向清王朝索要赔款2100万元,再加上广州等地的“赎城费”,共2800万元;英法联军战争后清朝又赔款1670万两白银;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朝对日本赔款共计2.3亿两白银;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朝向各国赔款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将达9.3亿两白银。仅这四次外国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中国对西方列强的兵费赔款就达7亿多两白银(不计借外债偿还赔款的利息)。再加上中小规模的中外冲突、数不清的教案纠纷所付出的赔款,以及侵略战争对中国社会生产、国计民生的破坏等等,中国的经济损失是难以估算的。在外国列强这种无耻的掠夺之下,中国自然更加落后而贫穷!

由上述可知,晚清“天朝梦”的幻灭,也即近代中国的贫穷落后是外国列强的侵略掠夺和本国封建专制腐朽统治双重压力的结果。因此,国家要挽救,民族要复兴,对外反对列强侵略、对内反对封建统治就成为近代中国所面临的最根本的历史任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就从这里发其端绪。

二、从“振兴中华”到“中国梦”

人们常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使中国人民醒了过来;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使中国人民站了起来;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了起来。的确如此,孙中山、毛泽东和邓小平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三大伟人,他们的丰功伟绩正反映了近代中国从“振兴中华”到“民族复兴”的历史过程,其中孙中山先生就是促使近代中国从“天朝梦”中真正醒过来的伟大人物。

1894年底,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明确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并确立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政治主张。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要求推翻清王朝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政治纲领,也是孙中山“振兴中华”,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最初追求。纵观孙中山革命奋斗的一生,他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其“振兴中华”、实现民族复兴的思想与实践。

一是推翻清王朝,结束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成为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和基础。

在孙中山之前,有过众多的有识之士为挽救日益贫弱的中国而殚精竭虑、上下求索,追求过许多救国的梦想,如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魏源等曾做过“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师夷梦”;太平天国的农民领袖洪秀全、杨秀清等做过“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天国梦”;洋务自强时期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做过“借法自强”的“洋务梦”,而致力于变法的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则做过“倡西学、废科举”的“维新梦”……但除了农民领袖的“天国梦”因带有改朝换代的色彩而将斗争矛头直接指向清王朝的统治之外,其余均不敢越过雷池一步。在清王朝已然成为“洋人的朝廷”和“守土官长”的情况下,明确提出并坚持反清革命,最终推翻清王朝、结束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不仅是近代中国所面临的最根本的历史任务,而且也是国家要挽救、民族要复兴的时代要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成为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和基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就是从这里开始起步的。

二是描绘和建构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凝聚为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愿景和奋斗目标。

在晚清国家贫弱、落后挨打的时代背景下,孙中山先生认为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是当务之急,但也要注重“建设”,即在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同时,大力进行现代化建设。他在不同场合都反复强调说:“中国现在受条约的束缚,失了政治的主权,不但不能保护本国工业,反要保护外国工业。”因此一定要开展反清革命,要反对列强侵略,而“我们革命成功,民国统一之后,要建设一个新国家,一定是要开矿,设工厂,谋国家富足”。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在其精心规划的《实业计划》一书中强调:“此书为实业计划之方针,为国家经济之大政策”,认为“兴实业实为救贫之药剂”,“此后中国存亡之关键,则在此实业发展之一事”,力主发展实业才能达到振兴中华,富民强国的目的。故此,在《实业计划》中,孙中山从改良农业、兴办水利、移民垦荒,到大兴铁路、建设港口、发展交通、开发矿产等等,计划内容涉及国计民生的各个领域,为我们描绘和建构了一幅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

其时,孙中山先生曾满怀信心地预言:“一旦我们革新中国的伟大目标得以完成,不但在我们的美丽的国家将出现新世纪的曙光,整个人类也将得以共享更为光明的前景。普遍和平必将随着中国的新生接踵而至,一个从来也梦想不到的宏伟场所,将要向文明世界的社会经济活动而敞开。”虽然囿于那个时代的特殊环境,在孙中山先生的有生之年,他的宏图远略未能实现,但却因其凝聚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振兴中华、实现民族复兴的宏大愿景和奋斗目标,而为致力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共产党人所继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取得的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崛起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已有力地向世人证明了这一点。

三是恢复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锻造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

毋庸讳言,近代以来一方面是仁人志士“开眼看世界”,积极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的真理,另一方面又在“欧风美雨”的侵袭下,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所谓“中国积弱,至今极矣”,“堂堂华国,不齿于列邦;济济衣冠,被轻于异族”,即为其时国情的真实写照。为此,孙中山先生认为,中国自古以来有民族文化,但近代以来却没了民族精神,故至今弱小,被人轻视。故振兴中华,首先要提倡民族主义,恢复民族精神,以民族精神来挽救国家的贫弱。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中“民族主义”思想是其重点,即“人民相见以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这个“新主义”就是近代民族主义和民族精神。1912年孙中山先生在就任临时大总统时说:“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他还明确指出:“迨中国之同胞发生强烈之民族意识,并民族能力之自信,则中国之前途,可永久适存于世界。”

由上述可见,孙中山先生提出“振兴中华”的时代口号,认为要在世界上恢复中华民族的固有地位,首先要恢复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包括民族统一、团结御侮、自强奋进等思想在内的近代民族主义和民族精神,以锻造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可以说,从振兴中华到“中国梦”的提出,正体现了孙中山先生这一思想的形成发展和客观实践。

三、结语

毛泽东同志说:“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灾难史,但同时也是一部伟大的抗争史、救国史和民族复兴史,而这一历史过程直至本世纪中叶,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最伟大的中国梦的实现史!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回眸,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为挽救贫弱中国,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懈地艰苦奋斗,作为第一个提出“振兴中华”时代口号的孙中山先生已然成为我们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驱先路。有基于此,纪念孙中山先生有三点现实意义可以给予我们新的时代启迪:

第一,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宏愿是要把一个外遭列强侵略、内受封建压迫的贫弱中国,改造建设成为独立、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这既与“中国梦”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本质内涵高度吻合,也与中共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相一致。纪念孙中山先生,认识从“振兴中华”到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近代中国所遭受过的苦难与屈辱,更加踏实地从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更有信心地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这正是对我们当今坚持道路自信的历史启迪。

第二,从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思想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有学者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整个20世纪一直是中国无数志士仁人顽强追求的目标,一直是时代潮流中的突出主题。中国的革命也好,建设也好,改革也好,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这可以说是贯穿20世纪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金冲及语)笔者认为,孙中山先生号召“振兴中华”一是着眼于国家的根本变革(革命),二是着眼于改变人民贫穷的命运(建设),体现的是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纪念孙中山先生,将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在“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这一彻底的、完美的爱国主义旗帜下团结起来,其意义将更为深远而巨大。

第三,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先生留下的精神财富,以其“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遗训为激励,促进海峡两岸和平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曾经历过太多的折磨和苦难,但有着五千年历史文明滋养的中华民族也有着无穷的、蓬勃的生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人的夙愿,体现了海内外所有中国人的整体利益,也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共同期盼。在经历了百余年的民族磨难之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势将不可阻挡。这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因此,我们纪念孙中山先生,就要将“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作为联结海峡两岸人民的精神纽带,把握历史机遇,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携手共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要把伟大的梦想变成美好的现实,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努力奋斗,攻坚克难,“革命”即将成功,让我们继续努力!

(黄顺力,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民革中央孙中山研究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孙中山研究会副会长/责编金绮寅)

猜你喜欢

振兴中华孙中山中华民族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学习孙中山热爱祖国的崇高风范
孙中山的绰号
孙中山的实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王绪阳孙中山人物画作品选
孙中山祖上因迷上风水致贫